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解縉仕途不順的原因有哪些?他最終的結局爲何會如此悽慘?

解縉仕途不順的原因有哪些?他最終的結局爲何會如此悽慘?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解縉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爲中國乃至世界所做的最大貢獻當屬《永樂大典》了,《永樂大典》它的主編就是我們的主人公解縉。在《永樂大典》中,很多內容都展現瞭解縉極高的文學造詣。對朱棣來說,解縉也可以說是勞苦功高。

然而解縉人到中年卻被朱棣下令抓入獄中,最後經朱棣授意,錦衣衛紀綱將解縉灌醉後埋入雪中凍死了。一代才子,爲什麼會有如此悽慘的結局呢?

三層原因,層層疊加,致解縉仕途不順

其實解縉不僅落得了悽慘的結局,而且在他入獄之前就曾多次被貶,可以說解縉所遭遇的這些都是他仕途不順的表現。

解縉仕途不順的原因有哪些?他最終的結局爲何會如此悽慘?

而我認爲解縉仕途不順的原因有三層,首先,解縉過早地成爲了高官。並沒有在官場上摸爬滾打積累經驗,不會應對複雜官場人際關係。其次,解縉作爲一個文人,有自己的氣節。最後,解縉的工作形式基本都是常伴君王左右,而他又是一個缺乏爲官經驗又有自己的氣節人。

其實是三層原因層層疊加致使解縉仕途不順,最終慘死雪中。

過早成爲高官,缺乏爲官經驗,不會應對複雜官場人際關係

解縉(1369-1415)出生於書香門第,他們解氏家族是"世有科第"的文化世家,在家鄉(江西吉水)一代享有"唐宋詩書第一家"的美譽。

受家庭文化的薰陶再加上天資聰穎,解縉在小時候就才華橫溢了。據說解縉7歲就能成詩,而且語出不凡,所以有着"神童"的稱號。長大後在科舉考試中大顯身手,在官場中的地位也是一路高歌猛進。

解縉仕途不順的原因有哪些?他最終的結局爲何會如此悽慘? 第2張

在洪武二十年(1387)19歲的解縉在江西鄉試中拔得頭籌,一年後又在會試中考進了前三甲,而朱元璋用人很重才學,不到一年的時間,解縉就從庶吉士升爲翰林學士。

如果對明朝的官職不瞭解的話,看完解縉的晉升是沒有概念的。其實庶吉士是翰林院的預備官員,而翰林學士是翰林院的長官,實權已相當於宰相,如此大的權利必然要面對複雜的官場人際關係。

而此時的解縉纔剛剛20歲,對比年近半百才擁有宰相實權的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解縉真的過早地做了高官,他對官場的瞭解太少了,他基本不具備應對複雜官場人際關係的能力。

解縉在出仕的第一年發現兵部僚屬玩忽職守的時候,他竟用了"直接指責他們"的方式應對。兵部尚書沈潛對解縉的行爲極爲惱火,於是沈潛爲了泄憤上疏誣告解縉,朱元璋接到奏疏之後將解縉貶爲"江西道監察御史"。

其實發現兵部僚屬玩忽職守解縉不應該直接上去指責,他這樣做一是越了權,讓沈潛覺得不被尊重;二是顯得沈潛很無能,關鍵是讓沈潛面子上掛不住,就連朱元璋都覺得他是在"散自憤"。

解縉身爲翰林院的長官,他確實有權力去參與到這件事情的處理當中,但是他並沒有處理這種情況的經驗,所以纔會選擇了不恰當的方式。因此他過高的權利與極少的經驗之間是存在矛盾的,而這種矛盾就是他過早爲高官導致的。

從解縉做的這件事看出,他真的對官場的兇險一無所知,對複雜官場人際關係更是沒有處理經驗,所以讓自己栽了個大跟頭。

而一年之後,解縉又做了一件對自己仕途威脅更大的事,他這次做的事是代人上疏。爲何要代人上疏呢?解縉作爲一個文人,有自己的氣節。

解縉仕途不順的原因有哪些?他最終的結局爲何會如此悽慘? 第3張

明清時期的很多文人被宋儒理學影響的很深,非常注重氣節,更有文人把氣節看的比生命還重要,解縉也是這當中的一員,爲了維護心中的正義,他路見不平必拔"筆"相助。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開國元勳李善長因"知有人叛逆謀反卻不上報而被懷疑有謀反之心"被朱元璋處死,解縉上疏爲李善長打抱不平。朱元璋心胸寬廣也瞭解解縉爲人正直,對他爲李善長打抱不平之事並沒有追究。

