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太子李亨真的在馬嵬坡拉攏陳玄禮,背叛了唐玄宗嗎?

太子李亨真的在馬嵬坡拉攏陳玄禮,背叛了唐玄宗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歷史上真是太子李亨拉攏陳玄禮背叛唐玄宗嗎?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當高仙芝、封常清兩位名將被魯莽衝動的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賜死後,唯一能夠令皇帝想起的資深老將就是此前在河西隴右連連有功的哥舒翰。可由於一來年紀頗大,二來有病在身,史書還特別指明哥舒翰出征時病情再次嚴重,很難處理事務。他知道心腹王思禮行事過於激進,所以把事情交給另一信任的屬下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雖然受命卻不敢獨斷專行,爲了服衆,就讓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偏偏王思禮和李承光常常爭執,不肯好好配合,致使軍中號令不一。

有研究者認爲,哥舒翰的身體情況是一個疑點。任士英在《唐肅宗評傳》就懷疑史書對哥舒翰的病情描述有漏洞。哥舒翰中風是事實,經過半年的休養可能恢復不錯,至少不會影響到他的指揮行動。因爲任命前,玄宗是見過哥舒翰的,還討論過如何平定安祿山。假如哥舒翰身體很糟,相信皇帝再老糊塗也不會強行讓病重的哥舒翰充當統帥,就算不在乎將士的死活,可也絕不會拿自己前途開玩笑。從哥舒翰到軍中的一系列表現看,也不像有很突出的影響,不是一個病重之人的樣子。

太子李亨真的在馬嵬坡拉攏陳玄禮,背叛了唐玄宗嗎?

尤其安祿山士氣正盛,哥舒翰原本頗爲冷靜,向皇帝表奏:“安祿山久在軍中,精通兵法,有備而來,利在速戰。叛軍暗藏精銳,以老弱病殘引誘我軍,肯定有詭計,如果我軍輕出,必然落入叛軍的圈套,到時悔之不及。”唐玄宗被怒氣衝昏頭腦,聽不進哥舒翰的進言,反而嚴詞苛責,要他儘快出兵解決安祿山。

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哥舒翰整頓大軍出關,駐紮靈寶,結果慘敗,這一戰改寫唐朝歷史進程,玄宗和肅宗兩父子的命運都發生重大轉變。很多人至今不可思議,哥舒翰爲什麼會一敗塗地。假如被史書表面文字迷惑,肯定覺得太過荒誕。唯有深入歷史脈絡才能明白,正如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敗績一樣,這時官軍潰不成軍,到處是搜掠充軍的,十多二十萬的兵力可能早已嚴重誇大,其精銳力量只是王思禮手下近五萬騎兵,龐忠等十萬步兵絕大多數是濫竽充數,好比杜甫天寶後期到至德年間用血淚所寫一系列詩歌,這樣的唐朝官軍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而且就像是要拉着百姓一起當戰場炮灰。

以史書記載安祿山的人生軌跡,其個人的軍事能力和戰略謀劃並不算多強,頂多是勇猛有餘,偶爾也具備一些狡猾式的盤算。伴隨官軍多年懈怠,邊軍多年積累的兵鋒威力產生一種較大反差。安祿山手下崔乾祐的精銳騎兵從唐軍背後殺出,前後夾擊,唐軍亂作一團,潰散逃命,掉進黃河淹死的就有幾萬人。哥舒翰還想再退回潼關,結果被部下火拔歸仁(爲突厥火拔部出身,與安祿山隨後派去進攻長安的猛將李歸仁是兩個人)擒獲獻給安祿山,安祿山在洛陽見到哥舒翰後得意洋洋:“你過去一直看不起我,如今怎麼樣?”

哥舒翰此時老朽衰殘,只想苟活,伏地謝罪:“肉眼不識陛下,以至於此。陛下是撥亂之主,天命所歸。李光弼在土門,來瑱在河南,魯炅在南陽,我爲陛下招降他們,可一舉平定這三方唐軍。”安祿山知道哥舒翰是西北軍主帥,派來圍剿燕軍的基本都是西北軍將領,於是將哥舒翰封爲司空,又命人將火拔歸仁斬首,以此向哥舒翰示好。

像李光弼是從河北戰場得勝以後,受肅宗李亨嚴令改變計劃趕來阻擋安祿山進關中,本就憋了一肚子火。幾個西北軍大將接到勸降書信後,都痛斥哥舒翰有失一代名將重臣尊嚴體面。也可以認爲,李光弼、來瑱等雖然同出西北軍,畢竟和哥舒翰淵源不深,之前也並無直接聽命哥舒翰的資歷。安祿山對此大失所望,把哥舒翰囚禁在別苑,到安慶緒奪位準備撤離洛陽時,將其一家老小全部殺死。

