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亡國之君崇禎,臨死前寫遺詔的用意是什麼?

亡國之君崇禎,臨死前寫遺詔的用意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亡國之君崇禎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古時候的皇帝死後,依照慣例,大臣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公佈皇帝遺詔,發佈皇帝對身後事做出的交代和分配。所謂遺詔,說白了就是說皇帝臨死時所作的諭旨。遺詔一般都是皇帝親自書寫,但在明朝,遺詔經常是在皇帝人死之後,由大臣主持擬定的,遺詔的實際內容和皇帝自己的真實意願,事實上沒有多大關聯。

亡國之君崇禎,臨死前寫遺詔的用意是什麼?

因而明代的皇帝改朝換代,通常給後繼之君和朝臣們一個消弭弊政、整飭朝綱的機遇。如明武宗和明世宗去世後,內閣首輔楊廷和與徐階,各自擬定了兩份皇帝的遺詔,把兩朝弊政做了一個總清算,贏得朝野一片讚許。

但是明代有一份遺詔十分特殊,那便是末代皇帝崇禎的遺詔。爲什麼會說那份遺詔十分特殊,由於和其他遺詔對比,它有很多不同點:

遺詔是崇禎皇帝死前親手書寫的,並非他人代筆所書;

遺詔不是寫在紙上,只是寫在白衣布衫上;

遺詔並非用墨書寫,而是崇禎咬爛手指,以指當筆,以血當墨寫的。

遺詔並不是向自己的臣民交代後事,而是交給敵人看的。

遺詔內更爲特殊容:“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追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相貌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瓦解,免傷老百姓一人”(《明通鑑》第九十卷)。

這份特殊的遺詔,更像一份罪己詔,或是悔恨書,是一份哀告和抱怨信。 從李自成圍困京師,崇禎持續兩天兩夜都在“內外諸臣誤我!誤我!”的哀嘆和抱怨中度過的。李自成農民軍破城之後,崇禎皇帝在絕望中處決嬪妃,逼死皇后,自己隻身和宦官王承恩直奔煤山壽皇亭。

壽皇亭本是崇禎練習宮廷侍衛的地方,現如今卻變成自己最後的歸宿。敵軍逼近,崇禎萬念俱灰,有力殺賊,無力迴天,在絕望中惱羞成怒,臨終有太多的話要對世界傾訴,最後脫下龍袍,咬爛手指,滿帶惱羞和悔恨在白衣布衫上寫了這份血書遺詔,然後自縊而亡。

亡國之君崇禎,臨死前寫遺詔的用意是什麼? 第2張

在我國數千年歷史時間中,皇帝被敵人俘虜或者誅殺的很多,但臨危自盡的只有崇禎一人。作爲亡國之君,亡國已經是對自己最大的侮辱,崇禎完全沒有必要留下任何遺詔,一般臨終遺詔都會寫兩大內容:一是特定嗣君,二是對後人提出期望。

崇禎亡國之君,根本沒有後繼之君,所以寫遺詔完全沒必要,可崇禎不僅寫了遺詔,而且還是咬爛手指用血寫在衣衫之中,崇禎皇帝的血書遺詔包含四條重要含義:

一是自責無才無德,品行不高。

二是抱怨諸大臣不忠,欺上瞞下,自私自利,誤國誤己。

三是自覺無顏面對列祖列宗。

四是懇請李自成不必殘害百姓。

而第一層含義僅僅虛晃一槍,重要是以便襯托第二層含義:“諸臣誤朕”。假如說“無顏見烈祖烈”的確是一件令他悲痛的事,那麼,最後一條“任賊瓦解,免傷老百姓一人”,毫無疑問只是一個善良的願望而已。

所以,在血書遺詔中,崇禎最想表達的含義就只有是“諸臣誤朕"這四個字。“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崇禎臨死爲什麼會發出這種感慨?多年來史家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平心而論,崇禎對大明亡國難辭其咎,但他稱帝后當機立斷清除了魏忠賢閹黨集團,然後懲處貪官污吏,整肅吏治,化異爲同。下決心改善朝堂的頹廢氣象,大有中興之主的派頭。

殊不知客觀事實卻並非如此,他僅僅靠一己之力勤政節儉,王公大臣各懷心機,各自都留有後路,堪當重任之才寥若晨星,崇禎自以爲是,用人失察,明代後期選人用人體制出現嚴重腐敗問題和危機。每任用一人,便心寒一人。

亡國之君崇禎,臨死前寫遺詔的用意是什麼? 第3張

朱元璋時期重典施政,在在用人上有一套嚴密的規章制度。但到明代後半期,伴隨國家機器失靈,這種規章制度遭受了嚴重破壞。政界行賄風靡,吏部高官也貪污受賄,上下腐敗透頂。崇禎稱帝后,儘管極大信心整飭朝綱,升級吏治,但積弊難返,最終連他自身都迫不得已悲嘆:“張官設吏,原是治國安民。今出仕專爲身謀,居官如同貿易“(《明季北略》卷十三)。明末的政界,已宛然變成權錢買賣的交易市場。吏治腐敗是腐敗問題的根本所在。

這種靠權錢交易登臺的無恥之徒,其社會道德品行低下不言自明。寄希望於他們忠心謀國,無異於黃粱一夢。明王朝大廈將傾,崇禎面對的是一羣腐敗分子、庸人、蠢材,他沒有理由不深陷“選任一人,心寒一人”的困局,最終臨死落下滿腹牢騷,帶着悔恨自責告別祖宗江山,崇禎的血書遺詔,至今仍對我們有着極大的警示意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