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史思明爲何會成爲安史之亂的叛軍首領?最後又爲何會被兒子所殺?

史思明爲何會成爲安史之亂的叛軍首領?最後又爲何會被兒子所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史思明的故事。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的一個晚上,范陽節度副使烏承恩用低沉的聲音,對身邊的孩子說:“吾奉上命,除此逆胡,明便受吾節度矣。”

話音未落,突然閃出兩道黑影,將匕首架在二人脖子之上。隨後,門外進來一隊士兵,迅速且有目的性地翻找文件,不多時便找到了朝廷書信若干,其中就有大將李光弼讓烏承恩趕緊動手的書信。

面對“鐵證如山”,烏氏父子還沒回過神來,卻聽門外傳來了一陣哭聲,正是本應今晚魂歸西天的主角——史思明。

史思明哭訴着自己對朝廷一片忠心,卻換來如此不被信任的對待。

似乎感動了準備行刺而泄密被抓的烏氏父子,他們也跪地哭訴,將責任推給朝廷,希望史思明看在往日的情分上饒恕他們的罪過。

終歸於事無補,換來的是父子二人身首異處。

剛緩過一口氣的大唐朝廷,再次進入緊張時刻:

史思明,又反了,自稱應天皇帝。這一夜,史稱“范陽夜變”。

史思明爲何會成爲安史之亂的叛軍首領?最後又爲何會被兒子所殺?

01. 一個自救的“老賴”

史思明(703—761),原名崒幹,出身於營州都督府羈縻州——寧夷州的突厥部落。史書說他,身材瘦削,鳶肩駝背,凸目側鼻,少鬚髮,性情急躁詭狡。自小便與安祿山熟識,兩人感情甚篤,引爲平生知己。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史思明因無力償還官府債款,決定做個老賴,出逃北邊的奚部落,結果還沒到就被邏騎(巡邏兵)抓住,準備帶回去邀功請賞。

見此情景,史思明大呼:“我是大唐來的使者,如果你們輕易殺了我,小心大唐發兵滅了你們。不如把我獻給你們的大王,功勞少不了你們的!”邏騎一聽,感覺不錯,滿心歡喜地送他去見大王。

奚王聽手下來報,說大唐使者前來恭賀大王,滿心歡喜,卻見堂下使者巋然不動,完全沒有要行禮的意思。

奚王很生氣。史思明緩緩地說,天子使者見小國君不拜,是禮儀制度規定的。

奚王儘管心有不甘,卻不好發作,仍以禮好生招待了他。臨走時,奚王還特地派了一百人準備護送他回去。

史思明說:“從我者雖多,無足與見天子者,惟高材,可與至中國!”意思是,你派這麼多人,一個比一個寒磣,哪一個有資格見大唐天子呢?你應該派出你的高材生,到大唐才能給奚王你長臉。

奚王聽了很高興,當即決定讓最有名的大將瑣高帶着300甲士跟隨史思明去朝拜大唐天子。

行至平盧(今遼寧朝陽),史思明偷偷聯絡平盧軍使,以“奚兵數百,外稱入朝,內實盜”爲由,讓其先下手爲強。一場偷襲過後,瑣高和他的300甲士通通被擒,瑣高被抓起來送到了幽州。

爲此,史思明被當時的幽州節度使以奇功上表朝廷,與安祿山同爲“捉生將”(低級軍官職位)。

02. 異族邊將的崛起

時過境遷。數年後,史思明年過不惑,終以戰功,知平盧軍事,爲大唐一方軍鎮。

此時,那個同年同月不同日出生的好兄弟安祿山(史載,安祿山出生比史思明晚一天),“進步”更加神速,早已從當年的折衝校尉、捉生將成長爲威震東三省的大唐悍將——平盧節度使(治所營州,今遼寧朝陽一帶,管轄區域大致相當於現在東北地區),手掌平盧軍、盧龍軍等三萬七千餘人。同時擁有到朝廷上奏直接面見皇帝的機會。

隨着安祿山的發跡,發小史思明也漸漸進入當朝掌權者的視線範圍內。

一次,史思明入朝覲見唐玄宗。皇帝對其近些年軍事上的成績頗爲讚賞,問了下他的歲數。他畢恭畢敬地回答:“臣早已年過不惑,老了,不中用了!”