而後當他從御史夏長文處得知御史袁泰的一些惡行之後,決定替代夏長文讓袁泰受到懲罰,所以解縉在1390年9月上疏《論袁泰奸黠狀》,該奏摺寫盡了袁泰的種種惡行,看到解縉的奏章之後朱元璋對袁泰進行了處罰。

從袁泰被處罰之後他對解縉心存記恨,一直在找機會報復解縉。直到朱元璋死後,明惠帝朱允炆臨朝,袁泰才找到機會誣陷解縉,而朱允炆聽信袁泰讒言,就把解縉貶爲了河州衛吏。

其實解縉去給李善長打抱不平只是發揮了自己一腔正氣,並不會有成效,古往今來有幾個皇帝會承認自己犯錯了呢,朱元璋沒有因這事遷怒與他就是很大的寬容了。

而對袁泰一事,他發揮自己一腔正氣確實讓袁泰得到了懲罰,可是他本可以不插手,若是夏長文自己去辦也未必不能讓袁泰得到應有的懲罰,畢竟袁泰確實罪大惡極,而他這一插手又給自己增加了一個仇敵,結果還招來了報復。

解縉仕途不順的原因有哪些?他最終的結局爲何會如此悽慘? 第4張

本來文人有自己的氣節本是清高的表現,可是當這種氣節發揮在官場上確實會讓人吃虧。解縉只憑氣節做的這2件事不僅是多餘之舉,反而還得罪了別人實在是得不償失。

從解縉做的那兩件事可以看出,解縉作爲文人有自己的氣節就是他官場不順的第二層原因了。

但是解縉不論是因爲過早爲高官,沒處理好人際關係也好,又或者是因爲他有文人氣節得罪了官員也罷,他官場再不順也就是被貶官而已,而導致解縉官場不順的第三層原因,把他推向了悽慘的結局。

解縉的工作形式基本都是常伴君王左右

解縉一生中所經歷的官職有很多,縱觀他被重用的時期所任的官職,有朱元璋在位期間的庶吉士、中祕書、翰林學士,有朱允炆在位期間的翰林待詔,還有朱棣在位期間的文淵閣大學士、翰林侍讀學士以及內閣首輔 。

解縉所任官職的職責範圍基本都是起草詔書、爲皇帝講解經籍、接受皇帝諮詢並輔助皇帝做決策這些,而所有的職責範圍中最重的是要輔助皇帝做決策。因而解縉要履行這些工作職責就必須常伴皇帝左右。

解縉在輔助朱元璋和朱允炆時也是時常被貶,但是他在2位皇帝在位時並沒有觸及到皇帝身邊最危險的事情。但是常言道:"人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況且解縉還是一個沒有爲官經驗且又有氣節的人。有一次朱棣拿立太子之事與解縉探討,解縉並沒有感受到有巨大的危險在向他靠近。

朱棣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爲太子,但是解縉卻直言進諫"立長子爲太子的規矩"不可違反,雖然朱棣聽從了他的建議立長子朱高熾爲太子了,但是解縉此行可是把自己推進了火坑。

他從提這個建議開始便參與到了皇權的爭奪裏,朱高煦因失去了做儲君的機會便開始對解縉懷恨在心。

在朱高熾坐上太子之位後,朱棣對朱高熾的表現很不滿意,於是便對朱高煦有更多的寵愛。而解縉再次進言勸誡朱棣的行爲,更是要遏制朱高煦再次成爲儲君的可能,這下不僅朱高煦更加記恨他,就連朱棣也非常氣憤。

後來朱高煦爲了報復解縉,曾向朱棣進誨言並誣告解縉,朱棣便順水推舟讓解縉鋃鐺入獄,最後落得慘死雪中的下場。

解縉仕途不順的原因有哪些?他最終的結局爲何會如此悽慘? 第5張

參與皇權爭奪本就是最危險的事情,而明朝的皇權爭奪之激烈更是"空前絕後",解縉因爲缺乏爲官經驗且有自己的氣節,又常常在"皇帝"這個危險地帶徘徊,無意識的情況下跌入了深淵,也成爲了皇權鬥爭的犧牲品,最終落得了悽慘的下場。

如果解縉有豐富的爲官經驗的話,他或許會知道"立儲之事"是完全不可參與的,如果解縉沒有發揮自己的正氣要皇帝堅持"立長子"的原則的話,也許也不至於落得慘死雪中的下場。

就是這樣,一位明代才子解縉終究因爲種種原因被官場奪去了生命,如果解縉不曾爲官,他是否會爲後世留下更多珍貴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