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載的橫渠四句有多偉大?死後享有從祀孔廟的待遇

張載的橫渠四句有多偉大?死後享有從祀孔廟的待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張載的橫渠四句有多偉大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趙禎命翰林院學士歐陽修主持科舉考試,這一年的科舉太過璀璨,被稱作“千年科舉龍虎榜”,因爲榜單上的人名,即使在千年以後,仍然如雷貫耳。

例如北宋最灑脫的文學家蘇軾,以及他的弟弟蘇轍;

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和他的弟弟曾布;

例如程朱理學的創始人、“二程”之一的程頤;

例如王安石變法的二號人物、北宋改革家呂惠卿;忠奸難辨的大政治家章惇;

還有那位爲北宋時期收復兩千裏失地的名將王韶。

有人統計,這一榜,至少出現8位文學大家和9位宰相,可以說光耀整個宋朝。之所以會如此,一方面因爲主考官歐陽修慧眼識人,另一方面也說明北宋文治的繁盛。

除了上面所說的9位,還有一位大人物,也出自“千年科舉龍虎榜”,他的名氣或許不如蘇軾,但他給後世留下的東西,比蘇軾等人要偉大得多,這個人名叫張載,後人尊稱他爲張子,他死後,享有從祀孔廟的待遇。

張載曾給後人留下22字的格言,成爲一代又一代人的座右銘,它就是: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以上22個字,被稱爲“橫渠四句”。

張載的橫渠四句有多偉大?死後享有從祀孔廟的待遇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張載和他的橫渠四句,爲何如此偉大。

一、被范仲淹警告

張載,字子厚,父親給他取名爲“載”,出自《周易》中的“厚德載物”,後人稱他爲張子或“橫渠先生”。“橫渠”二字,是地名,位於今天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境內,這裏是張載講學的地方,也是他的長眠之所。

其實,張載本不是橫渠人,他之所以來到橫渠,和他父親的死亡有關。張載生於長安,他的父親名叫張迪,曾任涪州知州,張載家中有兄弟兩人,弟弟比他小10歲。在張載15歲那年,父親病逝,他帶着母親和幼弟,護送父親的靈柩從涪州(重慶境內)到老家長安。當他們沿途路過橫渠的時候,盤纏用完了。正巧西夏李元昊當時稱帝,人們傳言西北正在鬧兵變。爲避免打擾到父親安息,張載和母親商量,就在橫渠把父親安葬下來。一年後,張載回到長安,賣掉家中的祖宅,舉家搬到橫渠,守在父親的身旁。

《宋史·張載傳》記載:

少喜談兵,至欲結客取洮西之地。

意思是說,張載年少時,也有少年俠氣的一面,他喜歡“談兵”,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夠帶兵幫大宋收復失地。

21歲那年,張載遇到了一位改變他一生的大人物,這個人就是范仲淹。當時,正值宋仁宗慶曆元年,范仲淹被任命爲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主持西北防務。張載久仰范仲淹大名,他疾走數百里,終於找到了范仲淹,范仲淹一向禮賢下士,聽聞有學子要來拜訪自己,便和他深談。

對於這次談話的內容,史書沒有記載,但卻記載了另外一件事情。《宋史》:

以書謁范仲淹,一見知其遠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

當時,張載向范仲淹獻出了《邊議九條》,范仲淹對張載的見識非常欣賞。但是,范仲淹並沒有誇讚張載,而是警告他:“你是一個讀書人,應當致力於學業。爲何要熱衷於兵事呢?”

在兩宋時期,重文輕武是時代主旋律,許多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如狄青),照樣被文官看不起。作爲“政治完人”的范仲淹也不能免俗,他欣賞張載的學識,但不希望張載成爲一個“兵魯子”。

張載的橫渠四句有多偉大?死後享有從祀孔廟的待遇 第2張

張載臨別時,范仲淹送他一本書,張載一看,竟然是《中庸》。對於讀書人來說,《中庸》滿大街都是,范仲淹之所以要送他這本書,其實還是希望他能專注於儒學。

在文治巔峯的兩宋時期,張載之所以能夠光耀千年,范仲淹的這次警告功不可沒。

張載回到橫渠,從此開啓了埋頭苦讀的歲月。至於張載有多用功,程顥、程頤評價張載4個字,那就是“苦心極力”,可見,張載的刻苦程度。

二、被歐陽修選中

張載在自己的書房裏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夜眠人靜後”,下聯是“早起鳥啼先”。他不僅自己刻苦攻讀,對弟弟張戩也十分嚴苛,父親去世的時候,張戩才5歲,張戩之所以後來能中進士,全依仗他的兄長張載的教誨。