唐玄宗安慰他說,不過四十歲,還年輕,有朕在,保你飛黃騰達。(“卿貴在後,勉之。”)

就這樣,史思明成功獲得了唐玄宗的信任。

唐玄宗覺得他甚是忠心,堪當大用,隨後任命他做了大將軍、平盧兵馬使,又賜名“思明”。

於是,兩架造反的馬車,隨着時間的推移加速奔跑着。

史思明爲何會成爲安史之亂的叛軍首領?最後又爲何會被兒子所殺? 第2張

問題是,唐玄宗在位期間爲什麼如此重用外族人士,放心讓他們充當大唐邊將呢?

大唐皇帝所在家族爲隴西李氏,就是那個影響中國歷史超400年的關隴集團門閥的核心成員之一。大唐開國皇帝李淵遙尊李耳(老子)爲祖先,藉以證明其漢人身份,但其祖父李虎曾仕於西魏、北周,長期爲胡人政權服務,是與宇文泰(西魏實際掌權者)、獨孤信(人稱三朝國丈)齊名的“西魏八大柱國”之一。

而據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考證,唐太宗李世民與唐高祖李世淵同名,後來,高祖名中的“世”字被刪去。陳寅恪說:“此例足證李氏習於胡俗。”可見,李家經過數百年發展,已經妥妥變成了胡化(鮮卑化)的漢人。所以,大唐皇帝自然更加願意信任與自身習俗相近的胡人。

唐朝最早實行的是府兵制,這是一套從西魏流傳下來的兵役管理制度。最大特點是“兵農合一”,打仗時,都是以一當百的戰士,不打仗時全部回家耕田,平常利用農閒時訓練。府兵的打仗裝備全靠自己準備。但隨着天下一統,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特別是土地兼併形勢日益嚴峻,使原來建立在以軍功分勳田的府兵制名存實亡。

從大唐立國開始,就一直實施給高官和世家大族賜田的政策。政府將大量的國有土地私有化,使土地兼併之風盛行。另外,唐朝施行的重農抑商政策也迫使人們要去進行土地買賣和兼併,土地是社會經濟增長點和稅收主要來源。由於國家鼓勵農耕,抑制商品交易,使得原先不打仗就耕田的府兵們,變成了長期耕作的勞力。同時,由於固有的耕地減少,能用來獎勵士兵的田地變得越來越少,士兵們連吃穿都成問題,誰還願意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爲大唐賣命?府兵制逐漸瓦解了。

節度使的前身是大唐府兵制全盛時期的各道行軍總管,唐朝前期的行軍總管多爲中央文官擔任,形成了“出將入相”的模式。而節度使的設立,本身就是爲了在府兵制基本瓦解的狀態下,依舊能夠維持足夠的兵源以抵抗從未停歇的帝國戰爭。因此,早期的節度使大多是那些以軍功升遷上來的將領。

開元年間,李林甫代張九齡爲相後,爲了杜絕文人“出將入相”功勞過大,也怕邊將功高震主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造成朝廷中樞權力的失衡,於是向唐玄宗建議,用尚武、魯莽且沒有門閥背景的胡人爲將領。這樣,既可以繼續保持帝國軍隊的戰鬥力,維持大唐榮耀,也能以相對較小的代價,換來大唐的繁盛和自身的榮華富貴。

