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袁紹不肯奉迎漢獻帝的原因是什麼?跟什麼有關?

袁紹不肯奉迎漢獻帝的原因是什麼?跟什麼有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袁紹爲何不肯奉迎漢獻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東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4月,王允和呂布合謀殺了董卓。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求赦不得,經謀士賈詡一挑唆,豁將出來進犯長安,劫持了朝廷和漢獻帝劉協。

歷朝歷代,亡國之君都是不了的,倒黴的有,不幸的有,慘遭屠戮的有,被凌辱的也有。筆者認這其中爲最遭罪的還是數漢獻帝,雖然他最終得已善終,但說起來這孩子還真是可憐。在迫不得已之下登上皇位。他的一生,雖然不能算短,卻是倒黴的一生、不幸的一生,飽受屈辱的一生。

袁紹不肯奉迎漢獻帝的原因是什麼?跟什麼有關?

朝廷和皇帝被李傕等劫持兩年多,各地軍閥手握重兵,本應該以皇帝和朝廷爲重,但是居然一個軍閥想要去解救人質。這些個軍閥全在忙自己的事,一方面是不想救,想靜觀其變;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不敢救,此時大家的一門心思就是想着多佔地,你打我來我打他,煞是熱鬧,若是起兵入關勤王救駕,就怕是皇上沒救成,自家的地盤被鄰居乘機接收了。還有老道世故的,比如徐州牧陶謙,還派個使者,進貢一下,順便“表奏朝廷”,把自己過去的人事安排“合法化”一下;而有的則恨不得綁匪趕緊撕票,比如袁術這樣的野心家,李傕他們如果能把皇帝折磨死了,這樣一來,漢朝就算是徹底完蛋了,哥哥我登基做皇帝,也就沒人說我篡位、對漢朝不忠了;還有的則在盤算,這個小皇帝和大漢朝廷還有沒有利用價值,又能有多大大價值。

短短兩三年之間,長安城陷入了戰亂和恐怖之中,四個強盜頭領中也就張濟頭腦清楚一點,離開長安屯兵弘農。剩下的三個中,李傕和郭汜聯合滅了樊稠,再後來李傕和郭汜之間又開始了戰爭,直把長安殺得幾成無人區。

乘着強盜內亂,皇帝和朝廷君臣像難民一樣向東遷徙。然而李傕和郭汜突然發現人質還有點價值,起碼劫持在手裏自己可以安全一點,於是就在後面追殺。興平二年(195年)十二月,落荒而逃的皇帝夜渡黃河,纔算徹底逃脫了李傕的追殺。隨後,逃難的皇帝坐着牛車到了安邑。

安邑即是今天的山西省夏縣,是傳說中的夏都,也是傳說中司馬光砸缸的地方。

獻帝在安邑過了新年,改元建安,誰也沒想到這竟然就是東漢帝國的最後一個年號。獻帝在安邑呆了半年多,天天眼巴巴地盼着各州牧能夠勤王朝拜,復興漢室不敢奢望,起碼可以讓自己擺脫這乞丐一般的顛沛流離的生活。

袁紹不肯奉迎漢獻帝的原因是什麼?跟什麼有關? 第2張

最先有這個意識甚至準備採取行動的是張楊。張楊曾收留過呂布,他的地盤在晉東南及洛陽北部,是距離安邑最近的一支割據軍閥。他想過要把皇帝和朝廷接到洛陽,但是自己的手底下人卻不同意奉迎皇帝。

而離皇帝稍微近一點的大佬,就是盤踞華北的袁紹了。袁紹此時在河北已小有氣候,謀士沮授向袁紹建策:“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原版即是在這裏。

沮授,字公與,原來是韓馥的高管,後來韓馥被袁紹擠出冀州自殺而死,沮授於是跳槽到袁紹帳下。沮授一直主張袁紹迎奉獻帝,兩年之前他就是這麼說的:“迎大駕於長安,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時間過了兩三年,把皇帝接過來,這個沒有變,但接過來的目的,卻有所改變——“覆宗廟於洛邑”那就是要袁紹做中興漢室的勳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則是利用一下皇帝——這不是沮授變得快,是沮授終於摸清楚袁紹的想法了。“覆宗廟”袁紹是堅決不幹的,“令諸侯”纔是袁紹遠大志向得以實現的必然過程。

袁紹最後沒有采納沮授的建議,對處於危困之中的朝廷和皇帝採取了漠然視之的態度。當然,從結果看,袁紹輸給了曹操,而曹操能以弱勝強,越打越強,“挾天子而令諸侯”正是他獨特的戰略優勢,所以許多人都認爲袁紹在這個問題上犯了致命的錯誤。但如果我們能拋開結果論,設身處地站在袁紹的立場上,其實袁紹不奉迎漢獻帝,他的理由也是相當充分的。

