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繼位除掉魏忠賢后爲什麼又要大量啓用宦官?原因是什麼

崇禎繼位除掉魏忠賢后爲什麼又要大量啓用宦官?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崇禎爲何剛除掉魏忠賢又大量啓用宦官?,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崇禎繼位之初,一切事務均由魏忠賢等人主持,甚至朝臣進官也要聽從內侍宦官的安排。面對魏氏閹黨的囂張氣焰,面對如此強大的政治壓力,一個年僅十七歲、缺乏經驗、新繼位的小皇帝,如何承受?如何應付?人們不免有些擔心。爲了擺脫他人的鉗制,保住自己尚不穩定的地位,崇禎深思苦慮,頗費了一番苦心。對魏忠賢,他採取避其鋒芒、恩寵有加的麻痹戰術。崇禎即位不久,魏忠賢爲了試探崇禎的虛實,曾請求辭位。崇禎不許,並借宣川之捷之機,對魏忠賢加官進賞,蔭魏忠賢爲錦衣衛指揮同知。與此同時,崇禎不露聲色地對其它閹黨黨羽實行各個擊破戰術。首先,令客氏搬出外宅,除去客氏再找藉口貶李夔龍、阮大成、崔應元等人。爲了防止閹黨勢力的膨漲,崇禎恩威並用,對親魏勢力進行打擊崇禎的這些舉措,引起閹黨內部的分化。

崇禎繼位除掉魏忠賢后爲什麼又要大量啓用宦官?原因是什麼

御史楊維垣接連上書,彈劾同黨兵部尚書崔呈秀,許多問題已涉及到魏忠賢,只不過他還不敢把矛頭直接對着魏氏。朝中大臣更不斷有人上書彈劾魏氏。工部主事陸澄源、兵部主事錢元懿、刑部員外郎史躬盛等都相繼上書,矛頭直指魏忠賢。浙江海鹽貢生錢嘉徽在上書中明確列舉了魏忠賢的十大罪狀:並帝、蔑後、弄兵、無二祖列宗、剋剝藩封、無聖、濫爵、邀邊功、朘民脂膏、通同關節(《國榷》卷88),這十大罪狀足以致魏忠賢於死地。朝臣的這些奏書,使崇楨對剷除魏氏勢力增加了信心,他認爲懲處魏氏的時機已到。於是,魏忠賢被召入,內侍向他宣讀了朝臣的奏章,他聽後十分恐懼。此刻,魏氏勢力已大大削弱,爲了保住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魏忠賢重賄崇禎的太監徐應元。徐應元本是魏忠賢手下的太監,崇禎即位後漸受重用。魏忠賢使徐應元爲他說項,想以辭去東廠印爲代價,換回身家性命,然後再圖謀東山再起。崇禎自然不會給他這種機會但爲防止魏忠賢狗急跳牆,他同意魏忠賢交出東廠印、稱疾辭官的請求。

同時,加緊對閹黨大規模的清除,撤職的撤職,下獄的下獄,免官的免官, 閹黨勢力遭到沉重的打擊。同年十一月,崇禎下諭,謫魏忠賢至安徽鳳陽祖陵司香,籍沒魏氏、客氏家產。徐應元也因爲魏忠賢說情而被謫戍獻陵。不僅如此,崇禎要對魏忠賢斬盡殺絕,以絕後患。他下令命錦衣衛“扭解押趕,跟隨羣奸,即時擒奏”。魏忠賢此時正在去鳳陽的路上,行至阜城,同黨向他密報崇禎諭令,他知道已無法挽回敗局,無可奈何之下上吊自殺了。

魏忠賢一死,餘黨成了無頭之鳥,七零八落。史載: “時黨勢甚熾,外廷洶洶,慮有他變。上不動聲色,神明獨運,無一人之助,而誅逐元兇,再安社稷, 天上翕然誦聖智焉。”(《明季北略》卷三)崇禎在剷除閹黨時的表現,顯示出他的機智果斷與成熟幹煉。

崇禎以嚴厲的手段結束了明代歷史上最黑暗的宦官執政的時代。

崇禎繼位除掉魏忠賢后爲什麼又要大量啓用宦官?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崇禎元年春,他下諭:“內臣非命不得出門”,以防內臣干預朝政。然而就在他努力清除宦官專權的同時,又在重蹈其父兄的覆轍。崇禎二年,太監曹化淳被任命爲提督江南織造;不久,又令他提督東廠;後又蔭錦衣衛指揮僉事。崇禎又任命高啓潛監寧錦兵餉;張彝憲總理戶、工二部,唐文徵親督京營,王應朝監行營;馮元升核軍訖,令佔直勞軍。崇禎四年,又使內臣王應朝、鄧希紹等監視關,寧、薊鎮兵糧及各邊撫賞(見《明史,本紀》),並將"察吏詰戎予奪大柄,僅付二三閹寺”(《明史.姜應麟傳》)。宦官內侍又開始逐步掌握朝中的政治、軍事,經濟、監察、任免,法律大權,大權在握的宦官內侍“自是銜憲四出,動以威倨上官,體加於庶司,羣相壅蔽矣"