這一時期,除了安祿山、史思明這兩個日後的叛將外,也有日後站在安史對立面的哥舒翰、李光弼等異族名將,紛紛走上了歷史的前臺,成爲擁兵一方的重將。

史思明爲何會成爲安史之亂的叛軍首領?最後又爲何會被兒子所殺? 第3張

03. “發小天團”的微妙關係

又過了十餘年,當年攜手過關斬將的“發小天團”——安祿山與史思明,終於等來了他們羽翼豐滿的那一天。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手掌平盧、范陽、河東三鎮雄兵的安祿山和史思明“奉密旨”討伐權相楊國忠,匆匆拉開了屬於大唐的“八年抗戰”——安史之亂的序幕。

曾經的唐明皇此時只能拉着愛妃跑到了天府之國,偏安一隅。

叛亂很快席捲了大唐境內各大軍事重鎮。大唐首都、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長安也遭遇了滅頂之災。曾經的大唐榮耀,如今也只剩“國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的景象。

天寶十五載(756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對此,史思明極力擁戴。

但爲何同爲此次叛亂的首席合夥人,史思明卻沒有提出來要更多的利益,反而擁立安祿山爲大燕皇帝呢?

主要是因爲這兩位發小隻可共患難,卻不敢同富貴。據現代歷史學者分析,安祿山與史思明的關係並不像傳聞中那麼要好,反而存在着互相猜忌的嫌疑。安祿山和史思明雖是聯合起兵,但真正開拔時,安祿山“初以卒三千人授思明,使定河北”(《資治通鑑》)。而學者李協民指出,這三千士兵很可能本身就是史思明的手下,因爲身爲大將軍、平盧兵馬使的史思明應有數千軍士。

可見,此時的史思明只是一個掛名承擔風險的聯合起兵合夥人,壓根兒沒有得到安祿山的足夠信任,也無法將萬衆,掙得功名利祿。

史思明爲何會成爲安史之亂的叛軍首領?最後又爲何會被兒子所殺? 第4張

04. 安祿山死後的史思明

沒多久,安祿山的皇帝寶座還沒捂熱,就被安慶緒殺死了。四處轉戰的史思明聽到這個消息,快馬加鞭往老巢趕。

安慶緒何許人也?安祿山二兒子。此時剛殺完自己的爹,正不可一世呢。想到自己老爸發動叛亂時的好兄弟、自己的史叔叔能不擔心嗎?這個史叔叔好歹也是叛亂的二號人物,雖然沒在宮裏見過幾次面,但史叔叔爲大燕帝國出生入死,早已在軍中樹立了極高的威望。若其振臂一呼,難保不會有老爹的舊部呼應,屆時自己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除掉史思明,成爲安慶緒弒父之後的下一個目標。

可巧的是,當時被名將李光弼打得滿街跑、土遁回巢的史思明也萌發了想當老大的念頭:

一來,這些年出生入死,他在軍中已有足夠的威望。況且,此時的他已坐擁從兩都搜刮來的財富,完全有當老大的財力。

二來,他心裏也有些瞧不起安慶緒這個後生,好歹現在的大燕帝國也是他跟慶緒他爸祿山兄弟打下來的,安慶緒就靠殺爹奪得皇位,這日後指不定還得給這小子打工呢。

三來,自從起事以來,與祿山兄弟的感情就有些不復從前。安祿山先讓他去攻打饒陽,又不給什麼兵,用的都是自己以前的舊部,結果打了29天也沒打下來,最後還差點被郭子儀、李光弼聯軍包了餃子。現在又讓我打太原,都幾十天了還那樣,不是妥妥的坑隊友,是什麼?

