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永王李璘:李隆基第十六子,造反後對當時有多大的影響?

永王李璘:李隆基第十六子,造反後對當時有多大的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是一條長河,它奔流向前,無止無息。今天小編爲您講述永王李璘的故事。

說到安史之亂的起因,我認爲這是由於唐玄宗年老敏感所導致,可他並沒有得什麼老年癡呆症。關於這一點,在太子李亨北上靈武前後體現得淋漓盡致。

作爲一個棧戀權術的政客,唐玄宗卻對太子李亨的背叛行爲保持了極大剋制,甚至表現出了大度(直接送給太子李亨兩千兵馬)。

面對此情此景,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爲:這是唐玄宗已經認輸,開始想方設法討好李亨,爲自己謀後路了。

這話對一半:唐玄宗的確開始謀後路了,但他並沒有認輸,只是在身處絕境的情況下積極想着翻盤的辦法。

在唐玄宗看來,如果自己能夠巧妙佈局,還可以繼續維持主導地位,所以當唐玄宗抵達成都之後,立刻頒佈了一系列人事調動命令。

第一、太子李亨坐鎮朔方,負責北方淪陷區的軍事指揮;

第二、永王李璘坐鎮江陵,負責長江中游的軍事指揮;

第三、盛王李琦節制廣陵,負責長江下游的軍事指揮;

第四、豐王李珙節制武威,負責西北地區的軍事指揮。

丁卯,上皇制:“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都使,南取長安、洛陽……永王璘充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都使……盛王琦充廣陵大都督,領江南東路及淮南、河南等路節度都使……豐王珙充武威都督,仍領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路節度都使……時琦、珙皆不出合,惟璘赴鎮。

從權力博弈的角度來看,這個佈局非常巧妙:它最大限度地弱化了太子李亨背叛唐玄宗北上靈武的消極影響,取而代之的是唐玄宗主動授意,四個兒子可以各管一方。

唐玄宗爲什麼要這樣做?答案很簡單:他要節制太子李亨。

在這個佈局中,太子、豐王、永王和盛王的地位都是對等的,李亨並沒有節制三位兄弟的權力。

對於唐玄宗的這種招數,太子李亨怎麼看呢?自然是要多厭惡有多厭惡。關於這一點沒有直接證據,但有個旁證。

後來太子李亨稱帝,曾一度非常信任一位名叫房琯的官員,但有人對太子李亨說,當初四位皇子各管一方的戰略佈置就出自房琯之手。房琯之所以這樣做,顯然是因爲他忠於太上皇(唐玄宗),而不是忠於您!於是,太子李亨開始討厭房琯這個人。

進明曰:“管昨於南朝爲聖皇制置天下,乃以永王爲江南節度,潁王爲劍南節度,盛王爲淮南節度,制雲‘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諸王分守重鎮’。且太子出爲撫軍,入曰監國,管乃以枝庶悉領大籓,皇儲反居邊鄙,此雖於聖皇似忠,於陛下非忠也。”上由是惡管。

永王李璘:李隆基第十六子,造反後對當時有多大的影響?

言歸正傳,當唐玄宗用這種方式節制太子李亨的時候,諫議大夫高適就對他說:您千萬不要這樣玩,否則我們大唐很容易被您玩得四分五裂的!

結果呢?唐玄宗自然是不搭理高適。

上皇命諸子分總天下節制,諫議大夫高適諫,以爲不可;上皇不聽。

高適的話有沒有道理呢?顯然是有道理的,因爲唐玄宗又開始搞他那一套權力制衡的把戲。君不見安祿山被他這套手段逼得造反,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也因爲類似的原因沒落得好下場。

