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妻子和母親同時落水,該先救誰?曹丕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妻子和母親同時落水,該先救誰?曹丕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曹丕的趣事,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魏太子曹丕爲五官中郎將,邴原任五官長史。一次,太子燕會,賓客有一百多人。曹丕提出一個議題讓大家討論:“君父各有篤疾,有藥一丸,可救一人,當救君邪,父邪?”大家衆說紛紜,或救父,或救君,意見並不一致。

這個故事很容易讓人想起前些年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即女朋友和母親同時落水,作爲男朋友與兒子的你該先救誰?

人生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選擇往往涉及幾種標準的優先性評價問題,如法律與人情的衝突、忠與孝的矛盾等。很多時候,由於某種選擇的優先性過於明顯,我們感覺不到選擇之難;但當兩種或多種選擇標準的優先性處於均勢時,我們就會面臨選擇困境。倘若這種選擇屬於道德層面,那麼選擇者更會陷入道德困境。

在中國古代,忠孝問題是一個核心問題,又是一對矛盾。隨着皇權制度的瓦解和現代法律體系的完善,類似困境就不復存在了。而“救母親還是救女友”的則不是什麼千古難題,因爲二者的關係在中國傳統社會並不能構成一對平等的矛盾關係,孝的觀念往往會主導人們的選擇。

妻子和母親同時落水,該先救誰?曹丕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論語》記載,葉公對孔子說:“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回答:“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父親偷了羊,兒子應該怎麼辦?如果告發,是不孝;如果幫他隱瞞,是不法。孔子的主張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這是基於孝與慈的儒家倫理學觀念而作出的選擇。葉公與孔子觀點的差異,反映了儒家與法家觀念的衝突。

應當看到,當人們面臨道德選擇的兩難困境時,具體情況可能非常複雜,往往會超越兩難選擇的本身。文章一開始的曹丕提問,邴原也在座,卻沒有參與討論。曹丕特意徵詢他的意見,邴原生氣地回答說“要救父親”。

曹丕的用意很簡單,就是希望大家達成一個救君的共識。然而,賓客衆說紛紜,並未讓他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邴原名重當時,從其學者甚衆,於是曹丕求助邴原。如果邴原支持自己,那麼共識便很容易達成。不料,邴原乃“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不僅沒有配合曹丕,反而唱了反調。邴原的回答,更多地表明瞭一種立場與態度,而不僅僅在於問題本身的答案。

妻子和母親同時落水,該先救誰?曹丕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第2張

事實上,此類問題可以說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爲無論怎樣選擇都存在問題。《世說新語》講述了一個“鄧攸避永嘉之亂”的故事。

由於路遠,鄧攸以牛馬載妻子、孩子逃難,結果盜賊搶走了他們的牛馬。鄧攸對妻子說:我弟弟去世得早,只留下一個兒子。現在我們步行逃跑,同時帶着兩個孩子,大家都會死,不如拋棄我們的兒子,帶上弟弟的孩子,反正我們以後還會有兒子。妻子同意後,鄧攸便把兒子丟棄在草中,再渡江南下。後來,鄧攸再也沒有生出兒子。

鄧攸的故事,前人多有議論。謝安說:“天地無知,使伯道無兒。”《晉書》曰:“卒以絕嗣,宜哉!勿謂天道無知,此乃有知矣。”謝安很看重鄧攸,所以說“天地無知”;但史臣認爲,他的舉動是極度自私的行爲。

在現實中,我們應當儘量避免出現此類困境。如果出現,不能有先入爲主的觀念,也不能作過於簡單化、程式化的判斷,而要看到其中的複雜性,盡最大的個體責任和法律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