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巖是誰?揭祕李自成手下的重要謀士

李巖是誰?揭祕李自成手下的重要謀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自成,作爲明末的農民起義領袖,最終未能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成了爲他人做嫁衣裳的悲情人物,人們通常會將其與同爲農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作比較,很多人認爲李自成之所以沒能成就大業,是因爲他沒有文人的支持,或者不信任知識分子。在這一點上,李自成最爲後世人所詬病的就是他不信任麾下舉人出身、文武雙全的李巖,甚至還因讒言將其殺害。

李巖是誰?揭祕李自成手下的重要謀士

那麼李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是否真實存在?他的結局又如何?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史料中的李巖神機妙算、仁義忠厚

明末清初人計六奇在自己的紀傳體史料《明季北略》中有一條記錄——“李巖說自成假行仁義”,其中是這樣記載李巖的事蹟的。

“自成既定僞官,即命谷大成、祖有光等率衆十萬攻取河南。李巖進曰:‘欲圖大事,必先尊賢禮士,除暴恤民。今雖朝廷失政,然先世恩澤在民已久,近緣歲飢賦重,官貪吏滑……我等欲收民心,須託仁義,揚言大兵到處,開門納降者秋毫無犯,在任好官,仍前任事,若酷虐人民者即行斬首。一應錢糧,比原額止徵一半,則百姓自樂歸矣。’”

李巖是誰?揭祕李自成手下的重要謀士 第2張

李巖建議李自成要得民心,必須施行仁義,在納糧和處置官員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而李自成欣然採納。

另外在《懷陵流寇始終錄》中還記載了一些關於李巖率軍抵抗吳三桂、出面保護天啓張皇后和派兵保護杞縣狀元劉理順等行爲,這一舉一動都塑造出了一個通情理又善戰的人物形象。那麼這麼完美的人物真實存在嗎?又真的會爲“流寇”李自成效力嗎?

杞縣人李巖?《杞縣誌》沒有記載。疑似父親也沒有這個兒子

首先,我們可以從李巖的背景來調查這些史料的記載是否真實可信。對於李巖的出生地,很多史料都一致地指向了一個地點——杞縣。

康熙年間《綏寇紀略》記載:“杞縣舉人李巖者,初名信,熹廟大司馬李精白子也。”在《阜陽縣誌》中也有類似記載:“按明季河南杞縣舉人李信從闖賊,後改名巖,稱爲李公子,傳爲李精白子。” 那麼明末清初的杞縣真的有李巖這個人物嗎?

在科舉時代,一個縣出了一名進士乃至一名舉人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所以縣誌對於本縣進士或者舉人的記載都極爲詳實和準確,這些進士、舉人的名字通常會被準確地記載在縣誌中的《選舉志》上。根據考證,明末清初的《杞縣誌》中根本沒有李巖這個人的記載,對於李巖這樣一個“著名”人物,縣誌顯然沒有理由遺漏。而且康熙年間《杞縣誌》的編者還專門寫了一篇《李公子辯》,申明杞縣並沒有這位傳說中的“李公子”李巖。

而且李巖的“疑似”父親李精白的一些記載也對不上。首先,李精白並非杞縣人,根據《潁州府志》中的《選舉表》記載,李精白當時的籍貫屬於潁州府志阜陽縣,並非李巖所在的杞縣。而且根據《阜陽縣誌》裏的一篇考證文章,“精白生子長麟孫,次鶴孫”,“止生二子一女,麟孫、鶴孫之外無有名信者”,而且“鶴孫早死,麟孫於崇禎元年拔貢,亦非舉人”,種種跡象表明,李精白根本沒有李巖(或者李信)這個兒子。