可如果從唐玄宗的角度來看,他此時也只有這樣做,才能緩解太子李亨逐漸架空自己的趨勢,纔有機會逐漸奪回主動權。

儘管這招還算精妙,但唐玄宗的努力最終還是失敗了,因爲太子李亨沒有和他喂招,而是直接以力破巧:他稱帝了,就是歷史上的唐肅宗。

唐肅宗上位後,河西軍區和安西軍區立刻派軍隊爲他助威,這本身就意味着唐肅宗已經握住了強大的槍桿子。

上命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將兵五千赴行在……嗣業大慚,即白宰如數發兵,以秀實自副,將之詣行在。

上又徵兵於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發精兵七千人,勵以忠義而遣之。

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前方軍情緊急的情況下,依然親率軍事主力趕赴靈武給唐肅宗助威,更意味着西北軍區的軍方大佬完全站在了唐肅宗一邊。

子儀與光弼率步騎五萬赴行在。時朝廷草昧,衆單寡,軍容缺然,及是國威大振。

有了這個基礎,其他軍區自然不敢再跟唐肅宗扎刺,唐肅宗纔可以從容稱帝。

永王李璘:李隆基第十六子,造反後對當時有多大的影響? 第2張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唐玄宗試圖用“四子分制”的方式節制太子李亨的計劃徹底破產。因爲太子李亨變成了皇帝,從法理上就該凌駕於其它幾位皇子之上。

而這位足以凌駕於其他幾位皇子之上的皇帝是實權皇帝,他取得了西北軍區的明確支持。

西北軍區爲什麼會旗幟鮮明地支持太子李亨稱帝呢?顯然是因爲唐玄宗的佈局對他們極其不利。

如果“四子分制”成爲現實,就等於把大唐劃分爲政治權利相當的四塊,而主導這一切的唐玄宗自然會重新奪回權力。

在這種背景下,西北軍區諸位大佬跟着太子李亨折騰來折騰去,恐怕也很難擠入真正的權力核心。

如果太子李亨當了皇帝,帝國的權力中心就會移向太子李亨坐鎮的西北地區。在這種背景下,西北軍區諸位大佬的前途地位就容易得到保證。

比如說,太子李亨一稱帝,李光弼和郭子儀立刻就擠進了真正的權力核心,而地位高得讓唐肅宗都發愁:收復長安洛陽後,應該怎麼封賞他們?

上謂泌曰:“今郭子儀、李光弼已爲宰相,若克兩京,平四海,則無官以賞之,奈何?”

這其實也是太子李亨敢留在西北的主要原因:基於簡單的利害分析,他相信自己能取得軍方的支持,唐玄宗就算南下控制了帝國的錢袋子,想要扭轉戰局也是不容易的。

面對太子李亨擅自稱帝的事實,唐玄宗顯然保持着一個政治家應有的胸懷:承認太子李亨稱帝的合法性。

唐玄宗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爲他知道大唐實在是不能再內訌了。

永王李璘:李隆基第十六子,造反後對當時有多大的影響? 第3張

唐玄宗儘管不想再內訌,但他卻依然不甘心接受這種命運,所以他在承認太子李亨稱帝合法性的同時,也希望太子李亨做出讓步:那就是做出決定之前必須向自己彙報,自己要等到安史之亂結束後纔會正式退休。

制:“自今改制敕爲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復上京,朕不復預事。”

既然唐玄宗默認了唐肅宗上位的事實,唐肅宗自然也得讓一步,所以唐肅宗答應了唐玄宗的要求。

如果事情到此爲止,唐玄宗也不算輸得太慘,至少他還保留了一些權力。

可就在這時候,唐玄宗的好兒子永王李璘就搞出一個大新聞,立刻就讓唐玄宗輸得慘兮兮。

永王李璘決定割據江南,另立中央!

