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白起橫空出世名震天下,白居易奉其爲先祖卻被懷疑其真實性!

白起橫空出世名震天下,白居易奉其爲先祖卻被懷疑其真實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白起和白居易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提起戰神白起,那絕對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據梁啓超考證,戰國時期,在戰場上死亡的將士達到兩百萬人,其中有一百萬將士的死亡與白起有關。而且,這一百萬死亡的將士,只計算白起的敵對方上,並沒把白起統率的秦軍陣亡人數統計入內。

這實在太恐怖了。

白起橫空出世,出道就是巔峯,之後是巔峯連巔峯,一直高高在上,讓世人仰望。

秦襄昭王十三年(前294年),38歲的白起擔任左庶長,代替老將向壽攻打韓國重鎮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一擊得手。

白起橫空出世名震天下,白居易奉其爲先祖卻被懷疑其真實性!

韓國人爲了阻擋秦軍東進,聯結起魏國,由韓國主帥暴鳶、魏國主帥公孫喜率兩國大軍扼守崤函古道。

白起避實擊虛,迂迴到韓魏聯軍後方,採用了密集如雨的鼓點式進攻,很快擊破了聯軍後方的留守之軍,然後展開圍困式打法,將聯軍主力壓縮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盡殲其二十四萬人,俘虜魏軍主帥公孫喜,並陣斬魏將犀武。

伊闕之戰,白起以寡擊衆,以弱破強,以十萬兵力殲敵二十四萬人,一戰成名。

白起接下來的表現,更驚爆人的眼球。

他乘勝東進,渡黃河豪取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然後扭頭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爲秦國東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韓、魏兩國元氣大傷,哀鳴而不能自顧。

楚國此前在丹陽、在藍田的兩次與秦國交兵均以失敗告終,國勢走向衰微。

秦軍挾伊闕大勝之威,兵鋒向南,繼續削弱楚國。

楚頃襄王委曲求全,向秦國求和。

但到了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2年),楚頃襄王積極利用外交手段,與各諸侯國結成聯盟,相約合縱伐秦。

這種情況下,楚國就必須要付出血的代價了。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1年),白起領兵伐楚,大敗楚軍。

楚頃襄王大驚失色,趕緊割讓出上庸、漢水以北土地,卑躬屈膝,向秦請和。

秦國接收了楚國割讓出的土地,但進攻的步伐並沒有停。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80年),白起連奪楚國鄢、鄧等五座城池(今襄州),然後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擊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年),楚國都城郢破,楚王的祖墓夷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南)被焚,楚軍狼狽不堪地退卻到陳(今河南淮陽)。

楚頃襄王將陳作爲都城,仍稱作郢。

可惜此郢不是彼郢。

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再也不能與秦相抗衡了。

秦昭襄王封白起爲武安君,以原楚都郢爲南郡。

武安君白起之威名從此震懾天下。各國名將,聞之色變。

白起橫空出世名震天下,白居易奉其爲先祖卻被懷疑其真實性! 第2張

360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4年),白起再次率軍攻打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他率部長途奔襲,日行百里,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突如其來地對聯軍發起猛攻,迅若電閃雷擊,以少勝多,斬聯軍首級十三萬,生擒了三名對方大將。魏相芒卯狼狽逃竄。

接着,又大敗趙將賈偃,溺斃趙卒二萬人,兵鋒年指魏都大梁。

華陽之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被稱爲“古典閃擊戰”。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5年),白起攻陷韓國五城,斬首五萬。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3年),白起攻取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將韓國的上黨郡與韓國都城的聯繫隔絕。

按照韓國國君韓桓惠王的意思,是準備把上黨郡作爲禮物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

上黨郡守馮亭卻認爲這種做法是強敵弱己,不如舉上黨歸附趙國,把趙國拖下水。到時,韓、趙聯合,未必會輸給秦國。

趙國平陽君趙豹窺知馮亭的用意,勸趙孝成王不要接受,說這是馮亭的嫁禍之計。

平原君趙勝卻說:“無故得一郡,受之便。”

趙孝成王利慾薰心,派平原君趙勝前去接受上黨的土地,封馮亭爲華陽君,另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備秦軍。

這麼一來,震駭千古的長平之戰揭開了序幕。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國怒趙國接收了上黨郡,派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

廉頗在長平佈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

秦軍雖然攻陷了第一道防線,但卻被阻於第二道防線。

白起橫空出世名震天下,白居易奉其爲先祖卻被懷疑其真實性! 第3張

廉頗抓住秦國補給線漫長,後勤供應難於保障的特點,全軍收縮在丹河防線,深溝壁壘,固守陣腳,以逸待勞,堅守待變。

這麼一來,戰爭持續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仍是不能跨越丹河半步。

可惜的是,秦國後勤供應難於保障不假,但與秦國相比,趙國國小財困,同樣不利於打持久戰。

經過三年的鉅額消耗,趙國沉不住氣了,決定走馬換將,速戰速決,一舉擊敗秦軍。

這樣,在趙王的指派下,只有“紙上談兵”經驗的趙括替換掉了身經百戰的老將廉頗。

白起橫空出世名震天下,白居易奉其爲先祖卻被懷疑其真實性! 第4張

360

與此同時,秦國也祕密換將,戰無不勝的武安君白起被任命爲上將軍,匆匆起來前線領軍。

白起示敵以弱,後退誘敵,一撤再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

爾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各兩萬五千人,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後,奇襲了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

