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高幹:坐鎮邊陲的名將,擊敗過五子良將

高幹:坐鎮邊陲的名將,擊敗過五子良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發生在曹操統一河北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爲曹操、荀攸和高幹。

袁尚、袁熙知曹兵將至,料難迎敵,乃棄城引兵,星夜奔遼西投烏桓去了。幽州刺史烏桓觸,聚幽州衆官,歃血爲盟,共議背袁向曹之事……烏桓觸乃出城迎接三路軍馬,徑來降操。操大喜,加爲鎮北將軍。忽探馬來報:“樂進、李典、張燕攻打併州,高幹守住壺關口,不能下。”操自勒兵前往。三將接着,說於拒關難擊。操集衆將共議破幹之計。荀攸曰:“若破幹,須用詐降計方可。”操然之。喚降將呂曠、呂翔,附耳低言如此如此。呂曠等引軍數十,直抵關下。

(呂曠和呂翔)謂幹曰:“曹軍新到,可乘其軍心未定,今夜劫寨。某等願當先。”於喜,從其言,是夜教二呂當先,引萬餘軍前去。將至曹寨,背後喊聲大震,伏兵四起。高幹知是中計,急回壺關城,樂進、李典已奪了關、高於奪路走脫,往投單于。操領兵拒住關口,使人追襲高幹。幹到單于界,正迎北番左賢王……左賢王曰:“吾與曹操無仇,豈有侵我土地?汝欲使我結怨於曹氏耶!”叱退高幹。幹尋思無路,只得去投劉表。行至上洛,被都尉王琰所殺,將頭解送曹操。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發動統一河北之戰,袁尚、袁煕兄弟遠走烏桓,幽州刺史烏桓觸依附曹操,形勢一片大好。不過,樂進和李典卻在進攻幷州的戰鬥中,遭到幷州刺史高幹的猛烈阻擊,進展不順。於是,曹操親率大軍征討高幹。謀士荀攸獻出詐降之策,令袁紹降將呂曠和呂翔前去詐降高幹。高幹輕信呂曠和呂翔之語,偷襲曹軍,遭曹操重創。最終,高幹在逃往過程中被都尉王琰所殺,幷州終於落入曹操之手。

高幹:坐鎮邊陲的名將,擊敗過五子良將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歃血爲盟”,歃血: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塗在嘴脣上,表示誠意;盟:宣誓締約。泛指發誓訂盟。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唐代蘇安恆《請復位皇太子第二疏》中的“歃血爲盟,指河爲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

小說中提到的曹操攻佔幷州之戰,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據《三國志?袁紹傳》載:“高幹叛,執上黨太守,舉兵守壺口關。遣樂進、李典擊之,未拔。十一年,太祖徵幹。幹乃留其將夏昭、鄧升守城,自詣匈奴單于求救,不得,獨與數騎亡,欲南奔荊州,上洛都尉捕斬之。”該傳注引《典略》亦稱:“上洛都尉王琰獲高幹,以功封侯。”能將曹軍猛將樂進、李典的進攻擊退,也足見這場戰鬥的激烈程度。

《三國演義》作者對於高幹這個人物的介紹很少,在一般的愛好者看來,他只不過是袁紹陣營中一名普通的將領。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高幹不但出身名門,是袁紹的外甥,還是袁紹陣營中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據《三國志?高柔傳》注引謝承所撰《後漢書》載,高幹出身與漢末官宦世家,其祖父名叫高賜,曾任司隸校尉。高幹的父親名叫高躬,也做過蜀郡太守一職。高幹的族人還出現過高固、高慎、高昌這樣的名士,在東漢時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高幹自幼以“才志弘邈,文武秀出”著稱於世,加入袁紹集團後迅速得到重用,並被袁紹委以幷州刺史的重任,坐鎮邊陲長達七年。曹操發動統一河北之戰期間,高幹多次擊退曹軍的進攻,令曹軍“五子良將”之一的名將樂進鎩羽而歸。不過,隨着袁紹殘餘勢力在其他戰場的失利,高幹面對的局勢愈發艱難。此後,曹操親征幷州,將高幹擊潰。高幹在逃亡途中,被籍籍無名的上洛都尉王琰抓獲並殺死,從此告別漢末歷史舞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