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吳三桂當時已經是61歲的高齡了 吳三桂爲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吳三桂當時已經是61歲的高齡了 吳三桂爲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三桂爲什麼要造反,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1673年,年僅20歲的康熙,在平定鰲拜勢力之後,信心膨脹,藉着平南王尚可喜卸甲歸田的由頭,認爲三藩割據禍患長久,下令撤藩。此時,平西王吳三桂已經61歲高齡(就當時的人均壽命算高壽了),爲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吳三桂當時已經是61歲的高齡了 吳三桂爲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筆者認爲,吳三桂起兵造反,是因爲看透了清廷的真實面目,就當時而言,不造反就是必死無疑。因爲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社會當中,契約精神是沒什麼價值可言的。最能體現這一事實的事件,是蘇州殺降事件。

吳三桂當時已經是61歲的高齡了 吳三桂爲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第2張

1863年11月,江蘇巡撫李鴻章的淮軍在戈登的“常勝軍”配合下,圍攻蘇州。戈登身先士卒,“常勝軍”火炮犀利,蘇州外圍相繼被克。

守城的太平軍納王郜雲官喪失抵抗意志,試探向淮軍投降。雙方都認爲戈登最講信用,便通過他居間做保,戈登也向納王親口保證其生命安全。

雙方商定好投降事宜之後,納王等主將殺死了蘇州主戰負責人譚紹光和1000餘人部下,第二天將譚的首級送至清軍營中,在清軍對首級確認無誤後,郜永寬等人便打開蘇州城門之一的齊門放清軍入城。

吳三桂當時已經是61歲的高齡了 吳三桂爲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第3張

程學啓,蘇州殺降事件背後的實際策劃人

次日,郜永寬在李鴻章設的宴席中出席,八名主將就座後,開始喝起酒來。酒席間,李鴻章讓身邊的八個武弁手捧紅頂花領的武服遞呈八人,郜永寬等人正要接受時,武弁們隨即撥出腰刀砍殺了郜永寬等八個降將。

隨後,近三萬放下武器的太平軍戰士,也遭到淮軍官兵的屠戮。

李鴻章悍然違背戈登與納王約定的投降條件,釀成驚天慘案,讓英國的查理·喬治·戈登震怒,因爲八人投降有他作保。他甚至拿着槍在軍營裏面揚言要殺死李鴻章。

吳三桂當時已經是61歲的高齡了 吳三桂爲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第4張

試想1860年在有英國人作保的情況下,李鴻章殺降且毫無顧忌。那麼三藩之亂時期,朝廷承諾又有幾分可信度。

當時,其實雙方都知道對方會隨時違約,吳三桂自然對清政府充滿猜忌,而清政府對吳三桂也並不十分信任。實際上雙方如同是“囚徒困境”裏的兩個囚徒,三藩叛亂實際上是對兩方損失都最大的解決方案。

吳三桂當時已經是61歲的高齡了 吳三桂爲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第5張

一旦吳三桂交出大權,那麼清廷隨便找個由頭就可以殺了他,甚至誅九族。想想之前投降清廷的人,孫可望、鄭芝隆等,有幾個是得到善終了的。

由於朝廷缺乏契約精神,所以只有兵權纔能有保障,一旦沒有權力那麼就沒有性命,這是古代許多歷史事件背後的邏輯。

實際上,宋朝幾乎完美地解決了藩鎮叛亂的問題。在君臣相互猜忌彼此相殺的五代十國,善待被奪去兵權的功臣,立下不殺文官的制度,徹底緩解了緊張的君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