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武訓從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經歷了什麼?

歷史上武訓從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經歷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武訓從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經歷了什麼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從古至今,乞丐這個職業一直都被人們認爲是一個較爲低下的職業,所以從事這個職業的人,要麼被人同情,要麼招人白眼,很難擁有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而乞丐被載入正史更是給人一種天方夜譚的感覺,正如魯迅先生的觀點,古代的正史其實就是帝王將相的家譜,能夠在正式上留名者莫不是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大人物。

如此一來,乞丐入正史的難度可以說是難如登天。

但是歷史上卻有這麼一位乞丐真的做到了以自己一介乞丐的身份,折服了那些高傲的史學家們,讓他們爲這麼一個原本入不了他們法眼的乞丐在正史中立傳,實現了古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名垂青史的目標。作爲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名乞丐的這位“千古奇丐”到底是誰?他又是靠着什麼樣的成就而被史學家青睞的呢?

這位名垂青史的“千古奇丐”名叫武訓,這並不是他的原名,而是清政府在後來嘉獎他時所賜予的名字。最早的武訓其實就像舊社會裏很多的底層人民一樣,有姓無名,因爲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很多時候他都被叫做武七。武七在七歲年齡尚幼的時候便失去了父親,被迫以乞討爲生,從而喪失了學習的機會。

歷史上武訓從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經歷了什麼?

原本這對於舊社會的底層人民來說,其實是很稀鬆平常的一件事。畢竟在舊社會,高級知識分子是稀少到能夠被人用天上的星宿來比喻的存在,對大部分的底層人民來說,大字不識才是他們最常見的狀態。因爲自己文盲的狀況,武七在當僱工時經常被僱主欺騙,而在爭辯中還常常受到蠻不講理的打罵,他吃盡了文盲的苦。

於是,這個大字不識的文盲,竟然萌生了一個想法,他要靠乞討來興辦教育,在20歲之際爲此四處行乞。建立了如此遠大的目標,自然註定只能風雨兼程,興辦教育需要大量的資金,這使得武七過上了幾乎苦行僧的生活,一切只爲把更多的錢省下來興辦學堂。他在這過程中使盡了十八般手段,乞討、賣藝、甚至自我醜化來博人眼球,只求賺取更多資金。而到了晚上,武七也不休息,他利用晚上的時間做點紡織工作。之後武七還從事了各種工作,或卑賤或勞累,一切只爲籌措辦學資金。

多年的積累,武七的努力終究還是沒有白費,資金一天天的多了起來。但作爲一個四處行乞爲生的人,居無定所的生活使得他的資金的安全性成了個大問題,於是他想要找一個能夠幫自己存儲資金的地方。後來他找上了縣裏名聲頗佳的舉人楊樹坊,因爲他認爲楊舉人爲人正直,值得託付,所以便上楊府登門拜訪。

但楊府一開始並不願意讓這麼一位乞丐進門,結果武七居然像程門立雪一樣,在楊舉人的家門口跪了兩天,楊舉人最後還是被這位乞丐的誠心所打動,同意和武七聊聊。結果當楊舉人知道武七多年乞討積攢資金,只爲興辦教育的事蹟後,深受感動,不但答應了幫武七保存資金,他自己也表示要大力幫助武七興辦教育。

歷史上武訓從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經歷了什麼? 第2張

武七後來看自己擁有的資金越來越多,便開始買入田地,爲辦學做準備,同時將剩餘的資金以三分的利息放貸出去,增加資金的收入。當武七49歲時,已經行乞近三十年的武七足足擁有了230畝的田地,所積攢的資金也達到了3800餘吊錢,如果說武七選擇以這財力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水平絕對會突飛猛進。

但一心辦學的武七對這些並不感興趣,甚至當楊舉人勸他先結婚,爲家裏傳宗接代時,他還編出了“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的唱詞。武七的努力終於到了獲得回報的時候,光緒十四年(1888),已經到了知天命之年的武七,花了4000餘吊錢,在家鄉堂邑縣的柳林鎮東門外建立了第一所義學,並命名爲“崇賢義塾”。

三十年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武七辦學的理想總算開始走上了正軌。爲了爲義塾尋找老師,他常常親自跑到當地那些有文化的知識分子家中,跪下請他們來任教。而爲了讓貧寒家庭的孩子能夠來義塾就學,他甚至還跑到那些貧寒的家庭中跪求他們把孩子送到義塾上學。

歷史上武訓從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經歷了什麼? 第3張

而武七在這過程中其實並沒有獲得任何好處,雖然當年招到了五十餘名學生,但武七一分錢也沒有收他們的,學生到義塾就學學費全免的,經費的來源則是靠武七早已置辦好的那些學田來支出。作爲一手創辦義塾的人,武七並沒有任何高傲的姿態,甚至他依然沒有改變自己曾經在乞討時的卑微的習慣。

每次開學,他都會先拜老師,再拜學生,持續多年下來甚至成了學校的一種固定儀式。甚至設宴款待老師時,武七請來的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作陪,自己卻在門外伺候着,幫忙遞菜,甚至磕頭迎客,最後只是吃點客人吃剩的殘羹冷炙。

深知缺乏文化之苦的武七,在建立義塾之後,對於義塾的教學情況極其重視,常常都來查看義塾的教育情況。有老師午睡過頭導致學生在教室打鬧,武七就到老師門前跪唱“先生睡覺,學生胡鬧,我來跪求,一了百了。”結果老師羞愧難當,之後再也不敢在教育上疏忽。而對不上進的學生他也常常會跪下邊哭邊勸“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

武七這樣一位義塾創始人如此低姿態的勸學與敦促,不僅使得學堂的老師不敢怠慢,連學生也都積極上進們不敢馬虎,整個義塾的學習氛圍保持得極好,最後很多人都學有所成。這也使得武七辦學之名越發地響亮,在之後幾年裏,與武七合作辦學,或是資助武七辦學的人越來越多,武七連續又開了兩家義塾。

歷史上武訓從乞丐到教育家,他都經歷了什麼? 第4張

最終,武七的名聲還是傳到了官府那邊,山東巡撫知道了武七行乞辦學的義舉後,特地召見了這位與衆不同的乞丐,爲了支持武七的義舉,他還專門免除了武七學田的賦稅徭役,並捐出200兩白銀,作爲學資。而武七也正式地擁有了名字,爲了嘉獎他興辦義學的功勞,清政府取“垂訓於世”的含義,爲武七取名爲“訓”,這也就是武訓名字的由來。

武訓的功勞之後又被山東巡撫上報到朝廷,光緒帝爲其頒發了“樂善好施”的牌匾以資鼓勵,還授予了他“義學正”的名號,更賞賜了他“大名鼎鼎”的黃馬褂,武訓真正做到了名揚天下。之後,功成名就的武訓,逝去的時間也非常具有他的個人特色,在第三座義塾修建並得到清廷嘉獎的同一年,武訓在病中聽着學生的讀書聲含笑離世。十年後,清政府將他的事蹟寫入了正史,爲其立傳。這位乞丐教育家,在帝王將相雲集的正史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