哥舒翰的敗亡,令長安的局勢完全失控,楊國忠十分懼怕安祿山當真攻入長安找他算賬,於是鼓動玄宗出奔巴蜀,接連上演血濺馬嵬驛和父子分道揚鑣的一幕。

太子李亨真的在馬嵬坡拉攏陳玄禮,背叛了唐玄宗嗎? 第2張

楊國忠和安祿山矛盾在李林甫還在的時候並不明顯,一直算是對李林甫馬首是瞻。安祿山和李林甫交情蠻深,楊國忠爲了上位,算是暗中和安祿山較勁,爲了表現自己,他充當打壓太子李亨的一大主力,無形中也成了和李亨作對的重要一員。

史書稱李林甫臨死前不久,因爲對王鉷(祖父爲名將王方翼,高宗被廢王皇后的堂兄)的提拔問題,楊國忠和李林甫已經有不同意見。王鉷在天寶年間以戶部郎中充任和市和糴使、戶口色役使,升到京畿採訪使,在長安和周邊地區搜刮大量財物入內庫供給皇帝、貴妃享用,他本身職務不算高,但非常受皇帝倚重。

連李林甫都想要籠絡王鉷,號稱一人身兼二十多個職務。據說王鉷的兩個兄弟有不軌嫌疑,楊國忠對李林甫一直提拔王鉷不滿,趁機落井下石。到李林甫死的天寶十一載(752),王鉷受兄弟之事牽連被賜死。楊國忠接替右相之後,也是玄宗時代最後的三年了。

這時候,當初對楊國忠有恩的鮮于仲通敗績南詔,高仙芝敗績西北,已經爲大唐盛世沒落猛敲警鐘。次年關中發生饑荒,楊國忠哄騙年老昏聵的皇帝,光拿一些好的麥子稻子給皇帝看,示意災情不嚴重。因楊國忠接替宰相討好皇帝導致安祿山當宰相失敗,加上楊國忠提拔哥舒翰壓制安祿山,還不斷指稱安祿山有反意,兩人矛盾就已經非常尖銳。

這中間唯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原本楊國忠是追隨李林甫打壓太子李亨的中堅分子,可在安祿山問題上,兩人卻是態度一致,李亨也多次跳出來針對安祿山。有些觀點認爲李亨是故意火上澆油專門挑事,他好趁機謀劃上位,這種說法不可信,因爲李亨一直是深知明哲保身的人,當時朝野內外已經像是把安祿山推到風口浪尖,太子行事畢竟受人關注,他不得不對安祿山問題採取一些姿態有所行動。

天寶十四載中,哥舒翰忽然病倒,楊國忠最得力的軍事支持者無法制衡安祿山,最終引爆了天下大變。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接連潰敗,西北軍主力幾乎喪盡。楊國忠、楊貴妃都來自巴蜀,自然鼓動皇帝逃亡蜀中。太子李亨、皇孫廣平王李俶、建寧王李倓等宗室家眷一大羣人都在一起,還包括後來很微妙的一個人物永王李璘和其他諸王,就在逃亡途中發生著名的馬嵬驛之變,太子李亨在這一關鍵事件過後選擇北上靈武,與玄宗李隆基分道揚鑣,事發突然而且事發微妙,似乎他真的開始展開上位行動了。

太子李亨真的在馬嵬坡拉攏陳玄禮,背叛了唐玄宗嗎? 第3張

誅殺楊國忠楊貴妃與皇帝分道揚鑣原本是一套計劃還是各自兩件事巧妙地匯聚在一起?到底是誰的主意?歷來不少人都認爲太子李亨有拉攏禁軍將領陳玄禮的嫌疑,過後李亨離開宗室親眷北上到靈武,當年七月就匆忙登位,昭告天下,他是這一起變故的實際受益人,當然嫌疑就最大,可事情未必那麼簡單。

李亨當太子已近二十年,有一定聲望地位不假,可如前面提及,他這個太子一直活得很憋屈,心態已經有些扭曲。李亨在馬嵬驛和玄宗分道揚鑣,多少說明想要和父親及大批宗室撇清關係,假如和父親一夥人去成都,未來會怎樣,他完全看不到希望,這可能不算是一種非常清晰的意圖,但至少算是某種潛意識吧。

不少人認爲李亨讓李輔國拉攏陳玄禮一起對付楊國忠,基本是推測,以及平定大局以後追溯往事的一些風言風語,沒有確切證據。從職權隸屬關係來說,皇太子李亨掌握飛龍軍是禁軍的後軍,實際帶領人馬不過兩千人左右。而陳玄禮的龍武軍爲護送皇帝親貴的前軍,人馬大約三千多人,前後軍名義上都歸李亨話事,因爲負責保衛皇帝是太子的本分,好比當年李瑛聽到消息皇宮有賊人進入負責調查,正是因爲太子有這一職責,但實際前後軍沒有直接隸屬關係。