從表面上看,崇禎一手嚴厲打擊宦官,一手又積極扶持宦官,似乎很矛盾。實際上,崇禎打擊的只是以魏忠賢爲首的閹黨,而不是針對宦官。因爲閹黨勢力對崇禎存在極大的威脅,其時“黨勢甚熾,外廷洶洶,慮有他變”,且魏氏黨羽做惡多端,民憤極大,除掉閹黨對平息民憤、安撫民心、樹立威信、穩固統治有益無害。崇禎對宦官之禍的認識以及處理手段都是基於維護自己、維護皇權的立場之上,他不可能對宦官之禍有更深刻的認識。《明史》言:宦官內侍之流,“若用爲耳目,即耳目蔽,用爲心腹,即心腹病。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則檢束,有功則驕恣”(卷74《職官三》)。

崇禎繼位除掉魏忠賢后爲什麼又要大量啓用宦官?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其實,宦官之禍不是任用某個宦官爲心腹的問題,而是整個封建制度,特別是用人制度弊端的反映。宦官與朝臣都是身居深宮的皇帝聯繫外界的耳目,專制主義集權制度限制了國家機器由更多的人蔘與操縱,皇帝高高在上且又身處深宮,缺少與外界的直接聯繫,多靠朝臣的奏章,上書瞭解軍國大事。然而,一旦言路被堵塞,他的視野也就被封閉了。於是,只能尋找心腹以爲耳目,這個心腹或宦官或外戚或權臣。國家機器運轉的好壞,也只能聽憑這些操縱者的了。雖然崇禎在對閹黨的鬥爭中,“無一人之助”而“神明獨運”,表現了不凡的才幹,但做爲皇帝,一 人操縱如此龐大、如此沉重的國家機器,並使之正常運轉,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是不可能辦到的。因此,崇禎一上臺,用人問題就迫在眉睫。

崇禎繼位後,閹黨雖然遭到了打擊,但黨爭並未結束,朋黨間的對立與爭鬥仍在繼續。首先,官僚士大夫間的門戶之見甚深,都期冀乘機擴大勢力,排斥異己。此外,閹黨餘孽仍想尋找時機重振昔日之威。鑑於天啓朝東林黨與閹黨之爭的教訓,崇禎對黨爭異常敏感,尤其是對大臣植競更是嚴加防範,因此,對大臣普遍存在猜忌心理。崇禎在位十七年,先後命相五十人;周延儒、溫體仁、楊嗣昌等雖無才幹,但善於奉迎, 而且常以“黨比"罪名加於對手身上,因此博取了皇帝的支持與同情。崇禎對他們大加讚賞,視爲心腹,而許多有識之士則在黨爭中或遭排擠或被置於死地。

崇禎繼位除掉魏忠賢后爲什麼又要大量啓用宦官?原因是什麼 第4張

黨爭的結果,使原本就人才缺乏的明朝,陷入更加嚴重的境地。一些爲官爲宦者除醉心於黨爭外,對朝廷大事莫不關心,也加深了崇禎對朝臣的不滿與猜忌,增加了他惱怒。於是,也把用人的砝碼放在了內臣身上。崇禎曾說:“文武各官,聯未嘗不信用,誰打起精神實心做事?只一味朦徇諉飾,不得已差內臣查覈,原出一時權宜,若是參來不行,差他做什麼?你們外臣果有肯做事,朕何必要用內臣。”崇禎九年,以張元左爲兵部右侍郎,鎮守昌平,時內臣提督天壽山者皆即日赴任,張元左卻三日仍未出發,崇禎對閣臣嘆曰:“內臣即日就道,而侍郎三日未出,何怪朕用內臣耶“此番話既有對內臣的偏袒,也道出了崇禎的無奈。可見明朝吏治混亂,積重難返。

崇禎任用內臣,排擠掉一些有才幹之人,以致內外臣矛盾日益尖銳,軍國大事無人過問。此時此刻,農民起義軍的力量日益壯大,東北的女真族也日逼南下,而明朝內部卻“無事稟成爲恭,寇至則推諉百出”(《明史紀事本末》卷74)。文官愛財,武將怕死,監軍的宦官不懂軍事,卻大權在握,常常貽誤戰機。 崇禎信任宦官的結果也是他始料不及的。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北京之時,內侍曹化淳開城門投降,其他親信也都驚慌失措,竟語“吾黨富貴自在也”,將皇帝拋在一邊,只有內侍王承恩隨他而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