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的史思明是什麼人?你真的瞭解嗎

歷史上的史思明是什麼人?你真的瞭解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史思明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安史之亂”無人不知,但相對於家喻戶曉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存在感確實低得多。這主要源於兩個原因:

其一,“第二名和最後一名沒什麼區別,人們只記得第一名”,安祿山是這場浩劫的發起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史思明只是亦步亦趨的尾隨者。

其二,安祿山的人生更富戲劇性、反差更大:出身最底層的雜胡,卻能實現草根逆襲,在當時世界的最強帝國身兼三大節度使、進封東平郡王;這樣的人生贏家,其後竟悍然造反、殘害自己所服務的政權,整個履歷充滿了話題性,更別提他跟楊貴妃之間的花邊新聞。

相比之下,史思明更像是安祿山的影子,他們的人生軌跡幾乎完全相同:出身類似、經歷吻合、性格接近,連人生的結局也一模一樣。正是這種“惡人抱團”的怪相,才讓“安史之亂”具備了恐怖的破壞力,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我們深思。

史思明本名史窣幹,他和安祿山一樣,也是唐朝北方邊境地區的“雜胡”,也就是兩個不同少數民族男女之間的結晶。與如今不同,在那個時代,這種身份的人處於社會的最底層,生活水平普遍不佳、難以接受系統教育,在艱辛的環境中求生,很容易形成不怎麼正面、甚至可怕的性格。

比如,安祿山爲人“忮忍多智,善億測人情”,即善妒殘忍,卻又善於揣摩人心。相比較之下,史思明的形象更加立體,他“姿癯露,鳶肩傴背,廞目側鼻,寡鬚髮,躁健譎狡”,身形扭曲、面目醜陋、毛髮稀少,而且爲人極其暴躁狡猾。

歷史上的史思明是什麼人?你真的瞭解嗎

安、史倆人不僅是同鄉,而且出生日期也只是相差了一天,幾乎是同年、同月、同日、同地生,因此,倆人自小就交情匪淺。

長大後,二人結伴前往大唐王朝北方的邊貿市場討生活,起初都從事中介、翻譯之類的工作,正式的頭銜是“互市牙郎”,可見這是大唐王朝體系內的正經工作。

這種業務看似微不足道,卻對二人今後的人生起到了大巨大作用:他們藉此機會認識了各族的商人、亡命之徒,並且還掌握了六門蕃語。

人脈關係、語言能力,在任何時代都是可貴的資源,後來他們能輕易駕馭數以十萬級的蕃兵,正是得益於早年的這段經歷。

後來,他倆都因機緣巧合投到幽州節度使麾下,擔任捉生將,也就是偵察兵。史思明跟安祿山一樣,“俱以驍勇聞”。

普普通通的偵察兵是怎麼發跡的呢?憑藉自己的陰狠毒辣、隨機應變,史思明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當時幽州節度的主要打擊對象是北方的契丹、奚族。有一次,史思明因欠官債逃到了奚族地區,被對方的巡邏兵抓獲。

眼見即將性命不保,史思明靈機一動、鎮定自若地說:“我是唐朝的和親使,你如果敢殺我,你們全族都要遭受滅頂之災”。對方被這份氣勢鎮住了,果真老老實實的把他帶到了奚王的牙帳。

在面見奚王之時,史思明只作揖而不下拜,還厚着臉皮宣稱:“天子使見小國君不拜,禮也”。奚王雖然憤怒,但一來他害怕唐朝,二來他正想跟中原改善關係,因此不僅沒殺史思明,還把他當作賓客供在館舍裏。

隨後,史思明忽悠奚王派了300人組成的使團跟隨自己前往長安,爲了表示誠意,其中還包括一位名將瑣高。

當一行人高高興興的進入幽州轄區時,史思明卻私下聯繫唐軍將領裴休子,編了這麼一套謊話:“奚王派瑣高帶領精兵前來,他們聲稱入朝,其實是想趁機襲擊軍城,請大人做好準備、先下手爲強。”

