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同治皇帝臨死前爲什麼會傳位給堂弟 該事最大輸家都有誰

同治皇帝臨死前爲什麼會傳位給堂弟 該事最大輸家都有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同治傳位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晚清七十年衆生相(七十四):兄終弟及

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即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在養心殿病逝,年僅19歲。

同治英年早逝的同時,也給大清帶來了建國以來從未遇見的難題——他本人沒有留下任何的子嗣。這意味着無論是嫡長子繼承製,還是祕密建儲制都不再適用,而必須根據康熙朝的規定“如無子嗣,准將近族之子,過繼爲子”,來決定未來皇位的繼任人。

按理來說,如果同治臨終前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理應立下遺囑,選擇一位近支親族的後輩過繼給自己,來繼承大清的皇位。

根據野史傳聞,同治臨死前,確實曾單獨召見過他以前的老師,軍機大臣李鴻藻,對其口授機宜。但當李鴻藻將同治的遺詔拿到慈禧面前時,慈禧卻將其一把撕碎、擲於地上,並把李鴻藻大罵了一頓,導致當時同治的真實遺願,後人已無從知曉。

同治皇帝臨死前爲什麼會傳位給堂弟 該事最大輸家都有誰

當然,對這些不見於正史檔案的傳說,我們姑且聽之,不必盡信之。不過,在清朝官修的《同治實錄》中,則是確確實實記錄了一道同治遺詔。在這份遺詔中,同治清楚地說明了,讓醇親王的兒子載湉入嗣給咸豐,作爲他自己的弟弟來繼承皇位,即後來的光緒皇帝。

“奉大行皇帝遺詔曰:……朕體氣素強,本年十一月適出天花,加意調攝。乃邇日以來,元氣日虧,以致彌留不起,豈非天乎。顧念統緒至重,亟宜傳付得人。茲欽奉兩宮皇太后懿旨,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爲子,入承大統,爲嗣皇帝。”

同治的這份遺詔雖然是官方記錄,但其作爲同治真實意願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清朝皇位傳承,父死子繼是傳統。同治如果讓堂弟來繼承皇位,不僅違反了祖宗家法,而且還讓容易自己陷入子嗣斷絕的境地,有百害而無一利,顯然是智者所不爲。

第二,在《清實錄》和《清史稿》都有記載,光緒被確定爲嗣皇帝,是同治駕崩之後,兩宮太后、衆親王、衆大臣開會討論的結果。同治這份遺詔,只是後來各方妥協之後,大清皇室核心成員共同意志的體現。此時同治已魂歸九泉,已經不能對自己的“遺詔”發表任何意見了。

同治皇帝臨死前爲什麼會傳位給堂弟 該事最大輸家都有誰 第2張

再談下一個問題,同治駕崩之後,當天晚上,“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召惇親王奕誴、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孚郡王奕譓、惠郡王奕詳,貝勒載澂,鎮國公奕謨,暨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弘德殿、南書房諸臣等定議。”這麼多皇親貴胄和朝廷重臣,爲何最後商量出來一個顯然不合祖制的方案來呢?

大多數論者認爲,立載湉爲咸豐之嗣,是慈禧出於自己想獨攬大權的私心,強行讓慈安和衆親王、衆大臣同意的。這種說法有些後見之明的意味。

當時慈禧尚屬兩宮太后和議政王這“鐵三角”當中的一環,受到慈安太后的節制,遠沒有後來甲申政變之後那樣隻手遮天的能力。能夠讓載湉順利繼承大統,至少是得到了慈安和奕訢這兩個人的認可。

同治皇帝臨死前爲什麼會傳位給堂弟 該事最大輸家都有誰 第3張

當時會議的情勢是如何的呢?親歷了此事件的翁同龢在他的日記中,有過簡短的記敘:

“戌正,摘纓青褂。太后召諸臣入,諭雲此後垂簾如何?樞臣中有言宗社爲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諭雲,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聽,則宣佈曰某。維時醇郡王驚遽敬唯,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從翁同龢的日記中可以看出,立載湉爲嗣,的確是慈禧提出來的。而慈禧提出這個方案,主要是出於幾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慈禧提出“此後(繼續)垂簾”,這意味着皇位的繼承人必須爲“載”字輩。若立下一代“溥”字輩的話,慈安和慈禧升爲太皇太后,就失去了繼續垂簾聽政的理由。

其次,慈禧要求繼承皇位的人不能是年長者,必須是年幼之人,纔可堪她們隨意塑造,日後成長爲一個“聽話”的皇帝。

許多人以爲慈安性格柔順,處處被慈禧壓制,其實不然。慈安太后雖然不露鋒芒,但她有心計、有手段,其政治能力絲毫不亞於慈禧。

慈禧對嗣君提的這兩點要求,同時也是滿足慈安的利益的。因此,慈安對慈禧的方案表示默許,實際上算是借慈禧的口,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同治皇帝臨死前爲什麼會傳位給堂弟 該事最大輸家都有誰 第4張

慈安慈禧已經“二人同一心”,奕訢即便還有其他意見,也難以與兩位太后抗衡。在當時,也有人提出奕訢的兒子載澄,作爲繼承皇位的備選方案。若載澄當了皇帝,奕訢作爲一個無名無份的“太上皇”,無疑會把自己置於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

奕訢寧可讓醇親王來當這個“太上皇”,因此最終他也在載湉繼位這一方案上,投了贊成票。

最終繼位方案的出爐,對上位者而言即便不是多方共贏,但也算是相互妥協之後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結果。慈安和慈禧可以繼續垂簾聽政、把持權柄,恭親王也可以接着當他的議政王,各方的利益都沒有受到太大觸動。而對那些嘵嘵不休要爲同治立嗣的大臣,太后也頒佈諭旨,稱“俟皇帝生有皇子,既承繼大行皇帝爲嗣(即光緒日後若生下皇子,則過繼給同治爲嗣)”,堵上了這幫大臣的嘴。

同治皇帝臨死前爲什麼會傳位給堂弟 該事最大輸家都有誰 第5張

這場權力分割的盛宴之中,還是出現了兩位最大輸家。

一個是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奕譞。在得知兒子被選上當皇帝時,奕譞痛哭失聲,以致當場昏死過去。日後他也是坐在“太上皇”這個尷尬的位置上,受到慈禧的猜忌,戰戰兢兢地度過了一生,還搭上了自己疼愛的長子一世的幸福。

一個是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若按祖制,同治死後阿魯特氏應作爲太后,撫育下一代的皇帝。但如今慈禧立光緒爲帝,讓她成爲一個不倫不類的“皇嫂”。有小道消息傳聞阿魯特氏當時已懷有同治身孕,得知光緒繼位的消息後,在絕望中飲藥自殺。不管真相如何,阿魯特氏的確在同治死後不久,就突然暴亡,成爲了這場權力鬥爭中,最大的犧牲品。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