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三楊之一的楊榮,在王振擅權時,爲何會退步?

明朝三楊之一的楊榮,在王振擅權時,爲何會退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楊榮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年僅九歲的皇長子朱祁鎮繼位,是爲明英宗。雖然皇帝年幼,但內有太皇太后張氏,外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輔佐,明朝仍然是一片政通人和的景象。然而,隨着明英宗的成長,宦官王振逐漸擅權,三位輔政大臣逐漸被冷落。王振爲了大權獨攬,一度勸他們退休致仕。

在明朝歷史上,楊士奇、楊榮、楊溥堪稱“最強內閣”。這三人都歷經朱棣(永樂)、朱高熾(洪熙)、朱瞻基(宣德)、朱祁鎮(正統)四朝,他們相互配合,整頓吏治、關愛民生、發展經濟,讓明朝的國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三楊”中,楊士奇是江西吉安人,被稱爲“西楊”;楊榮是福建人,被稱爲“東楊”;楊溥是湖北石首人,被稱爲“南楊”。若論治國理政的能力,“三楊”水平相當,但若論智慧,“東楊”楊榮纔是他們的頭腦擔當。

明代史學家王世貞曾評價楊榮:

明朝三楊之一的楊榮,在王振擅權時,爲何會退步?

“榮爲相,以才敏見知,上當大系未決者,取片言信……一時之捷臣也。”

也就是說,楊榮最大的特點是思維敏捷,智謀過人。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解縉等人都在路邊跪拜朱棣,唯有楊榮想到了一個出人頭地的辦法,他等朱棣經過自己身邊時,突然對朱棣說:“燕王殿下,你是先進城登基呢?還是先出城拜謁太祖陵呢?”

這句話,讓朱棣恍然大悟,他本就藉着太祖遺詔的名義起兵“靖難”,如今攻下南京,第一步肯定要去拜謁朱元璋陵墓,哪能急着入城呢?就這樣,楊榮讓朱棣記住了自己。等到朱棣登基後,楊榮立即被選入文淵閣,成爲朱棣首批7人內閣中的一員。

在永樂年間,楊榮貢獻頗大,特別是軍事方面,楊榮總能料事如神,朱棣多次御駕親征,必帶楊榮同往。朱棣召見其他內閣成員,都直呼其名,唯獨召見楊榮時,稱他是“楊學士”。

第二個例子: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的途中駕崩。當時外有強敵,內部諸位皇子蠢蠢欲動。太子朱高熾並不在軍中,朱棣的突然駕崩,讓楊士奇、金幼孜等大臣驚慌失措,最終楊榮定下一個策略,收集軍中所有的錫器,將朱棣的屍體包裹其中,防止腐爛。然後一日三餐照常供應,裝作朱棣還活着的樣子。然後楊榮偷偷脫離大部隊,星夜回京通知太子朱高熾,最終朱高熾順利即位,讓明朝皇權平穩過渡。

從以上兩個例子,能看出楊榮在應對緊急情況時,總能以長遠的眼光,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因此,作爲“三楊”之首的楊士奇曾感嘆曰:

楊榮良謀百出,爲人正直,而且行事果斷,我們的能力遠不及他。(《明史》原文:楊榮嘉謀讜議,行在果斷,臣等不及。)

楊士奇或許有謙虛的成分,但在深謀遠慮方面,楊士奇的確有不如楊榮的地方。例如,面對宦官王振,楊士奇和楊榮的選擇就不一樣。

明朝出名的宦官有很多,但王振被稱爲“明朝第一位專權的宦官”。算起來,劉瑾、汪直、魏忠賢這些權傾朝野的宦官都是王振的“後輩”。

明朝三楊之一的楊榮,在王振擅權時,爲何會退步? 第2張

王振本是一位落第秀才,熟讀詩書,只可惜科舉之路太過艱難,他自願入宮成爲太監。因爲他爲人聰慧,被明宣宗安排在太子朱祁鎮身邊,後來朱祁鎮登基,王振便仗着朱祁鎮的信任,權勢日益擴大。王振放眼朝堂之上,能夠制衡自己的人只有“三楊”,因此,他屢次嚮明英宗建議,說三楊年邁,應該早點回鄉致仕。三楊對王振也是恨之入骨,無奈王振有明英宗庇護,內閣大臣們也束手無策。

