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西晉名臣張華是怎麼從一個放牛娃到當朝大臣的?

西晉名臣張華是怎麼從一個放牛娃到當朝大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般來說的,大家都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來比喻沒有進取心的人。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句話的原作者卻憑藉此句一飛沖天。

西晉名臣張華是怎麼從一個放牛娃到當朝大臣的?

  那麼這位原作者究竟是何許人也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01 一飛沖天

  張華的祖上非常顯赫,據說是西漢的開國功臣張良。不過經過數代的繁衍,其身上的高貴成分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尤其是張華的父親早亡,失去頂樑柱的家庭生活非常困頓,爲了餬口童年的張華不得不放羊爲生。

  不過在放羊之餘,張華堅持讀書。在18歲那年,告老還鄉的驃騎大將軍劉放偶遇了張華,兩者見面很是投緣,劉將軍非常看好張華的未來,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不過即使成爲退休高官的女婿,張華也僅僅解決了日常經濟問題,十多年的時間裏他一直默默無聞,直到作了一篇《鷦鷯賦》。

  這篇賦全文幾乎都在寫鳥,不過通過對鳥類的褒貶,來抒發了張華自己的政治志向,其中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更是成爲中華成語,被當時的名士阮籍贊爲:王佐之才也!

  文學明星的這句評語比什麼都管用,張華馬上被人推舉爲太常博士,之後留在朝廷成爲長史,兼任中書郎。魏晉時期的長史相當於丞相的屬官幕僚,中書郎身負修史的重任。在這個崗位上,張華很多的政治主張都被採納施用。

  司馬炎代魏立晉後,馬上和羊祜等人商議滅吳事宜。但當時晉朝初立,根基尚不穩固,“南下伐吳”遭到了羣臣的反對,很多人認爲這不是統一的好時機。

  文臣中,只有張華等少數人贊成伐吳。吳國滅後,張華被封爲關內侯,食邑一萬戶,一時間名重一時。當時朝中的詔命多爲張華起草,這引起了荀氏爲代表的名門大族的嫉恨,總是盡一切可能攻擊他。

  恰逢有次閒暇之餘,司馬炎就太子之位詢問張華。皇帝的想法很簡單,大位將來由太子司馬衷繼承。但張華支持的是齊王司馬攸。齊王是不是一個好皇帝並沒有得到驗證,但司馬衷確實是個糟糕的人選。

  當時的司馬炎已經進入晚年,處於偏聽偏信的階段。他發現張華與自己的想法不同,便明升暗降,讓其成爲幽州都督,踢出了權利中樞。

  02歷經坎坷

  在幽州,張華政績卓著。史書對他治理地方的描述不多,但東漢末年以來,北方有二十多個沒有往來的國家,都是在張華治理幽州期間主動向晉朝派遣使者。從這個方面,也可以看出張華的能力了。

  看到張華治理地方如此優秀,朝中的文武百官紛紛向皇帝上書,要求將其調回來主持朝政。但司馬炎聽信了荀勖等人的惡語中傷,不肯調回張華。

  後來實在拗不過百官的遊說,只好妥協。張華雖然回到了京師洛陽,但得不到重用,只能擔任掌管祭祀的太常。

  偏偏有一天,太廟的一根房樑折斷,荀勖等人趁機污衊張華,後者被迫辭官以自保。不過誰也不會想到,離開宦海漩渦的張華因禍得福,整理出了對後世影響極大的著作《博物志》,這個我們後面再講。

  失去官職的張華在“八王之亂”中力保皇帝司馬衷,任太子少傅,後來憑藉首謀之功官拜右光祿大夫,享開府儀同三司。

  “開府儀同三司”相當於實職文官的最高待遇了,宰相可以在自己家開設辦公室,處理公務。明朝之後便徹底取消,無論內閣首輔有多麼位高權重,都得老老實實到專門的辦公室工作。不過張華並沒有因此而得意忘形,他堅決辭掉了“開府儀同三司”之權。

  在主持西晉朝政的這段時間,他提拔了很多不是士族門閥出身的人才。陸雲、左思等人的知名度並不高,陳壽就不得不重點說說了。

  陳壽因爲被黃皓等人排斥,在蜀漢時期就沒有官做了。張華挖掘了陳壽,讓其擔任著作郎。正是因爲解決了溫飽問題,陳壽才寫出了《三國志》。

  張華對此書大加讚賞,想把《三國志》編入《晉書》。偏偏陳壽也惹到了荀勖等人,被排斥致死。得知陳壽死訊,張華連夜命令河南尹和洛陽令到陳壽家,將《三國志》謄抄了幾份,這才讓《三國志》得以流傳下來。

  不過張華並沒有得到善終,永康元年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張華被殺,並被誅滅三族。

  03博物志

  張華在賦閒的那段時間,收集全國的奇聞異事、天文地理,將國家的山川地理、飛禽走獸、人物傳說,甚至神仙故事都收集整理,因爲內容“博物”,而稱之爲《博物志》。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牛郎織女”、“獼猴盜婦”、“一醉千日”等故事都出自《博物志》。這本總集之所以並不出名,是因爲張華在整理時參考了《山海經》,導致裏邊很多內容都讓人誤以爲是《山海經》中的內容。

  不過《博物志》最大的貢獻就是被幹寶所細讀,後者在創作《搜神記》時很多題材都取自於《博物志》。

  除了知識寶庫,張華還無意間開創了一個文言小說流派。有《博物志》在前,《述異記》、《續博物志》和《博物志補》等,在一千多年的時間內陸續出現,形成了一門古代“玄幻小說”流派。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