李輔國多年來和肅宗密切聯繫到一起,實際上李輔國並非一直在李亨身邊。他本就是出身宮廷禁軍中的雜役,一說就是龍武軍,也有說是飛龍軍,一直是替禁軍養馬的,早年叫李靜忠。開元年間,高力士負責宮禁護衛事務兼任監門衛將軍,後領驃騎大將軍職銜。換句話說,宦官以軍職出身在唐朝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也正是高力士發掘了李輔國,然後經推薦到東宮,這時候李輔國已經年近四十。

太子李亨真的在馬嵬坡拉攏陳玄禮,背叛了唐玄宗嗎? 第4張

由於禁軍出身的背景,自然成爲李亨授意李輔國拉攏陳玄禮一條有利依據。新舊《唐書》在記錄陳玄禮時都提過“謀誅楊國忠”字樣。當然,史書書寫本傳時往往都會有讚揚表功的痕跡,可如果真正站在李亨當時“生死抉擇”的利弊分析,多少還是能夠看出他的窘迫和無奈。

馬嵬驛譁變,《新唐書》提到百姓父老紛紛圍住皇帝馬隊,要求懲處招來災禍的兇手,直指楊國忠一家。太子李亨作爲殿後的隊伍有飛龍軍2000多人,貌似有調動禁軍的可能,但楊國忠等跟隨玄宗在前,作爲皇親國戚,是由陳玄禮的龍武軍直接護衛,這一批禁軍將士對其不滿正是因此。

加上楊國忠慫恿玄宗入蜀,巴蜀之地相對安寧富庶,但入蜀以後想要收復中原,重回長安同樣困難重重。正因有這麼一種“回頭太難”的情緒,禁軍上下以《安祿山事蹟》記載張小敬最爲激烈果斷,趁亂殺掉楊國忠一家,逼皇帝處死楊貴妃。可作爲主謀人物的陳玄禮在關鍵時刻仍對玄宗表忠心,一直跟從入蜀,並沒有轉頭跟太子李亨北上,俗話說用行動證明自己,這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態度問題。

陳玄禮是長安北軍的萬騎營將領,《新唐書》記載爲千騎營,主要是根據時間階段的稱呼不同。李淵建立唐朝初期叫百騎,據說是宗室子弟和部分勳臣子弟組成,因此纔是禁軍將士的主要來源。唯有了解萬騎營背景,纔會明白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當年爲什麼會拉攏萬騎營。同樣,爲什麼陳玄禮及其忠心部下會如此反感楊國忠和楊貴妃。尤其陳玄禮是玄宗多年心腹,即便在楊國忠一事上選擇與李亨臨時合作,也僅此而已,李亨按說不可能妄想拉攏陳玄禮一起圖謀“大事”。

太子李亨真的在馬嵬坡拉攏陳玄禮,背叛了唐玄宗嗎? 第5張

李亨試圖分道揚鑣,從客觀處境和常理判斷,也應該不會多此一舉去驚動皇帝身邊的禁軍大將。萬一這事不順利,打草驚蛇,想走只怕不會那麼容易。反之,如果陳玄禮在當時就已經投向太子,那麼無法解釋:一,作爲禁軍頭面人物,陳玄禮沒有北上擁戴新君,顯然也是很反常的舉動。對於朝廷禁軍宿將,李亨不加以控制和借重,在謀劃登基的時刻是無法想象的。須知北上靈武,李亨身邊也沒有多少軍事力量,完全是一次冒險,成敗皆未可知。作爲多年禁軍大將的陳玄禮如果跟李亨到靈武,雖然只有區區數千人,但對李亨的地位鞏固自然會有很大的作用。

二、如果認爲陳玄禮需要暫時護送兼看管玄宗李隆基,也有不可思議的至德二載(758)太上皇回長安,被閒置形同幽禁,陳玄禮照說是完成使命,李亨對陳玄禮又如何處置?也沒有表彰和提拔,只空頭給了一個蔡國公爵位,然後就令他退休。

試問當時安史這波事情完了嗎?長安真的太平,李亨的龍椅坐穩了嗎?他就匆匆忙忙把陳玄禮解甲歸田,這同樣不合情理。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陳玄禮從來不是李亨試圖拉攏的人,他的確一直是忠心玄宗的人,正如史書所言,陳玄禮在馬嵬驛是出於“順大流”,一度逼迫了玄宗,但他還是向皇帝表達忠誠,一直在成都守護上皇,直到平安回到京師,然後無奈退休。而且心思敏感的李亨對陳玄禮、高力士忠於太上皇是非常警惕的,一步步將他們從玄宗身邊調走,更加不會加以重用,這才符合史書的描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