身爲高級將領,李巖卻未參與奪取西安和北京的重大軍事行動

探究完李巖的出身,我們再來看看李巖在李自成軍中的地位。按照傳說或者一些野史記載,李巖在李自成的大順軍中地位頗高。根據《綏寇紀略》的記載,李自成在崇禎末年設置了五營二十二將作爲軍隊的高級將領,“李巖爲中營制將軍”。所謂“制將軍”是大順軍軍制中的第二高的將領稱號,從高到低依次爲權將軍、制將軍、果毅將軍、威武將軍,由此可見李巖是大順軍中至關重要的人物。如此重要的人物在大順朝重大的軍事行動中,其曝光度理應很高,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崇禎十六年十月,李自成進攻陝西的軍事行動中,李自成同權將軍劉宗敏一道率軍攻破潼關進入陝西,右營制將軍袁宗第則率軍從河南進入陝西,與李自成會師西安。而之後,在崇禎十七年正月從陝西進攻北京的戰鬥中,又是李自成與劉宗敏一道取道太原、大同、宣化、居庸關入京,左營制將軍劉芳亮則從河南懷慶、河北保定與李自成會師北京。在大順軍最爲關鍵的兩次戰役——奪取西安和北京的戰鬥中,大順軍的高級將領權將軍劉宗敏、制將軍袁宗第、制將軍劉芳亮都有重要的任務和表現,而身爲中營制將軍的李巖卻“消失”了,沒有參與任何的重大軍事行動,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其是否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李自成建立大順朝之後,曾爲手下將領和謀士封爵,根據記載權將軍和制將軍封侯爵,果毅將軍和威武將軍封伯爵。但是從各主要史料記載來看,卻沒有李巖封侯的記載,當時李自成手下有七人封侯,比如汝侯劉宗敏、澤侯田見秀、磁侯劉芳亮等人在列,卻獨獨沒有李巖封侯的記載,如果李巖真的是李自成麾下的制將軍,不可能沒有封侯的記載。

李巖的結局:因讒言被李自成殺害?

關於李自成的結局,《綏寇紀略》是這樣記載的:“定州之敗……人言河南全境皆反正。自成大驚,與其下謀之。巖曰:‘誠予臣以精卒二萬,馳至中州,彼郡縣必不敢動,即動亦可得而收也。’”但是李巖的一番好意卻受到了李自成的猜忌,而丞相牛金星也從旁進讒言“巖蓄叛已久……今河南反,彼不候軍令,不薦他將,而自請兵,目中已無主矣。國兵新敗,人心動搖,遂欲乘機竊柄以自王,是豈復可信乎?”之後,經過李自成的默許,由牛金星策劃執行,將李巖與其弟李牟殺死,而李巖的死也導致了劉宗敏、宋獻策等人與牛金星的矛盾,造成大順軍領導集團的離心離德。

李巖在李自成於北京戰敗、河南反叛之際自請率軍隊到河南彈壓,卻被李自成猜忌爲想要趁機脫離李自成、自立爲王,遭到了李自成的清算,看起來似乎合情合理,而且也襯托了李自成失敗之後的昏聵,爲其最終失敗留下伏筆。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李巖自請率兩萬軍隊去河南的說法是說不通的,當時河南已經在大順朝的掌握之中,李自成在河南地區不僅建立了地方政權進行統治,而且駐紮了數量不少的軍隊。根據記載,1644年六月初,李自成麾下的右營制將軍、綿侯袁宗第率領大順軍右營來到河南汝寧府,其人數當在十萬上下,由此可見,河南地方政府如果有反叛的想法,袁宗第部自然能夠輕鬆鎮壓,根本不需要李巖從山西另外帶兩萬軍隊前來,所以李巖此舉的動機並不成立。

另外,如果按照《綏寇紀略》所言,大順軍上層領導因爲牛金星讒言殺害李巖而離心離德,那麼他們勢必不可能繼續在李自成麾下合作,然而根據後世的記載,即便一年之後李自成丟失了西安、南撤途中,牛金星、宋獻策、劉宗敏等人也一直跟隨李自成的東路軍經河南南撤,而高一功、李過等人也率領大順軍的西路軍經過西北、四川、湖北南撤。在南撤的過程中才發生了劉宗敏戰死、牛金星和宋獻策投降清朝等事,所以因李巖的死導致大順朝領導集團分裂的情況並不屬實。

李巖很有可能是李自成的別稱或者訛傳

既然歷史中關於李巖的記載如此矛盾百出,那麼爲何“李巖”或者“李公子”這個稱呼在民間如此流行呢?很有可能李巖或者李公子就是代指李自成本人。

據《明季實錄》記載:“闖賊的名自成,一名李炎,米脂人。”按照這個記載,有可能“李巖”是李自成的別名,殺死李自成的程九伯的事蹟被記載在《程氏宗譜》中,其中關於李自成是這麼記載的——“闖賊李延”,由此可見,李自成極有可能別名“巖”,或者“炎”、“延”之類的同音字。

又有《中興制寇策》記載:“彼所稱李公子者……據中原,吞漢江,襲三秦,凌晉跨蜀,奄有四國,如建瓴然。雖帝王之成功,不若是速矣,則民心使然也。”這裏所說的李公子,明顯是指李自成而不可能是其他人。

所以,李巖或者李公子很有可能代指的就是李自成本人,而李巖作爲一個單獨的個體、李自成麾下文武雙全的大將這個形象,則很有可能是虛構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