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康熙皇帝削藩的真相 康熙爲什麼要對他們除之而後快

揭祕康熙皇帝削藩的真相 康熙爲什麼要對他們除之而後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康熙削藩,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1673年3月,藉助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的機會,親政6年、年僅19歲的康熙皇帝正式頒佈了他人生中第二個重大決定:削藩,將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三藩全部撤回到山海關外。

揭祕康熙皇帝削藩的真相 康熙爲什麼要對他們除之而後快

康熙

康熙爲什麼要削藩?除了少數民族政權的敏感性,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當時的三藩勢力已經過於強大,幾乎割據了當時清朝的半壁江山,而且已經強大到讓康熙這個當時年僅19歲、親政不過6年、資歷看起來還有些淺薄的清朝最高統治者感到不安。

而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是因爲當初清軍剛入關的時候,終究是個關外少數民族政權,在關內漢族地區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地區沒有任何的統治基礎,在征伐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極大的阻力和頑強抵抗。

爲了籠絡人心、儘快平定天下,清廷着重挑選了一批投降的漢人和前朝官員攻打農民起義軍、南明殘餘勢力以及其他反抗勢力,並在戰後任命他們作爲鎮守一方的地方官員,協助清廷安定四方,維護統治。

而這些人中勢力最大的得以封王,其中吳三桂受封平西王駐守雲南,耿精忠襲靖南王爵駐守福建,尚可喜是清初三順王之一,後來平定廣東做了平南王。還有一位定南王孔有德,就是沒能活到康熙朝,而是死在了1652年,也就是順治9年。

揭祕康熙皇帝削藩的真相 康熙爲什麼要對他們除之而後快 第2張

吳三桂

三大藩王中以吳三桂勢力最強。在清軍入關之前,吳三桂已是駐守山海關的統兵大將,而且還是一名抗清名將,手握重兵。而他降清也是清王朝能夠順利入關的重要原因。如果當初吳三桂死戰不退,滿清可能還沒能那麼快入主中原。

自然的,清王朝爲了籠絡他和他的部將,除了給他加官進爵,還先後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爲陝西提督,李本深爲貴州提督,吳之茂爲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爲雲南總兵。

1662年11月,清廷又以擒殺桂王有功晉爵親王,兼轄貴州,其子吳應熊也迎娶公主,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可以這麼說,吳三桂在當時的清廷中已經是位極人臣,有兵有將有權勢,不敢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絕對是封疆大吏,一跺腳整個朝廷都得抖三抖;而另外兩位藩王也是不遑多讓,個個手握重兵,執掌一方軍政。三位藩王可以說就是當地的土皇帝。

揭祕康熙皇帝削藩的真相 康熙爲什麼要對他們除之而後快 第3張

靖難之役

但無數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分封到地方的藩王、大吏尤其是在當地軍政法一把抓的藩王、大吏是有很大風險的,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朝朱棣的靖難之役,那都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康熙自小飽讀詩書,又被教授帝王之術,這些歷史自然是爛熟於心。而且他對吳三桂的印象並不好。當初順治駕崩之時,吳三桂就領兵北上祭奠,引起了官道和京師極大的擁堵和恐慌。清廷唯恐吳三桂藉機攻佔京師,當時命其在城外張棚設奠,禮成即去。

這已經足以說明問題,即便吳三桂沒有反意,但他的表現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平西王這就是在向當時沒了皇帝的清王朝示威甚至是想造反上去。而清廷當時的反應也表明,清廷在時刻提防着吳三桂這些藩王。

揭祕康熙皇帝削藩的真相 康熙爲什麼要對他們除之而後快 第4張

康熙出巡

如果吳三桂不拿這個事情當回事,向朝廷表忠心,可能也就算了。關鍵是之後吳三桂的心態變了。儘管他並沒有謀朝篡位之心,至少在當時沒有表現出來,但他統治一方久了,就想像明朝的沐王府一樣爲朝廷永鎮雲貴。

或許這是吳三桂表忠心的一種方式,但康熙作爲執掌一國的皇帝,深知少數民族政權的問題根源,自然不可能看着地方藩王尤其是非八旗出身的藩王永鎮一方,等着藩王作亂奪權的事情發生。他要想方設法將分發出去的權力都收回來。

而削藩便是最直接也是最爲有效的一招,削掉這三個如今有些尾大不掉的藩王,既可以藉此徹底消除地方藩王勢力對中央的威脅,維持朝廷權威;同時也可以敲山震虎,警告其他的親王貝子們不要妄想犯上作亂;更可以藉此收回清廷對地方軍政財法的控制權,一舉多得。

揭祕康熙皇帝削藩的真相 康熙爲什麼要對他們除之而後快 第5張

三位藩王

對三位藩王來說,能爬到今天的地步,自然也不是毛頭小子愣頭青,他們很清楚康熙小皇帝的想法,也很清楚歷史上各大王朝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的做派。

