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狄仁傑、魏徵、房玄齡都曾擔任宰相,誰對唐朝的影響最大?

狄仁傑、魏徵、房玄齡都曾擔任宰相,誰對唐朝的影響最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唐朝宰相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古時,王公貴族家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而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宰殺耕牛”。所以,“宰相”就有了“管家”之意。只是替天子管家,其中的“心酸”,只有本人最有發言權。

狄仁傑、魏徵、房玄齡都曾擔任宰相,誰對唐朝的影響最大?

房玄齡,其父在隋朝做官,從小愛讀書,寫得一手好字,好文章。因考試成績優異,獲得“進士”,撈到了一個官銜“羽騎尉”。之後,政局大變,他選擇了李世民,跟着他四處征戰,時不時提出自己的見解。

每打勝一仗,大家都忙着搶值錢的東西,而他卻忙着“搶人才”。其實,房玄齡最厲害之處,就是私底下和文人大將的密切交往,他想盡辦法,讓這些人拼命爲秦王“效力”。當時,他和杜如晦是李世民手下最得力的“助手”,也成了他人的眼中釘。

皇族從來不缺乏“手足相殘”,李建成告狀,將他們二位趕出了秦王府。之後,“玄武門事變”,大局已定。當時,參與策劃共五人,其中就有這二位。

之後,李世民即位,房玄齡爲中書令,曾任太子太傅。李世民征戰高麗,他坐陣後方,留守京師。

他“管家”的時間有20年之久,參加修訂典章制度,還和魏徵合作共修《唐禮》,整頓機構,“惟才用人”,不問出處,不問背景,盡心盡責,從不“邀功”。除此,房玄齡最重視的是“官員的管理”,他認爲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

而且,他還堅決貫徹執行李世民的主張“量才授職,務省官員”,大力簡政。民間所說的“醋罈子”典故,男主就是這個宰相!

如何將事業和家庭協調,看來房先生已經做出了一個“典範”。

狄仁傑、魏徵、房玄齡都曾擔任宰相,誰對唐朝的影響最大? 第2張

魏徵,出身貧寒,極愛讀書,還出家當過道士。他先是追隨李密,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發展性建議”,只是沒有被採納。後來,他歸降唐朝,沒有被重用,心有不甘的他,自薦去招撫河北,跑到黎陽勸當時的守將投降,沒過多久被竇建德抓俘。

重新回到長安後,他又投奔了李建成。當時魏徵已經看出太子和李世民的關係非常緊張,就多次提出“先發制人”,可是,主動權早已被李世民搶得。事後,李世民看中他的才能和膽識,封了一個“諫官”。

沒事的時候就找他聊聊天,問問哪些事做的不對,有什麼地方需要改進。

碰到這樣的賢君,魏徵還有什麼可以隱瞞的?

每次他都暢所欲言,一點都不怕得罪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問他:“怎麼才能算得上是開明的君王?”魏諫官開始舉事例講道理,他說:“胡亥從來不上朝,只相信趙高一個人,導致秦朝覆滅;楊廣只相信虞世基一個人,從而國破家亡。”

所以,一定要“兼聽”,不能“偏信”,才能成爲一個好皇帝。

狄仁傑、魏徵、房玄齡都曾擔任宰相,誰對唐朝的影響最大? 第3張

魏徵坐上尚書左丞位置時,被人誣告“私自提拔親戚”。除此,對李世民給出的“遠避嫌疑”建議,他反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臣和您屬於共同協作的工作關係,一味地講‘遠避嫌疑’,而不是公平公正的做事,這個天下會變成什麼樣子?答案可能誰也不知道。”

另外,他還提出了“忠臣”和“良臣”的概念區別。

在他看來,幫助帝王建設富裕的國家,自己也得利,這就是“良臣”。自己身首異處,帝王暴虐無常,甚至,國破人亡,這樣的大臣爲“忠臣”。甚至,他還干涉皇帝“納妃”,說皇帝沒有事先查明,將已經許配給他人的女子納入後宮,這會傷害老百姓的感情。