《智囊全集》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王振爲了勸“三楊”退休,親自來到內閣,對楊士奇、楊榮和楊溥等內閣成員說:

“朝廷事虧三楊先生,然三公亦高年倦勤矣。其後當如何?”(《智囊全集》)

王振的話,表面上的意思是說:三位楊先生對朝廷鞠躬盡瘁,但你們年紀大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考慮過自己的未來呢?

其實,王振這句話赤裸裸地威脅,他的意思是:你們三個雖然是朝廷重臣,但終有一天會老去,而我(王振)還年輕,你們不如早點退休,我可以放你們一馬。

楊士奇身爲內閣首輔,哪裏肯對一個宦官服軟,楊士奇義正言辭地對王振是說:

“我雖然年邁,但當爲朝廷鞠躬盡瘁,死後而已。不累死在任上,怎敢回鄉呢?”

楊士奇的意思很明顯:你讓我退休,我偏不退休,我要和你這宦官抗爭到底!

內閣中,上有閣老,下有各個層級的官員,大家聽了楊士奇的話後,都非常振奮,紛紛聲援楊士奇,表示要和王振鬥爭到底,絕不妥協。包括楊溥等人,也是如此。但唯有一個人發表了不同的看法,這個人就是楊榮。

等大家平靜之後,楊榮對王振說:

明朝三楊之一的楊榮,在王振擅權時,爲何會退步? 第3張

“先生休如此說,吾輩衰殘,無以效力,行當擇後生可任者以報聖恩耳。”(《智囊全集》)

楊榮的意思是說:你(王振)說得對,我們已經老了,無法再爲朝廷效力了,我們應該早點退休,挑選幾個年輕人上位,以報答朝廷的恩德。

王振一聽,還是“東楊”識趣嘛,你們這幫老傢伙早點退休,讓年輕人上位,對大家都好。

楊士奇等人本來打算和王振對抗到底,看到楊榮主動讓步,心中非常不解。等王振走後,楊士奇、楊溥等人問楊榮:“你怎麼能向王振妥協呢?”

楊榮解釋道:“以王振的實力,他想要某人入閣,我們是沒有辦法阻止的。我看似讓步,實際上以退爲進,藉機推薦我們陣營的年輕人先入閣,繼續和王振抗爭。”

楊士奇等人聽完後,覺得還是楊榮深謀遠慮。第二天,楊榮便上奏推薦曹鼐、苗衷、陳循、高谷四人,王振急着讓“三楊”退休,立即勸明英宗同意楊榮的奏請。就這樣,楊榮借王振之口,把一批正直、勇敢的年輕官員安排到了重要的位置,爲身後之事做出打算,可謂老謀深算。因此,後人得知楊榮的用意後,感嘆曰:楊榮真聰明!

明朝三楊之一的楊榮,在王振擅權時,爲何會退步? 第4張

爲了便於大家理解這個故事,馮夢龍在《智囊全集》這麼說:

一個諫官,若想彈劾當政的大臣,首先要考慮的是有沒有人能接替這個大臣的職位,接替職位的人是否比之前的人更賢明。否則,只顧一味彈劾,換另一個奸臣上位,對國家沒有任何益處。同理,一個大臣若要退休,他也要看身後有沒有賢明的人接班,否則,他退休後,有損國家利益,就十分不妥當。楊榮作爲“三楊”的頭腦擔當,面對王振的威脅,他做出了最深謀遠慮的選擇,這就是楊榮的智慧之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