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出兵伐楚時,爲什麼沒帶上王翦?

秦始皇出兵伐楚時,爲什麼沒帶上王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秦始皇的故事

有一種評價叫作“中國式評價”,就是爲了擡高一個人,必須拿另一個人當墊腳石,這樣才能顯示想要擡高的那個人的“高”。

我認爲這個壞習慣,至少是從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就開始有了!

李信被人所熟知是出現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司馬遷爲了擡高王翦,有意的在這篇文章中貶低了李信。

秦始皇出兵伐楚時,爲什麼沒帶上王翦?

在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分別問李信和王翦,想要攻打楚國,需要多少人,李信說要二十萬,而王翦說要六十萬。

於是秦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意思就是王翦老了,打仗太謹慎,而李信很壯勇。

當然,李信徵楚之戰最後被啪啪啪打臉,率領二十萬大軍,最後被楚人吊打,於是秦始皇不得不找王翦再次出馬,甚至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

司馬遷可謂是“中國式評價”的鼻祖人物,在這個文章中通過秦始皇對王翦前後說的兩句話由輕視到重視的變化,然後再拿李信伐楚戰敗做鋪墊,最後爲王翦徵楚之戰埋下伏筆,凸顯王翦的厲害之處。

其實,如果我們要是在《史記》這本書中,仔細的挖掘李信這個人,就會發現他並非是一個喜愛吹牛的人,而是有着真本領。

在《史記·刺客列傳》中說李信以數千兵馬追逐燕國太子丹,並且殺了他,這個時候李信是“年少壯勇”,隨後,李信在攻打趙魏韓和燕國的統一戰爭中,逐漸受到秦始皇的信任。

當時的秦國對外戰爭很頻繁,對軍事人才的缺口很大,在王翦等老一代將領年事已高的情況下,不得不考慮啓用新人,所以秦始皇才讓李信前去伐楚。

爲何李信徵楚之前誇下海口,最後打了敗仗,秦始皇卻沒有責備李信呢?

秦始皇出兵伐楚時,爲什麼沒帶上王翦? 第2張

儘管李信打了敗仗,但是秦始皇應該並沒有過分處置李信,由於《史記》不怎麼注重時間的記述,比如戰國四大名將連出生的日期都沒有,只有非正常死亡的白起和李牧纔有死亡時間,而正常死亡的王翦、李信都沒有死亡時間。

曾經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那些將軍的結局如何?其實,只要不表,就是善終!

這表明,秦始皇是一個很大度的君主,在很多資料中,都將秦始皇寫成一個十分殘暴的君主,其實這是對秦始皇的污衊,秦始皇一生大開殺戒,就是殺了一幫裝神弄鬼的儒生而已,除此之外,秦始皇殺的人真的不多,尤其是對六國貴族,更是以安撫爲主。

具體在這件事上,也並不是李信一個人的想法,其中也包括了秦始皇的想法!

要知道,秦國跟趙國打的時候,還動員了五六十萬人,而楚國實力也很強大,所以讓李信拿二十萬去滅楚國,實際上是帶有明顯的機會主義成分。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爲,秦國的統一之戰是短時間內倉促完成的,在攻打楚國之前,秦國也很害怕各國反撲,在攻打楚國的時候,秦始皇自然也有博弈的心理。

李信二十萬伐楚之戰,簡直就是: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賭一賭,摩托成陸虎。

從這個角度來說,秦始皇是不會過分的責怪李信。

而另一方面,李信在這場戰役中,也有可圈可點的表現,根據司馬遷的記載,李信伐楚之戰的經過爲: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秦始皇出兵伐楚時,爲什麼沒帶上王翦? 第3張

從中也能發現,秦軍未能打過楚軍,不是李信的問題,而是反撲的楚軍實力太強,沒辦法的情況下,李信只能撤兵。

最後,秦始皇委託王翦率兵六十萬伐楚的時候,其實已經水到渠成了。

還是那句話,誰都知道派六十萬伐楚是穩妥的,但是誰都有僥倖心理,如果二十萬能打贏,那多舒服。

在王翦滅了楚國後的第二年,秦始皇繼續派遣李信與王賁去攻打燕國,秦國統一六國之後,李信以功勞被封爲隴西侯。

秦始皇沒有因爲李信的過錯而忘記他的功勞,這是值得學習的,而司馬遷傳下來的“中國式評價”法則,我卻不敢苟同,然而,在潛移默化當中,我們又經常這麼做,實在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