如此一來,白超不但把四十五萬趙軍包圍在長平,還通過攻佔趙軍的百里石長城防線切斷了趙軍的糧道。

趙軍被困,多次突圍無果,糧絕矢盡,軍心動搖。

在第四十六天的突圍中,趙括被射殺,趙軍全面崩潰,紛紛投降。

白起橫空出世名震天下,白居易奉其爲先祖卻被懷疑其真實性! 第5張

白起的戰略思想,是殲敵有生力量爲主,攻城略地爲次。

面對四十萬趙降卒,他下令將之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

長平之戰,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極大地削弱了趙國,爲秦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不過,誠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的:“秦雖勝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秦國因此暫停了對趙國的打擊,接受了韓割垣雍、趙割六城的求和之請,於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年)正月休兵。

細數起來,白起自出道之日起,在三十七年征戰生涯中,全面摧垮了韓、魏、楚、趙四雄,致使山東六國再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與秦國抗衡。

趙國在在秦軍退去後,拒絕履行此前的和約,積極備戰。

秦昭襄王大怒,於年該九月,以舉國之兵攻趙。

白起橫空出世名震天下,白居易奉其爲先祖卻被懷疑其真實性! 第6張

邯鄲之戰打響了。

對於這場攻堅戰的艱苦性,白起是有所預料的。

他當時身患重病,苦苦勸諫秦昭襄王說:“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但秦昭襄王不聽。

事態的發異,也如白起所料:秦圍攻邯鄲,累年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

白起嘆息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秦昭襄王起用白起前去救場。

由於病體不便,白起未能立即啓程。

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

秦昭襄王怒急攻心,不斷催促白起動身。

白起只得帶病上路。

白起橫空出世名震天下,白居易奉其爲先祖卻被懷疑其真實性! 第7張

秦昭襄王聽使者報白起起行時“意尚怏怏不服”,惱羞成怒,乾脆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彼時,白起剛抵達杜郵,得到秦昭襄王賜劍,長嘆一聲:“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在舉劍自裁時,又若有所思地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白起死年七十五歲。

白起一生殺人太多,雖有“人屠”、“殺神”等惡名,但自古以來,人們對他的譽多過於毀。

他死而非其罪,秦人深爲同情,無論城鄉,都建祠祭祀。

西漢司馬遷稱讚他在軍事的騷操作:“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千字文》不但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爲戰國四大名將,而且將他列爲四將之首。

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設置武廟祭祀歷代名將,白起赫然位列其上。

唐大詩人白居易追慕前輩英風,他爲其祖父白鍠、祖母薛氏撰寫的墓誌銘《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中,詳細自述了白氏種姓與世系,尊白起爲先祖。

按照白居易的說法,他的種姓來源於楚國王族:當初楚平王的嫡子太子建逃亡到了鄭國,不幸身死。太子建的兒子勝在伍子胥的帶領下,先逃到了吳國,後來迴歸楚國,被封爲白公,世人稱之爲白公勝。白公勝死於一場政變中,他的兒子逃亡入秦,從白乙丙而下,代爲名將,裔孫白起,更是有大功於秦,封武安君。後非其罪,賜死杜郵,秦人憐之,立祠廟於咸陽。始皇帝登位,感念武安君大功,封其子白仲於太原。白仲子孫繁衍不息,白氏從此成爲了太原望族。

白起橫空出世名震天下,白居易奉其爲先祖卻被懷疑其真實性! 第8張

白居易所說的白公勝的事蹟大致是正確的。

白公勝爲羋姓,熊氏,名勝,他的父親太子建因遭費無極陷害,攜家人逃到了鄭國,卻遭鄭國人殺害。白公勝被迫從鄭國逃到吳國。公元前487年,楚國令尹子西召白公勝回楚國,封爲巢邑大夫,號“白公”。公元前479年,白公勝發動叛亂,殺死令尹子西和子綦,劫持了楚惠王,自立爲王。但葉公率軍勤王,與楚國國內的人共同攻打白公勝。白公勝兵敗身死,楚惠王恢復王位。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對這一事件的結局,只簡潔地說了一句話:“會葉公來救楚,楚惠王之徒與共攻白公,殺之。”並沒有提到白公勝之子逃亡秦國事,說明白公勝沒有兒子存活。

所以,白居易所勾勒出這一白氏世系是值得懷疑的。

白起橫空出世名震天下,白居易奉其爲先祖卻被懷疑其真實性! 第9張

最早對白居易這一自撰世系表示出懷疑的,是白居易的忘年交李商隱。

白居易生於大曆七年(772年),李商隱生於元和七年(812年),兩人相差整整四十歲。

清道光中錢振倫、錢振常編注的《樊南文集補編》中收錄有《與白秀才狀》、《與白秀才第二狀》兩文。這“白秀才”指的是白居易的養(嗣)子爲白景受,也是白居易哥哥白幼文的兒子。

