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長孫晟怎麼爲大隋保駕護航的?他都做了些什麼

長孫晟怎麼爲大隋保駕護航的?他都做了些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長孫晟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何爲遠交近攻?字面上的意思是,與距離較遠的國家交好,甚至結盟。對鄰近的國家採用進攻的外交策略。這是一種非常有效,並且十分常見的外交策略。戰國末年,秦國正是依靠結盟東方的齊國,分化六國的關係,優先攻擊接壤的韓趙魏等國,最終達到逐個擊破,最終一統天下。其實,“遠交近攻,離強合弱”,其本質,無非是利用了亙古不變的人心,只要利益分配不平衡一直存在,那麼,就不會存在永遠攻不破的堡壘。只要利用得好,敵人隨時彈指間,灰飛煙滅。

文明對立永恆不變。農耕文明的優勢,在於優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

長孫晟怎麼爲大隋保駕護航的?他都做了些什麼

或許,中華民族真的得到了上天的眷顧,讓我們這個民族,無論經受過多大的磨難,仍然屹立於民族之林。突厥,一個活躍在蒙古、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這個名字,對於現代人而言,或許非常陌生。今天,我們用普通話讀“土耳其”這三個字,是否會聯想到和“突厥”的關係呢。中華民族,是繁榮與磨灘的集合體,我們的民族曾經享受後漢朝的強盛,也承受過“五胡亂中華”的痛苦記憶。“匈奴、鮮卑、羯、羌、氐”,各路少數民族在中華大地上肆意蹂躪,你方唱罷,我方登場。隋朝的大一統,或許能夠讓北方的勢力不敢冒犯。但五胡衰落的同時,突厥卻趁勢崛起,來自北方的寒風可能減弱,卻永遠不會消失。

漢族生長在長城以內的農耕文明世界,可能無法體會塞外遊牧民族對安定的渴望。自始皇帝統一六國以來,漢族的子民可以將勢力範圍擴張到珠江流域,但似乎對塞外的大漠毫無興趣。然而,北方的民族卻一直對長城以南的農耕文明虎視眈眈。因爲,遊牧民族對於中原的繁榮,是永遠嚮往的,可望而不可得。因此,雙方的長期對峙也是永恆的,文明衝突不會終止。

2.攻守轉勢的大勢。

長孫晟怎麼爲大隋保駕護航的?他都做了些什麼 第2張

隋朝的統一,逆轉了300年來固有的“少數民族強盛、漢族式微”的形勢。統一的隋朝,國內的生產總估值,佔世界的70%。自從東漢末年中原局勢動盪分裂以來。北方的少數民族就趁機南下定居,持續壯大。到西晉朝滅亡後,五胡亂中華,正式宣告的北方的淪陷!分裂持續了近200年。200年之間,中原戰火紛飛,人口增長緩慢,自然也沒有穩定的生產環境。據統計,西晉(公元300年)期間,中國人口約3500萬。隋朝(公元609)期間,約5032萬人。中間300多年,人口增長約1500。南北朝期間政局相對穩定,但隋朝的大一統,無疑爲人口的增長打下更堅實的基礎,直到唐朝安史之亂前夕,唐朝人口已達8000萬。這也足以證明了中原的統一,經濟穩定,使中原王朝擁有足以對抗漠北入侵的底氣。

隋朝的建立,使中原再度統一。相比之下,塞外的主人,是以遊牧爲主的部落聯盟國家,雖然地域遼闊,誠然其資源、人口、科技、綜合國力,都是遠不及隋朝的。沙鉢略可汗、達頭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主要部落勢力各自傭兵一方,都號可汗,他們之間相互猜忌,表面親兄弟,實則貌合神離。常言道:堡壘往往最先從內部攻破。一個內部分裂的突厥,雖然難以征服,確實對隋朝沒有致命威脅的。3.遊牧民族的弱點