既然你不仁,我也只能對不起兄弟你了。

不過,久經沙場的史思明也清楚,如今安慶緒已經掌控了大燕帝國的大權,如果貿然出擊,自己必定粉身碎骨。他決定依舊以恭敬的姿態對待安慶緒。

此時,抱着先下手爲強心態的安慶緒,已等不及想要送史叔叔去見他爹了。安慶緒匆匆派了兩個親信,帶着幾千士兵來與史思明“議事”。

史思明對小侄子的一番“心意”看得明明白白。他先請小侄子的手下到室內把酒言歡,正酣時,果斷將喝酒的人全部抓起來,然後改旗易幟,帶着小侄子白送的人馬歸順了大唐。

大唐皇帝、唐肅宗李亨(就是那個做了二十多年太子,整天怕他老爸哪天不開心就送他去見三個哥哥的那位),自從在靈武登基後,就絞盡腦汁想要怎麼收復長安和洛陽,帶着大唐軍隊回家。雖有郭、李兩位名將扶持,仗還是打得異常辛苦。忽聽李光弼來報,叛軍二號頭目史思明不日將率13個郡8萬多士兵歸順大唐,自然大喜。

爲表優待,唐肅宗決定封史思明爲歸義王、御史大夫、河北節度使,讓他全力圍剿安慶緒。

而史思明呢,自然接受了。畢竟這場交易就是雙贏嘛。大唐皇帝可以靠史思明的投降做宣傳,大振大唐軍心,關鍵是還有機會騰出手來搞經濟建設。史思明則終於有了一個名正言順攻打安慶緒的機會,並且還能獲取更大的軍事資源,爲自己日後再度反唐打下基礎。

史思明爲何會成爲安史之亂的叛軍首領?最後又爲何會被兒子所殺? 第5張

05. 巔峯與死亡

也許是太富有,不得不令人浮想聯翩;也許是年紀漸長,再不努力一把,以後都沒機會了;也許是“外順命,內實通賊”表現得太明顯,早已不值得大唐信任……

史思明的反覆,終於誘發唐肅宗決定“內部開花”,以范陽節度副使烏承恩策反軍中諸將,準備趁其不備,取而代之。

也許是戎馬半生,軍中諸人早已視其爲知己,不忍傷之,便有人將此事告訴了他,於是便出現了本文開篇的一幕。

殺烏氏父子前,史思明憶起曾把臂言歡的往事,還不忘來一段:“皇上啊!臣對您是無比忠心的啊!臣讓自己手底下十萬士兵和十三州的百姓脫離黑暗,投奔光明,自以爲沒有做對不起陛下您的事啊!您爲什麼要派人刺殺我,這樣會令大家都寒心的。陛下,我對您太失望了!”

隨後便摸乾眼淚,搖身一變,做起了大聖周王。後來又稱大燕皇帝。

緊接着,史思明在河陽、懷州等地大敗李光弼,聲威更甚。

不過,也許是作惡太多、反覆無常,把時間浪費在算計之上,卻忽略了教育後代的重要性,史思明最終走上了跟安祿山一模一樣的歸宿。

在礓子阪(亦作姜子阪)被唐軍打敗後,史思明全軍退守永寧(今天水市甘谷縣)。史思明派兒子史朝義修築三角城,囤積糧食,以期再戰。

在工事還沒完備時,史思明前來巡視,發現新築的三角城牆上沒有抹上泥,大怒,以爲兒子偷奸耍滑、畏敵怯戰,遂斥責史朝義,並說:“等我拿下了陝州,就殺掉你這個壞事的傢伙。”(“俟克陝州,終斬此賊”)

史朝義在部將的慫恿下,決定步安慶緒後塵,將親爹史思明結果了。

史思明儘管聰明一世,機關算盡,卻還是少算了自己會以相同的方式去見“好兄弟”安祿山,更沒想到安祿山跟他拼命打下的“江山”,讓他兒子斷送了。大燕國,僅八年,壽終。

在那個年代,史思明算是一個相當聰明,且能長期爲自己“謀福利”的梟雄。但他獨獨缺少了爲將者的“仁”,嗜殺成性。最終也只能以同樣的下場,到另一個世界與“好兄弟”安祿山相見:

同爲被親兒子幹掉的亂世梟雄,兩人回憶起當初,該作何感想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