轉眼間到了嘉祐二年,歐陽修奉詔主持科舉考試,這一年人才輩出,被譽爲“千年科舉龍虎榜”。若說這一年最悲劇的考生,莫過於年過半百的蘇洵,他帶着蘇軾、蘇轍兩個兒子進京趕考,結果兩個兒子高中,蘇洵考了一輩子,卻一直沒有中第。除了蘇洵外,還有兩個大齡考生,第一個是曾鞏,他少年時就被譽爲“神童”,直到這一年他39歲才中進士。第二個就是張載,他“苦心極力”地讀書,弟弟在三年前都已經考中,他卻在三年後纔有緣高中,這一年,張載38歲。

後人曾說,歐陽修是北宋文壇最牛的伯樂,這並不誇張,歐陽修當時肯定不知道,他選中的張載,會給後世留下多麼深遠的影響。

張載高中後,歐陽修把他的卷子拿給宰相文彥博,文彥博看完大爲讚賞,決定在相國寺開設講堂,讓張載專門來講學。其實,文彥博是在擡舉張載,畢竟,不是誰都有公開露臉的機會的。

張載在相國寺講了第一課,以《易》爲題,就轟動京城,許多年輕學子深感震撼,第二天天不亮就爭着去相國寺“佔座”。可是,張載性格恬靜,樂於成全別人,他當着衆人的面說:

“比見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輩可師之。”

意思是說,我講的《易》比較淺顯,和二程不能比,如果你們想深度瞭解《易》,可請教二程。

二程,就是程顥、程頤兄弟二人,程朱理學中的“程”,指的就是他們。因爲張載的推薦,二程名聲大震。

雖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但筆者總認爲,二程如果沒有張載的推薦,若想取得後來的成就,很難不打折扣。

張載的橫渠四句有多偉大?死後享有從祀孔廟的待遇 第3張

其實,張載和二程是沾親的,按輩分,張載是二程的表叔。以張載當時的聲望,他若想留在京師,難度並不大。但張載志在四方,他想了解民間疾苦,爲百姓盡力。於是,張載向朝廷申請外放,後來他先後到祁州、雲巖、渭州等地,爲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被王安石“拒絕”

宋仁宗去世後,宋英宗只在位4年,北宋便迎來了宋神宗時代。而提及宋神宗,就不得不提王安石。當年,宋神宗登基之初,意氣風發,他召王安石入京問政,王安石直接給他了一句:

“像唐太宗這樣的帝王,我們就不要學習了,要學就學堯舜!”

宋神宗聽完,像打了雞血一樣支持王安石變法。

熙寧二年,呂夷簡之子呂公著推薦張載入朝,張載對宋神宗說:

“爲政不法三代者,終苟道也。”

張載和王安石說的話一樣,他也認爲,宋神宗要做就做夏商周三代之賢君,只可惜,這樣的話宋神宗已經從王安石那裏聽了一遍了,張載並沒有得到像王安石一樣的機會。

當時,宋神宗曾有意讓張載協助王安石推行新法,但張載表示自己剛入京城,對新法還不瞭解。後來,王安石主動來找張載,希望張載能夠支持自己。張載回答說:

“公與人爲善,則人以善歸公;如教玉人琢玉,則宜有不受命者矣。”

張載的意思是說,你只要爲大家好,大家肯定支持你。但你要是強迫我跟着你幹,恕我不願受命。

其實,張載是在委婉地拒絕王安石。

張載雖然不是新派,但也不是舊派,因爲他和王安石之間,並沒有發生衝突。或者說,張載一直在避免這樣的衝突。

不久之後,王安石擔任宰相,張載被調離京城,派往浙東明州審理貪污案。很多人都認爲,張載的長處是學問,如果把他調到某地去當學政,或許更合適。但王安石卻讓他去審理刑獄,箇中緣由,不言自明。

張載先拒絕了王安石,所以王安石也拒絕張載。

張載的橫渠四句有多偉大?死後享有從祀孔廟的待遇 第4張

筆者不久前寫過一篇關於王安石的文章,認爲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改革家,但任何時候,都要講政治。

後來,張載的弟弟張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張載決定辭職,回到橫渠,繼續自己的講學生涯。

其實,張載和王安石,都曾受教於范仲淹,范仲淹的思想中,有傳統儒學的部分,也有“慶曆新政”中變革的一部分。巧合的是,張載繼承了前者,而王安石繼承了後者。

此後九年,王安石雖然遭到兩次罷相,但大多數時候都位高權重,但張載卻一直隱於橫渠,傳道受業,很多學子不遠千里來到橫渠,只爲聆聽張載的教誨。橫渠這個小地方,也因爲張載的誕生,從此留下深刻的烙印。

四、被時代選中

中國古代三大思想中,佛道儒自有體系,但到了北宋時期,佛教和道教在不斷髮展,而儒學止步不前,人們除了重複孔孟之言外,很少能把儒家思想再次昇華,這讓當時的儒者們比較焦慮。