古往今來,遊牧民族都逃不過分裂的結局。突厥汗國,名義上雖然是一個統一的部落政權。實質上,對於一個建立在分散、流動的遊牧經濟政權而言,要維持遼闊的疆域,只能採用鬆散的的管治方式,只能賦予可汗的子弟和宗親相當大的經濟、軍事權力。可汗名義上是國家的最高領袖,但各部落有相當強的獨立性。這種部落法則是完全建立在叢林法則之上,沒有道德約束可言。當部落對可汗國的沉重賦稅難以忍受時,被征服者就會起兵反抗,這也爲隋朝採用反間計創造了條件。4.長孫晟審時度勢離強合弱。

長孫晟怎麼爲大隋保駕護航的?他都做了些什麼 第3張

長孫晟早就知道沙鉢略可汗、達頭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叔侄面和心不和。對塞外地形瞭如指掌的長孫晟,審時度勢提出了“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戰略。具體方略是離間敵人,最後逐個擊破。而戰略的執行,只不過利用了人性的弱點。面對突厥的各大勢力,只要哪一方實力強大,長孫晟就籠絡、聯合其他弱小的勢力,分化打壓最強的勢力。

沙鉢略可汗距離隋朝最近,是突厥各勢力中最強大的,人居四面,其他小可汗各統帥都很畏懼他。誠然,強大的實力也伴隨着盲目的狂妄。長孫晟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分化沙鉢略可汗和其他勢力的關係。長孫晟的方法很明顯,但奏效,一是對沙鉢略可汗的禮遇冷淡;二是區別對待,給予其他部落更多的贈禮和更高級別的待遇。無論是達頭、處羅侯、阿波可汗,誰都無法抵抗來自隋朝的糖衣炮彈。這個政策無疑充分發揮了中原的經濟優勢。

5.堅持離強合弱的長期戰略。

“遠交近攻,離強合弱”戰略得以實現,長孫晟當記首功。一來,他有:“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寫其虛實,皆如指掌”,對敵人地理環境瞭如指掌。他不僅是戰略提出者,更是戰略執行者。以他爲首的使臣團,出使東北,對契丹、奚等少數民族曉以大義、恩賜厚物,這進一步分化了沙鉢略可汗與各部的關係,爲下一步經略大漠,消滅強敵打下堅實的基礎。結果,突厥各部逐漸怨恨沙鉢略可汗。隨後,沙鉢略可汗雖然對隋朝發動數次大規模戰爭,但由於其部落內部矛盾重重。沙鉢略可汗一邊揮師南下,卻一邊要應付同族的威脅,加上隋軍作戰英勇,沙鉢略可汗勢力所發動的戰爭最後的結局大多是失敗的,還導致了部族分裂。

6.不變國策,但政策發揮了靈活性。

長孫晟怎麼爲大隋保駕護航的?他都做了些什麼 第4張

由於隋文帝於建國初期,一直堅持與民生息,減賦減稅的國策。如果邊境爆發連年戰事,對時局的影響是不可控制的。因此,“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積極防禦,就成了隋朝統治者的基本國策了。前期強大的東突厥衰落後,隋朝根據形勢變化,放棄扶持都藍可汗,轉而支持勢弱的突利可汗。當達頭可汗勢強之時,又支持鐵勒部落。在這個過程中,隋朝始終根據突厥內部大、小可汗的實力變化,靈活貫徹“遠交近攻,離強合弱”政策,以至整個隋朝中後期,北方邊境達到基本安定的狀態。

結語,“遠交近攻,離強合弱”,在於利用人性之中人與人的利益衝突。當衝突不可調和時,就會發生衝突,乃至分裂。所以,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誠然,如果不是中原地區經濟發達,農業生產力水平高,大漠生產力水平低,遊牧民族又怎麼會侵略中原呢。如果隋朝不統一的話,或許,“遠交近攻,離強合弱”就會被突厥利用,被分裂的或許是隋朝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統一的中國,纔是永遠不可戰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