歷史上的史思明是什麼人?你真的瞭解嗎 第2張

隨後,這批毫無準備的奚人被唐軍抓獲活埋,瑣高被送往節度使營帳。張守珪認爲史思明立了大功,就任命他爲果毅,不久後又因戰功升爲將軍、知平盧軍事。

正是憑藉這份高超的應變能力、毫無底線的爲人態度、史思明的人生從此得以改觀,仕途極爲平坦,平步青雲。而那300位奚人,在他看來只是工具而已。後來的事實證明,爲了實現他的私慾,別說300人,就是3萬、30萬乃至300萬人的性命,在他眼裏也只是個冷冰冰的數字而已。

由於地位提高,在公元742年,史思明得到了前往長安彙報工作的機會。此時的他已滿40歲,多年的閱歷讓他的反應更加迅捷,以至於讓李隆基都連連稱讚。聊到高興處,皇帝大人甚至用手拍着這位蕃將的背勉勵道:"卿貴在後,勉之。"愛卿今後將會大富大貴,好好幹!

“思明”這個名字,正是在這次接見中由李隆基親自賜予。不久後,史思明官升大將軍、北平太守,上司正是自己的老友、發小安祿山,此時他的狀態可謂如魚得水、志得意滿。

李隆基欣賞史思明,當然不是因爲其才華,而是有自己的小心思。

那時李林甫主政,爲了斷絕漢人邊將因軍功出將入相的升遷機會,他向李隆基提出了不用文人、改爲重用出身貧寒胡人的建議,理由是這些人忠誠、在朝廷裏沒有派系。這兩點與李隆基的訴求不謀而合,因此,不僅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哥舒翰等一大批少數民族將領擔任節度使,中下層將官也有衆多類似於史思明這樣的胡人。

這一政策,客觀上使安祿山得以光明正大的培養自己的嫡系,史思明毫無疑問成了他的頭號親信,也成了策劃謀反的最可靠骨幹。

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以“奉密旨討伐楊國忠”的名義,在范陽起兵十五萬南下反唐,“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正式爆發。

安祿山的叛軍共15萬,其中既有蕃兵、也有漢人,幾乎集結了大唐王朝北部最精銳的武裝力量。其中還有他苦心培養了十餘年的嫡系部隊“曳落河”,幾乎全由契丹、奚、突厥等驍勇悍戰之士組成,當然了,還有史思明、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等身經百戰的猛將。

歷史上的史思明是什麼人?你真的瞭解嗎 第3張

而中原地區則和平了上百年,數代人沒有經歷過戰爭。因此,叛軍初期勢頭相當兇猛:“河北皆祿山統內,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爲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但所謂“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叛軍實際上是爲勢所迫、爲逐利而戰,當這兩項因素起了變化時,很容易產生內亂。安祿山的老鐵史思明,就爲我們展現了這一點。

起初,史思明作爲叛軍陣中的頭號悍將,負責經略河北。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殘忍性格發揮得淋漓盡致,所到之處,他任軍人肆意燒殺搶掠,甚至以殺人取樂。拜他所賜,河北地區(黃河以北)成了人間煉獄。

但一旦遇上硬茬,叛軍的本質就暴露出來了。公元756年4-5月,面對李光弼、郭子儀,史思明連戰連敗,被打得稀里嘩啦、落荒而逃,叛軍河北老巢幾乎要被唐軍拿下。

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李隆基爲對方送上了神助攻,他閉眼瞎指揮、強行逼哥舒翰兵出潼關,結果20萬大軍脆敗,長安失守。李光弼等人前往朔方援助唐肅宗,史思明終於緩過了氣。

到公元756年底,史思明終於完成任務,徹底掌控了河北各郡。不過在下一年,叛軍領導階層內訌,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自然不願意受後輩指揮,開始尋思自立山頭。

同年757年11月,眼見唐朝收復兩京、聲勢逼人,史思明再次發揮政治投機客的本色,果斷背叛安慶緒,、上表以所轄十三郡及8萬兵士歸降朝廷。但這只是他的權宜之計,實際上卻是趁機招兵買馬、另謀叛亂的機會。

