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世民登基之後沒有選擇大肆清理功臣的原因是什麼?

李世民登基之後沒有選擇大肆清理功臣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李世民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慈不掌兵、善不治國。在封建政治生態下,面對絕對權勢、豐厚利益的誘惑,人的自覺性和道德意識是很不靠譜的;統治者若依靠仁慈維持秩序,結果只有一個:害人害己,南梁武帝蕭衍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而殺人這種方式,對皇帝來說是最簡單粗暴的,但也是最低級的。李世民對待功臣,一不屠殺,二不架空,甚至還繼續對他們委以重任,原因只有一個:他有足夠的能力。

能文能武又年輕,沒必要妒賢嫉能

開國皇帝大肆屠殺立下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不外乎兩個原因:

其一,對方的某些能力與自己不相上下,或者比自己強,掌控起來有心無力;

其二,自己搞得定這些老江湖,不過擔心接班的兒子太嫩、被對方欺負(司馬懿就是這種對象)。

當初劉邦急着除掉韓信等人、朱元璋大規模屠殺功臣,基本都是出於以上考慮:這些人太能幹了,而且大部分比自己還年輕,留着對子孫是個禍患。

但李世民並沒有這兩方面的困擾。

李世民登基之後沒有選擇大肆清理功臣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說到打仗,好像沒人比得過他,“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大唐奪取天下過程中的那些硬骨頭,比如薛舉父子、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劉個黑闥,哪個不是他親自帶軍拿下的?

其次,李世民以打仗聞名,但並不意味着他的文化水平差。《資治通鑑·唐紀十三》中有這樣的記錄:

上好文學而辯敏,羣臣言事者,上引古今以折之,多不能對。

不僅文采了得,而且思維敏捷、擅長辯論,與衆大臣博古論今,經常駁得對方啞口無言。

也就是說:李世民不僅比這些功臣們能打,甚至還比他們有文化,哪裏有必要通過殺人來增強自己的自信?

況且李世民還有個更明顯的優勢:年齡。他當皇帝時,年僅28歲,比絕大部分功臣都年輕得多,哪裏有必要替自己的太子清除能人?

當然,有一個例外。李世民去世前,對於最不放心的李世勣,他玩弄了一手權術:自己將其外貶、讓兒子李治將其召回,一壓一擡之間,給了這位名將一手下馬威;而政治覺悟一流的李世勣也第一時間領悟了這一用意,表現得讓李氏父子極其滿意。

一系列的制度約束

李世民雖年紀不大,但由於出身貴族世家,加上常年在一線浴血奮戰,具備了比較強大的氣場:

上神采英毅,羣臣進見者,皆失舉措;上知之,每見人奏事,必假以辭色,冀聞規諫。

爲了讓羣臣敢跟自己正常交流,他不得不刻意和顏悅色待人。

李世民登基之後沒有選擇大肆清理功臣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當然,光靠氣場是不能管理國家的,爲了維持政權穩定、避免南北朝時期常見的權臣篡位的現象,李世民在位時強化了一系列的制度:

對府兵制進行優化,全國634個軍府中,261個設置在統治腹地關中;同時還每個月替換不同地區的府兵輪流進京宿衛;

將宗室分封爲諸侯,提高李氏抗風險能力:“重任不可以獨居,故與人共守之。是以封建親戚、以爲藩衛”;但爲了避免藩王勢力過大、出現西晉八王之亂那樣的情況,李世民的套路是“衆建宗親而少力,使輕重相鎮,憂樂是同。”即數量多,但每股力量都不大;

以法令約束功臣們的行爲,不以私擾法。對於李世民個人而言,最大的功臣當屬尉遲敬德,這位名將不僅戰功赫赫,甚至曾兩次救了自己的性命、幫助自己在玄武門奪權。但對這樣的心腹,他也是有底線的。

公元632年,李世民大舉宴會招待羣臣,居功自傲的尉遲敬德跟人搶座位,甚至還打傷了前來調解的任城王、宗室名將李道宗。對此李世民很是不悅,他以漢高祖劉邦屠殺功臣的例子對尉遲敬德提出了嚴厲警告:

朕見漢高祖誅滅功臣,意常尤之,故欲與卿等共保富貴,令子孫不絕。然卿居官數犯法,乃知韓、彭菹醢,非高祖之罪也。國家綱紀,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得,勉自修飭,無貽後悔!

即:自己以劉邦爲反面例子,希望與諸功臣共享富貴,但沒想到你竟然居功多次犯法,看來漢高祖殺人,責任也不全在他。國家自有法令,不要以爲我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對你法外開恩。最好守規矩,以免到時後後悔莫及。

李世民登基之後沒有選擇大肆清理功臣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這段話簡直是殺氣騰騰,尉遲敬德從此極爲規矩,甚至不敢亂出門。

任何時代,若想依靠仁慈、魅力、關係、人情來維持秩序,都是不現實的;設立相應的規則、不允許存在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羣體,既是對政權的保障,也是對功臣的保護。

大唐的事業沒有止境,不會“飛鳥盡”

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是指當任務完成後,之前的干將們失去了自身的價值。所以那些屠殺功臣的行爲,大多是新的王朝建立後,開國皇帝要安心下來治國、享福,擔心那些打天下的能人們閒着沒事幹、無事生非,所以將他們除之而後快。

但在李世民這裏,對事業的追求好像沒有止境:大唐穩定下來,自己就會失去進取心、安心作威作福?不存在的:

建立新秩序、休養生息、恢復國力,需要功臣們繼續出力;

收拾突厥人,需要精兵強將;

突厥被滅了?那還有吐谷渾、高昌、薛延陀、高句麗...

李世民登基之後沒有選擇大肆清理功臣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不自滿、不知足,積極拓寬中原的生存空間,安史之亂前,大唐對外基本上一直保持着主動攻擊的姿態。在這樣的國策下,對那些人才們來說,別怕沒事幹、就怕能力不夠,這種情況下,是不會出現“狡兔死、飛鳥盡”的情況的。

當然,李世民也並非沒有殺功臣,凌煙閣名單裏的侯君集、張亮都身首異處。但二人並非無故被殺:一人站隊太子、陰謀政變;另一位收了500個乾兒子,並且向江湖術士諮詢天命,不得不讓人對其意圖深表懷疑。總之,這兩人就是踩了紅線。

但說到底,封建時代的皇帝要想坐穩位子、防止人造反,無論是殺功臣,還是搞權謀、設條條框框,說到底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手段;要想長治久安,只有一個辦法:政治清明、社會和諧、守衛國境,讓百姓安居樂業、各級官員人盡其才;若達到這個境界,就算有個別陰謀家想造反,也不會有人搭理他。而李世民在位時,大唐確實實現了這一理想狀態,“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這纔是李世民不殺功臣的真正底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