在漫長的摸索中,北宋中後期,儒家思想得到了一次淬鍊,張載創立了“關學”,二程的開創“洛學”、周敦頤著“濓學”、王安石主張“新學”、另外還有朱熹的“閩學”,共同構成了宋代儒學的主流。當時稱之爲“濓洛關閩新”五大學說,這五大學說,再造儒學,給予儒學思想以昇華。

同時,宋明時代,人們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宇宙本源,分爲三大分支,即理、心、氣。其中以二程和朱熹爲代表的“程朱理學”影響最廣。其次以王陽明、陸九淵爲代表的“心學”也曾風靡一時。除了理學和心學以外,張載的“氣本論”是第三分支。簡單來說,張載認爲,宇宙萬物是由氣組成的,萬物只存在心態的變化,但氣是永恆的。

趙馥潔曾認爲:

張載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氣一元論哲學體系,開闢了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新階段。

在中國古代,一個理論若想走得長遠,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創始人要有足夠的時間傳道,第二,要有優秀的弟子來傳承。

可惜的是,這兩點張載都沒有。張載58歲便去世了,他的弟子後來大多轉到了二程的門下,導致張載的理論長時間無人問津,他的很多理論,被程朱理學吸收,成了他人的嫁衣裳。二程之所以能夠揚名,程朱理學之所以能夠做大,都少不了張載之功。

直到近代,人們才體會到張載學說的超前,終於發現了張載的偉大。

張載的橫渠四句有多偉大?死後享有從祀孔廟的待遇 第5張

張載留給世家最著名的東西,莫過於他的四句格言,即: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都在思索,讀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張載經過半生思索,他用上述四句話告訴大家。

這22個字言簡意賅,千百年來,無數讀書人都想寫出一段超過這段話的文字,可惜都沒成功。不管是古代還是近現代,不管是大儒、國家領導還是大學校長,在他們的發言稿上,總會出現“橫渠四句”,橫渠四句,已經成爲中華民族萬世的座右銘。

五、“張”子已去,厚德“載”物

《宋史》雲:

政事以敦本善俗爲先……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因問民疾苦,及告所以訓戒子弟之意。

張載爲官期間,重視用言行來勸人們向善,他尊老愛幼,體察民間疾苦,他訓誡鄉里子弟,希望他們能讀書明理。

多年以後,張載辭官歸橫渠,他沒有機會把自己的學說踐行於天下,但他卻在橫渠這個小地方開始了實踐。用他的話說就是:

“縱不能行之天下,猶可驗之一鄉。”

張載用多年的俸祿,在橫渠買了一百多畝地,他把土地分成九塊,按照《周禮》劃成井田,自己留最中間的那塊,其他八塊分給沒有土地的饑民耕種,他看着淳樸的鄉民,樂在其中。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隱居江寧,再不問朝政。但張載辭官後,他仍然在踐行着自己的理想。

看待一個人是否偉大,不僅要看他得意的時候在做什麼,更要看他失意的時候做什麼。

張載在橫渠數年,他以布衣的身份組織鄉民興修水利,灌溉良田,當他赤腳行走於沃野之間時,他的心情是多麼愜意。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張載官場失意,他本應該獨善其身,可他卻仍然堅持兼濟“一鄉”。因爲他是一個儒者,一個令人尊重的思想家。

張載的橫渠四句有多偉大?死後享有從祀孔廟的待遇 第6張

張載沒有做過很大的官,但他通過不斷的講學,把自己的理念推廣出去,這期間,有人刁難他,有人反對他,但他依然執着於傳道,從某些方面來說,他不像傳教士,更像一位苦行僧。

宋神宗熙寧十年,張載身患肺病,宋神宗召張載入京,張載到京後病重,辭官回鄉,在路過臨潼時,大雪紛飛,張載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於是沐浴更衣,坦然面對死亡。在第二天早晨,大雪依舊,只是,世間少了一位聖人。

張載死了,人們懷念他,然而,恍惚間,人們發現,張載似乎並未死去。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張載去世約兩百年後,文天祥在參加殿試的時候,寫下了張載的22字格言,當年,他高中狀元,後來,文天祥積極抗元,血灑刑場,成爲中華民族永不磨滅的豐碑。

張載去世約六百年後,張煌言以橫渠四句爲座右銘,在明朝大廈將傾之際,毅然站了出來,他抗清22年,將國家、民族利益放在最前沿,張煌言最後捨生取義,成爲了明朝最後的英雄。

在張載去世約700多年後,林則徐奉命南下,在虎門燃起熊熊烈火,他用自己的決心,踐行了什麼是橫渠四句,雖然清廷無能,但林則徐卻很高大。

抗日戰爭時期,無數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用血肉之軀去踐行民族大義,張載他們或許不熟悉,但橫渠四句,是對他們最好的詮釋。

一千年過去了,張載的話,仍然被許多人引用,張載雖然不在了,但他的靈魂,已經成爲數千年的精神座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