公元758年11月,在郭子儀等人圍攻安慶緒的鄴城、雙方相持不下之際,史思明趁機攻下魏州。第二年正月,他在城北設壇祭天,自稱大聖周王,正式再度反叛、建立政權。

其後,史思明抓住唐軍疲憊的機會前來襲擊,郭子儀等人被迫撤退,鄴城之圍解除。緊接着,他誘殺安慶緒,吞併了其全部兵馬、地盤,並在4月自稱大燕應天皇帝,全盤繼承了老夥計安祿山的衣鉢。

史思明的這番操作,將他從小就形成的狠辣、狡詐、陰險等特質體現無遺,雖然很卑劣,但不得不承認很實用。

公元759年8月開始,史思明兵分四路進攻中原,一路連戰連捷,並在9月再度攻下東都洛陽城。

歷史上的史思明是什麼人?你真的瞭解嗎 第4張

不過,面對老對手李光弼(有意思的是,李光弼正是契丹族),當了皇帝的史思明還是佔不了上風。雙方在河陽一線鏖戰近一年,叛軍屢屢受挫,大量將士投奔唐軍;李光弼屢屢反攻,史思明被揍得如同沒頭蒼蠅,處境愈加窘迫。

最讓人噴飯的是,期間,史思明派李歸仁領精騎五千進攻陝州,卻被唐將衛伯玉的數百騎擊敗。

當李光弼正按照這個節奏慢慢耗死叛軍時,又是唐朝廷爲對方送上了神助攻。連續的勝利,讓朝廷對叛軍產生了誤判。公元761年2月,在宦官魚朝恩的煽動下,唐肅宗勒令李光弼強行出軍、’收復洛陽,結果大軍中計戰敗,河陽丟失,唐軍只得退守陝州。

這一幕,跟當初哥舒翰的潼關之戰幾乎一模一樣。

史思明終於擊敗了老對手李光弼,當他正準備乘勝西進入關之際,卻跟當初的安祿山一樣,死於親兒子之手。

史思明的大兒子史朝義久經戰場,他爲人謙恭、愛惜士卒,因此深得人心。但史思明更偏愛小兒子史朝清,甚至動了殺掉老大、改立小兒子爲太子的念頭。打定主意後,他就經常找史朝義的茬。

在戰勝李光弼後,史思明讓史朝義爲前鋒進擊陝城,自己則親率大軍由南道進攻。

但在衛伯玉的阻擊下,史朝義屢戰屢敗,史思明聞訊大罵,聲稱要殺掉兒子以及跟隨他的一衆將領。

歷史上的史思明是什麼人?你真的瞭解嗎 第5張

緊接着史思明命令史朝義在一天內修好三角城。衆人搏命終於完成了任務,但僅僅因爲沒來得及塗抹外牆,又是被史思明一頓怒罵,並且放話:等拿下陝州後,就殺了史朝義這個“家賊”。

史朝義驚惶不安,在部將的鼓動下,他派駱悅等人在鹿橋驛發動政變、囚禁了史思明,隨後將其勒死。經此事之後,叛軍勢力也受到了極大削弱。

763年,四面楚歌的史朝義自殺,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但中原的動盪並沒有就此終結,隨之而來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以及黨爭之禍,使曾經興盛一時的李唐王朝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

安祿山、史思明雖然身爲少數民族,但身份是唐王朝的將領。然而他們不滿足既有的地位和權力,爲了攫取更大的利益,悍然起兵反叛,將盛唐之世拖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他們從發家到得志的過程,無不體現出狡詐、無恥的本質。爲什麼這樣卑劣的人能夠掌握唐朝北方十幾萬大軍呢?爲什麼在在安祿山之前,曾經兼任四大節度的王忠嗣卻沒有給唐朝帶來危害呢?

越是沒有文化、沒受過教育的人掌握權力,後果越是可怕。如錢穆先生所言:“安祿山的勢力,是唐室用中國財富豢養成的胡兵團。此種胡兵團,只朘吸了唐室的膏血,並沒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們一旦羽翼成長,自然要撲到唐室的內地來”。

弄權者終被權弄,李隆基、李林甫等人妄圖以權術鞏固自己的地位,自以爲能掌控看似老實、無知的安祿山、史思明,最終卻玩火自焚,給唐王朝帶來了無盡的浩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