原來,白居易死後,其嗣子白景受認爲李商隱既享有才名,又與其父有深厚交情,故來書請李商隱求爲亡父撰寫墓銘。

於是就有了《與白秀才狀》、《與白秀才第二狀》這兩篇答狀。

《與白秀才狀》中,李商隱自稱“大和之初,便獲通刺,升堂辱顧,前席交談”,即在大和初年,他曾投刺拜謁過白居易,得到了款待,主客言笑晏宴,相見甚歡。後來“雖跡有合離,時多遷易,永懷高唱,嘗託餘暉”,一直保持着友誼。

對於白居易的逝世,李商隱用了“辛酸不勝”、“伏紙向風,悲憤交積”等語,以狀自己的傷悼之情。

可以想象,李商隱不但會接受白景受的請求,還會飽含深情去完成這篇墓誌銘。

查清初馮浩編注的《樊南文集》,裏面就收錄有李商隱爲白居易撰寫這篇墓誌銘。

在這篇題爲《墓碑銘並序》的墓裏銘,李商隱沒有辜負白景受的委託,對白居易的生平作了如實的記載,對白居易的文學成就及其對文學的貢獻,作了公正的評價。

但是,對於白居易的先祖及世系,他卻用了“公之世先,用談說聞”八個字。

白起橫空出世名震天下,白居易奉其爲先祖卻被懷疑其真實性! 第10張

這說明,他對白居易《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中關於白氏種姓與世系的敘述是不信的。

也無怪李商隱不信。白居易爲了將家世寫得顯赫一點,把白公勝、白乙丙、白起串起來,稱“代爲名將”。但白公勝死於公元前479年,是秦悼公時期的人;而白乙丙是秦穆公時期的人。

要知道,從秦襄公算起,秦穆公是秦國的第九任國君,而秦悼公是秦國的第十六任國君,這時間明顯對不上。

兩《唐書》的編纂者因此對白居易《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中的世系所述也不信。

他們在爲白居易作傳時,對於白居易家世的介紹,都極爲簡略,只說他是“太原人,北齊五兵尚書建之仍孫”,絕口不提白氏出自何姓這個問題,而且對白建以上的世系都避而不談。

不過,白居易從弟白敏中是唐宣宗、唐懿宗朝的宰相,他的墓誌明顯是沿用了白居易《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中的說法,寫:“白氏受姓於楚本公子勝,理白邑有大功德,民懷之,推爲白公。其後徙居秦,實生武安君,太史公有傳,遂爲望族。”

《新唐書》的編者歐陽修在撰寫《宰相世系表》時,不得不對白氏世系作了一番梳理,說:白氏出自姬姓,是周太王之後。周太王的五世孫虞仲封於虞國。虞國後來爲晉國滅亡。虞國的公族井百奚流落到秦國,受邑於百里,號百里奚。百里奚生子視,字孟明,古人習慣於先稱字後稱名,故稱爲孟明視。孟明視有兩個兒子:一個名叫西乞術,另一個名叫白乙丙。白乙丙的後人以白爲姓,其裔孫爲武安君白起,被賜死於杜郵,始皇思其功,封其子白仲於太原,故子孫世爲太原人。

不用說,《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說法是有問題的。

對中學課文《崤之戰》有印象的人都知道,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是秦晉崤之戰的三位主帥,而《崤之戰》摘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即說孟明視是百里奚之子是可以的,但說西乞術和白乙丙是孟明視的兒子絕不可信。因爲,西乞術和白乙丙是和孟明視地位並列的“三帥”,他們不應該是父子關係。

南宋人陳振孫在《白文公年譜》中對此作出了辯駁,最後指出:《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說的白氏出於羋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的白氏出於姬姓,均是於史無徵,自相牴牾,並不可信。

此後的學者顧炎武、汪立名、沈炳震、俞樾等等,都認同陳振孫的說法。

近代人姚薇元、陳寅恪大力鉤沉求證,最後出了白居易先世出自西域龜茲白姓的結論。

即白居易並非白公勝、白乙丙、白起這些人的後人。

實際上,白起出自秦國王族,嬴姓。

白起橫空出世名震天下,白居易奉其爲先祖卻被懷疑其真實性! 第11張

話說,當年秦武公即位後,誅弗忌等三族,集大權於王室,然後展開了一連串軍事活動,先後征服、併吞了綿諸、邶戎、冀戎、義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初設縣制以管理所得之地,並使秦國勢力達到關中渭水流域。

可惜的是,秦武公英年早逝,死年才三十五、六歲。他的兒白年紀太小,王位傳給了他的同母弟贏嘉,即秦德公。

秦德公封白於平陽,其後人以白爲姓。

白起即爲白的後人。

《戰國策》之所以稱白起爲公孫起,是因爲公子、公孫是春秋戰國時期對公族子弟們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