永王李璘坐鎮江陵,擁有着巨大的軍事政治經濟資源,身處亂世,李璘身邊的人難免會希望對他抱有幻想,希望他可以複製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的成功。

從表面上看,當時的天下與西晉末年非常相似:帝國都城丟失了,整個北方已被叛軍折騰得一踏糊塗,南方卻保持穩定,並且擁有龐大的資源。

在這種背景下,永王李璘似乎只要做出決定,立刻就能趁勢割據江南,進而複製晉元帝司馬睿的成功路線。

相較而言,唐肅宗坐鎮西北,雖然有着皇帝的名號,而且控制着西北軍,但他們東面有安史叛軍,西面有土蕃回紇,很像西晉時坐鎮西北的晉愍帝:空有皇帝的名號,隨時有可能被清理出局。

這樣算來,控制江南的永王李璘,似乎比坐鎮西北的唐肅宗更有前途。

璘領四道節度都使,鎮江陵。時江、淮租賦山積於江陵,璘召募勇士數萬人,日費鉅萬。璘生長深宮,不更人事,子襄城王瑒,有勇力,好兵,有薛鏐等爲之謀主,以爲今天下大亂,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數千裏,宜據金陵,保有江表,如東晉故事。

但這幫人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此時的天下,與西晉末年有着極大的不同。

西晉末年,中國南北雖然實現了統一,但它們此前分裂的時間遠比統一的時間更久。

從董卓亂政開始,南北就處於事實上的分裂,直到公元司馬炎滅吳時才統一。而西晉滅亡時,南北統一的時間不過短短三十多年。

正因爲合夥過日子的時間短,所以當江南與北方割裂時,人們在心理上不會有太多排斥。

更重要的是:西晉末年還是豪門士族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所以晉元帝司馬睿只要能得到幾位豪門士族首腦的支持,就可以迅速實現割據江南的規劃。

安史之亂髮生時,中國雖然還沒有進入成熟的官僚政治格局,但豪門士族已經開始衰微,至少在整個江南地區,實在沒有幾個能拿得出手的豪門士族。

正因如此,儘管永王李璘在自己親信的慫恿下也想割據江南,但結果卻是在瞬間被打得萬劫不復:至德元年,唐肅宗以其陰謀叛亂、割據江東名義派兵圍剿,打敗李璘,南逃嶺外。至德二年,爲江西採訪使皇甫侁所擒殺。

永王李璘自己找死也就罷了,可他的這種行爲連累了唐玄宗:他布的這個局本就已經殘破不堪,經過永王李璘的折騰,這個局當時就破了。

如果永王李璘安份守己,唐肅宗想繞過唐玄宗把手伸進江南,還是多少會有些困難的。

現在可好,永王李璘給了唐肅宗絕佳的藉口,可以讓他順理成章地率軍進入江南,接管永王李璘的軍事政治經濟資源。

這樣一來,唐肅宗擁有皇帝的稱號和西北軍區的支持,現在又拿下了江南地區的財賦,可謂大勢已成,唐玄宗再無翻身之機。

說到永王李璘試圖割據江南的歷史時,我額外提一下大詩人李白。

由於李白的名氣太大,所以永王李璘在試圖割據江南時,就請李白給他當參謀

李白知道永王李璘的行爲是什麼性質嗎?應該是知道的,因爲在這次站隊的過程中,很多人選擇了與永王李璘決裂,要說李白的政治嗅覺比大多數人都不如,顯然有些說不過去。

可由於李白一生坎坷,現在又突然身逢亂世,難免會想着“搏一搏,單車變摩托”,所以李白最終選擇了站在永王李璘一邊。

隨着永王李璘的迅速失敗,支持他的人都被定性爲附逆,李白自然也不例外。

幸運的是:李白與西北軍區大佬郭子儀有交情,所以在郭子儀的營救下,李白得以免除死罪,並被流放至夜郎。

安祿山反,轉側宿松、匡廬間,永王璘闢爲府僚佐。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遊幷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爲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

等到唐玄宗的孫子唐代宗登基後,本想爲李白免罪並讓他出仕,李白卻在這時候去世了。

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闢爲參謀,未幾辭職。李陽冰爲當塗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餘。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