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陳慶之:41歲帶兵打仗,一位深得人心的儒將

陳慶之:41歲帶兵打仗,一位深得人心的儒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是一條長河,它奔流向前,無止無息。今天小編爲您講述陳慶之的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文人帶兵打仗的傳統由來已久,不知道從哪個朝代就有了,但是最著名且最成功的帶兵打仗的文人,絕對是清朝末年的曾文正公,曾文正公即曾國藩。

曾國藩雖然從未學習過任何軍事思想和兵法,而且他親自組建的湘軍跟太平天國戰鬥時已經是40餘歲的中年人,但他在戰鬥中注意積累經驗,並結合每一場戰鬥的雙方形勢,最終力挽狂瀾,滅掉了太平天國,挽救了統治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對近代中國歷史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

不過本文要介紹的歷史人物絕不是曾文正公,雖然他帶兵打仗的經歷跟曾文正公很像,但是兩人的所處的年代相差了一千多年,他就是南北朝時期南樑王朝的陳慶之。

陳慶之因爲每次上戰場都身穿白袍,所以他得到了“白袍將軍”的綽號,他是中國歷史上文人帶兵打勝仗的典範。

陳慶之生於公元484年,在江南地區土生土長的漢人,出身貧寒的農家,既沒有讀多少書,也沒有機會習武,而且從小身體就相當文弱,簡直可以說是手無縛雞之力。

根據史料記載,十歲出頭的陳慶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不知在哪裏結識了還沒有在政治上發跡的梁武帝蕭衍,他比梁武帝小20歲。當時,中國處於南北朝對峙時期,南方是南齊王朝統治,北方是北魏王朝統治,梁武帝有感於華夏大地長期分裂,決心要讓華夏大地重歸統一,所以他託關係進入了南齊朝廷,做了一名軍隊將領,並且帶上了陳慶之,讓陳慶之做自己的貼身隨從。

陳慶之:41歲帶兵打仗,一位深得人心的儒將

後來梁武帝在南樑朝廷得心應手、平步青雲,他不甘心給他人作嫁衣,於是在公元502年逼迫齊和帝退位,至此南齊滅亡,南樑建立,他讓年僅18歲的陳慶之負責皇宮內的文書工作。

其實梁武帝跟陳慶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兩人也只是萍水相逢,但是不知爲何梁武帝卻很關照陳慶祝,處處對他照顧,自己當了皇帝就給他很好的差事,陳慶之倒也過得休閒。不過,隨着陳慶之跟隨梁武帝的時間越來越久,他不甘心在歷史上做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而是像梁武帝那樣馳騁沙場、北伐中原,做個名垂青史的大人物。

可惜的是,陳慶之從小身體文弱,連士兵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比如拉開弓箭射擊,他都做不到,另外陳慶之沒有練過武功,更談不上做個武將,所以陳慶之這樣的情況,根本受不了艱苦的沙場生活。

因此,陳慶之唯一能夠上戰場的辦法,就是做一個出謀劃策、統籌戰局的將軍,所以陳慶之在空餘時間,大量閱讀了古代兵書,從中學習軍事思想和兵法。這一學,就學了十幾年。

陳慶之:41歲帶兵打仗,一位深得人心的儒將 第2張

後來,陳慶之認爲自己可以上戰場了,他跟昔日的主人、今日的當今皇帝梁武帝說明了自己希望報效國家的理想,儘管梁武帝不放心讓他上戰場,但陳慶之堅持自己的理想,最後梁武帝還是同意讓他帶兵。

公元525年,已經是41歲中年人的陳慶之第一次上戰場,陳慶之帶着梁武帝給他的兩萬名精兵,向北魏發起進攻。

當時北魏軍隊聽說帶兵的是一名文弱儒將,都在恥笑南樑無人,淪落到要文人帶兵,所以非常看不起陳慶之。但是,陳慶之上演了他的文人帶兵神話,他善於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更善於掌握戰機和鼓舞士氣,經常打北魏軍隊一個措手不及,就連經久戰場的北魏將領都吃過人到中年才上戰場的他的虧。

十數年下來,只要是陳慶之指揮的戰役,幾乎都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爲南樑王朝打了很多漂亮的勝仗。由於陳慶之總是穿白袍上戰場,所以他在世時就得到了“白袍將軍”的綽號。當時,華夏大地流傳着一句民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非常形象生動得表現出白袍將軍陳慶之帶兵打仗是多麼厲害。

直到公元539年,解甲歸田的陳慶之在家中病逝,終年55歲,南樑朝廷以陳慶之對國家有功,賜予諡號“武”。

陳慶之歷來都是後世高度稱讚的人物,就連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在軍事生涯的時候,也對陳慶之有過高度稱讚,原話是:“再讀此傳,爲之神往”。由此可見,陳慶之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歷史文人帶兵打仗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