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從浪蕩公子到爲國殉葬的英雄,文天祥經歷了什麼?

從浪蕩公子到爲國殉葬的英雄,文天祥經歷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出自南宋的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之手。

《華嚴經》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忘初心這是人活一世的理想狀態,可現實往往是初心易得,始終難守。而南宋的文天祥在經歷宦海沉淪,紙醉金迷後,卻還能堅守兒時的諾言,成爲歐陽修等忠義之人中的一員。

從浪蕩公子到爲國殉葬的英雄,文天祥經歷了什麼?

文天祥早年成名,“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帝親拔爲第一”,此殊榮給文天祥鍍了一層金,再加上他優越的家境,他的前半生一直順風順水。《宋史》中對早年的文天祥曾這樣評價道:“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

單憑這些紙醉金迷的言論,很難想象這一介貴公子,能在國家存亡之際挺身而出。他赴湖南任職時,遇當世名豪楊萬里,楊萬里囑託說“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楊萬里一語成箴,單單這句話,就讓文天祥戎馬半生。

德祐元年,朝廷下旨勤王,文天祥毅然毀家紓難,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獻給國家。面對友人的阻攔,他慷慨陳詞“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他明知這是一條不歸路,卻仍舊前進,只爲讓自己的綿薄之軀,喚醒天下志士的救國之心。

從浪蕩公子到爲國殉葬的英雄,文天祥經歷了什麼? 第2張

可術業有專攻,文天祥雖有報國之志,卻無領軍之能,他曾多次向皇帝提出治理軍隊的見解,可均因意見不成熟被駁回。文天祥臨危受命,代表朝廷與元軍談判,談判破裂,文天祥被押解北上,他雖多次嘗試逃跑,卻均被抓回。

被俘期間,元人張弘範要求文天祥對張世傑招降,文天祥不堪侮辱,寫下聞名古今的《過零丁洋》。此時的文天祥雖知大宋江山支離破碎,如風中柳絮般搖搖欲墜,但卻依然如飛蛾撲火般義無反顧。在押解途中,他登高望遠,看着破敗的城牆,看着流離的百姓,他內心該是何等的絕望?他深知重返故土,振興宋朝已是奢望,與此同時,他發出長嘆“人生自古誰無死”。

從浪蕩公子到爲國殉葬的英雄,文天祥經歷了什麼? 第3張

十年苦讀顛沛流離的生活雖讓他的身體變得孱弱,卻讓他的意志更加堅定,從這時起他便決心爲國家陪葬。

宋恭帝投降後,元世祖忽必烈多次對文天祥招降,就常理而言,一國之主都已向元朝屈服,身爲臣子選擇投降也無可厚非。而文天祥卻仍然堅守內心的忠義,有人說他太過迂腐,不懂明哲保身,可就是因他這份執拗,這份“迂腐”,他才能留得丹心照汗青。

忽必烈得知招攬無果後,問文天祥可有願望?此時的文天祥,早已對滿目瘡痍的國家失去希望,他沒有選擇重返故土,而是選擇一死。

文天祥死時僅僅四十七歲,其妻在他的衣服裏發現一行小字“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這一生都在遵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都說捨生取義易,從容赴死難,可文天祥在臨死之際,從未表現出任何慌張,而是選擇坦然面對,因爲他對心中忠義問心無愧。

爲了不忘初心,文天祥從一個浪蕩公子變成民族英雄,“古今忠義無雙”這六個字用在文天祥身上恰恰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