可見,魏徵太敢說大實話了,連皇帝李世民對他都是心生敬畏。

有一次,李世民突然想去打獵,行頭都準備好了,就是一直沒出發。他得知後,就去問原因,皇帝倒也坦誠:“是想去,怕被你說,便沒去。”

還有一次,皇帝得到一隻品質上好的鷂鷹,將其擱在自己的肩膀上,到處顯擺。突然看見魏徵朝自己走來,趕忙將這隻鳥藏在了自己的衣服裏。魏徵也挺壞,他故意和皇帝說了很久的事情,時間一長,這隻鳥就悶死了。

當其他大臣們都勸皇帝到泰山“封禪”的時候,唯獨他反對。皇帝就問他:“我做的還不夠好嗎?”他說:“國家發展到現在,人丁還沒有真正興旺,糧倉也不夠充實。這一來一回,勞民傷財。況且,中原一帶人口少,治安又不好,周邊的其它國家,看見我們現在的情況,一定會心生別的想法。這種做法只是圖有個虛名,老百姓一點都撈不到好處,何苦要做呢?”很快,中原地區幾個州就爆發了洪水,此事便不再提了。

狄仁傑、魏徵、房玄齡都曾擔任宰相,誰對唐朝的影響最大? 第4張

皇甫德參曾建議皇帝“少收地租,少徵人丁,簡化宮中婦人的打扮。”皇帝怒了,要治罪於他。魏徵就來安撫,並批評皇帝,不像從前那麼愛聽“直言”了。

結果,皇甫德參“因禍得福”,被提升了。

魏徵最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就詳細的記錄了李世民執政以來的十個變化。《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和《齊書》的總論都是其所撰。他一生節儉,家裏都沒有正式的主臥,死後,皇帝李世民弔唁時痛哭。

想來,初唐的興盛,正是有了這些良相的輔佐,才讓國家得以高速發展。

狄仁傑是官宦後代,武則天時期的宰相。他執法公正嚴明,爲了維護法律的尊嚴,不惜冒犯聖怒。他常常勸武則天,要將天下還給李家人,要知人善用。

可以說,他所推薦的人才,都成了唐朝中興的棟樑。狄仁傑在寧州做刺史時,當地是少數民族混居,他很是注意和各少數民族的相處,頗得當地人的喜愛。後來,被人蔘了一本,說狄仁傑講話“不尊重皇帝”,被貶官。

過了幾年,他就開始了第一次宰相生涯,可時間很短。兩年後,被人誣告謀反,關了起來,釋放後被貶官。696年,契丹來犯,武則天想到了他。事後,他再次回到朝中,開始了宰相生涯。在他的勸說下,武則天將廬陵王李顯接回來,立爲皇嗣。

狄仁傑、魏徵、房玄齡都曾擔任宰相,誰對唐朝的影響最大? 第5張

狄仁傑在民間的“威望”很高,這應和他“神探”的名銜有關。

清朝公案小說《狄公案》,就是講他在昌平縣做縣令時平斷冤獄,以及他爲宰相時整頓朝廷紀律的故事。高宗年間,王本立仗着被皇帝喜歡,做事不講規矩。他就告武則天狀了,說:“國家是缺乏人才,但像他這種人,國家不缺。您爲何要不顧王法袒護他?如果您真要這麼做,那就先處置我。”就這樣,王本立被定罪。

正如魏徵所言:“自己博得了好名,又幫助了皇帝,纔是良臣。”一個稱職的宰相,必是一位良臣。只是伴君實在是門“藝術”活,如果,碰上的不是“良君”,“良臣”也就無用武之地。千年的歷史隨即翻過,中國優秀的宰相們用他們的智慧,幫助他們的君王們開創了一個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