首先,大漢帝國其實已經完蛋了,“漢室陵遲,爲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這是一種總體的、根本性的判斷,這個判斷是完全正確的。在橫刀揖別董卓的時候,袁紹認爲漢室已經基本玩完了,不可能復興了。這個判斷也是當時社會的主流判斷。所以,袁紹不可能會一力獨撐,力挽狂瀾,恢復漢室。

袁紹不肯奉迎漢獻帝的原因是什麼?跟什麼有關? 第3張

其次,即使漢朝起死回生,袁紹也不會扶保獻帝劉協。他和何進扶佐的是何太后的兒子劉辯,獻帝劉協則是董卓所立,袁紹一開始就很反對;時過境遷,董卓已死,而劉協則是完全無辜,登上皇位並非自己的初衷。但是袁紹反對劉協做皇帝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而且他還策劃過擁立劉虞做皇帝,在廢立問題上,袁紹已經鑄下了大錯,而且這個錯誤是永遠機會糾正的。如果漢朝復興,漢獻帝大權獨攬,即便不予追究,恐怕袁紹的日子也不會太好過。

再次,對袁紹來說,獻帝還有沒有利用價值呢?漢獻帝的價值就是“名”,要寫討伐別人的檄文,前面得有一個大帽子,獻帝就是這個大帽子。對此,淳于瓊(西園八校尉之一)是袁紹的老友兼老部下,話說的就可以直白一點:“……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衆,動有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現在大家誰能贏到最後,誰就可以君臨天下。咱把過氣了的漢天子請回來,請了回就得供着,供膩了也得繼續供,正是俗話所說的“請神容易送神難。”獻帝當時的處境,和楚漢相爭時的義帝彷彿,袁紹不想做項羽,把神請回來,到時候如果這尊神礙手礙腳,怎麼辦?也像項羽一樣弒殺之?這不是找不自在嗎?但是袁紹恨不得自有劉邦那麼好的運氣,項羽殺了義帝,劉邦爲義帝發喪,借了義帝的名,又不受義帝的拖累。袁紹恐怕在心裏這樣想,怎麼沒人出面殺了這個小皇帝呢?如果有人弒殺皇帝,老子發喪舉兵,再立新朝,這事兒和理兒就都順了,也就不必如此糾結了。

假如義帝不死,劉邦會不會像曹操對獻帝一樣長時間供着呢?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暫且擱置一邊。從後來發生的實際情況看,袁紹確實沒有長期敬供獻帝的思想準備,他一方面冀希望於獻帝儘快被別人殺了或廢了,袁紹自己不能髒手這是肯定的;另一方面,他也認爲當時有實力的幾個大軍閥想法其實都和自己差不多,沒人願意把這個麻煩帶回家,就讓皇帝在一邊自生自滅也行。

袁紹不肯奉迎漢獻帝的原因是什麼?跟什麼有關? 第4張

要不要迎奉天子,曹操和袁紹採取了截然不同的行動,後來的評論都認爲曹操見識高遠,袁紹相比之下目光短淺,不待官渡勝負已判矣。然而筆者認爲,僅通過這件事,袁曹二人還不能立判高下。要不要迎奉天子這事,用今天說俗了的一句話講,叫有利有弊,對袁紹弊大於利,對曹操利大於弊,利弊之分在於實力,袁紹勢大,帶着皇帝終究會成累贅,曹操力薄,供着皇帝有利於凝聚人氣。曹操後來勢力膨脹以後,手裏的獻帝殺也不是,廢也不是,轉讓也轉讓不出去,只能供着。在曹操的歷史經驗看來,漢家皇帝都是短命的,東漢的絕大多數皇帝都活不過四十,那樣的話,就可以很快擺脫這個麻煩了。可沒想到獻帝劉協雖然飽受煎熬,活得還挺頑強,完全沒有一點生病的跡象。此時的曹操估計也有些心灰意冷了,末了也只好“我爲文王”了,寄希望於自己的孫子取而代之了。

倘若袁紹消滅了曹操,平定天下,獻帝乃董逆所立,袁紹自然不會認從,要麼自己直接上位做皇帝,要麼再找個姓劉的小孩過渡一下然後來個禪讓的好戲,這都是可以的。如果將這個喪家之犬的劉協接過來,反而不好辦。

只可惜,袁紹在官渡之戰一敗塗地,幾十年來的辛苦,一夜之間打了水漂。於是人們就以成敗論事,認爲他在奉迎漢獻帝這事上犯了致命錯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