因此藩王們以退爲進,紛紛奏疏要告老還鄉,但實際上又留下自己的長子來繼承王位,代自己掌管原來的地盤,試圖逼迫康熙收回削藩的打算,沒想到康熙卻一一應允,還下令三位藩王全部撤到山海關外的龍興之地。

這表明康熙此時是鐵了心要削藩,改不了了。

揭祕康熙皇帝削藩的真相 康熙爲什麼要對他們除之而後快 第6張

三藩之亂

這下子三位藩王就尷尬了:不退吧,是三位藩王自己當初死乞白賴遞辭呈要退居二線,都是自願行爲沒人逼迫,更何況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做人要言而有信,要是言而無信,辭呈都遞了、皇帝也都批了還賴在原位不動,豈不是讓天下人恥笑。

而且皇帝的削藩令也已經下來了,普天之下皇帝最大,那是一言九鼎,金口一開就沒有收回的可能。而且小皇帝也是鐵了心要削藩,如果公然違背聖意,那就是欺君罔上,沒得幾位藩王好果子吃。

可要真的退了吧,那也不成,三位藩王哪裏捨得把辛辛苦苦攢下的家業就這麼拱手交給小皇帝,自己兩手空空跑到關外鳥不拉屎、一年到頭都見不到幾個大晴天的鬼地方去養老,這不是老壽星上吊——活膩味了嘛!

最終三位藩王一合計,既然你康熙鐵了心要削藩,那我們也學習朱棣,索性就反了。

而最後的結果也如我們看到的那樣,三藩之亂歷經8年之後被平定,平西王吳三桂病死、吳世璠自殺;尚可喜被其子尚之信殺死,尚之信又被康熙賜死;耿精忠及其心腹死黨白顯忠、徐文耀、王世瑜等被康熙凌遲處死,範承謨子範時崇分割其肉祭墓。

揭祕康熙皇帝削藩的真相 康熙爲什麼要對他們除之而後快 第7張

誅殺鰲拜圖

那如果三位藩王果斷接受撤藩,乾乾脆脆交出自己的所有地盤和勢力,康熙會怎麼樣對待他們呢?全殺掉嗎?還是把他們留在京師,跟那些王爺們一起聽戲遛鳥不務正業?或者遷到關外讓他們自生自滅?我的答案是:全殺掉!

爲什麼這麼說?原因就在於康熙剛接手皇位的時候,他的統治還沒有十分牢固,朝廷上各方勢力縱橫交錯,八旗之間、滿漢官員之間爭權奪利的事件此起彼伏,地方上各種反抗此起彼伏猶如雨後春筍,他需要藉助前朝舊臣維護統治,維護地方安定,好讓自己安心處理朝堂上的爭鬥。

但這只是權宜之計。隨着康熙年齡增長,成功誅殺鰲拜,收回了對兩黃旗的統治,加強了對朝堂文武百官的統治,對權力慾望也在不斷增強。

不管是爲了皇位也好,還是爲了滿清的江山能夠千秋萬代也罷,他始終不信任這些前朝舊臣,尤其是掌握地方大權的前朝舊臣,他需要想辦法儘快將這些人完全收買成爲自己人,如果收買不了那就替換。

而首當其衝要替換的,便是勢力最大的三藩。只要降服三藩,其他的自然就水到渠成。

揭祕康熙皇帝削藩的真相 康熙爲什麼要對他們除之而後快 第8張

康熙戎裝圖

但就像前面說的一樣,三位藩王的勢力太大了,他們的勢力並不是一朝一夕獲得的,而是長年累月積攢的,他們接受朝廷的封賞,就等於提高了他們的地位,加強了他們的勢力。

而他們的的部將受封,就等於他們的地位順勢再次拔高,如果去到外地,等於他們的勢力也順勢滲透到了別處,他們的影響力也等於變相提高了又一個層級。

即便他們接受削藩,但很難保證他們不會留戀權勢,很難保證他們的部將不會有所行動。畢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藩王都沒了,依附於藩王的部將們自然也就成爲下一個目標,這些人必然會羣起反抗。

此外,如果三個藩王起兵造反,或者是他們的部將們羣起反抗來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立起大旗,難保前朝遺老遺少、部分漢官、少數民族甚至是農民和奴僕不會迅速響應,一旦成真,這對滿清來說將會是一個災難性的後果。

而在後世記載中,當吳三桂剛一舉起反清旗幟,明皇室以及鄭經集團、部分漢宮、漢兵,一些地區的農民、奴僕都迅速做出反應。四川幾個土司、苗民、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青海墨爾根臺吉等少數民族也相繼響應,便是最好的印證。

因此當康熙必須徹底消除三藩和三藩勢力,直到收回地方統治權爲止。

揭祕康熙皇帝削藩的真相 康熙爲什麼要對他們除之而後快 第9張

平三藩

可以這麼說,作爲一國之君、最高統治者,康熙是絕對不容許任何威脅自己的勢力存在,更不可能容許潛在的威脅存在,而當時的三藩,便是最大的威脅,也是最大的潛在威脅。爲了維護自己的穩固統治,康熙必然要除之而後快,這也就是爲什麼康熙必須要削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