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匡胤收權再分權,徹底改變了華夏民族的內在!

趙匡胤收權再分權,徹底改變了華夏民族的內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宋朝權利分割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五代十國,並非從唐亡的那一刻纔開始,而是始於黃巢之亂。

黃巢之亂,是真正的流動作戰,其足跡遍佈今天的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陝西等廣大地區。各地爲了圍追堵截黃巢紛紛自立,黃巢起義最後雖然被滅了,但唐朝卻連維持名義上的統一也做不到了。

這一點與黃巾起義之後的漢朝很相似。下圖是唐末十強——北四南六,誰都不是善茬!

趙匡胤收權再分權,徹底改變了華夏民族的內在!

北方四強——晉王李克用、樑王朱溫、岐王李茂貞、燕王劉仁恭。

南方六雄——蜀王王建、吳王楊行密、閩王王審知、吳越王錢繆、楚王馬殷、南平王劉隱。

同時,契丹耶律阿保機已經崛起;拓跋思恭由於平定黃巢有功,賜姓李,授夏州節度使,其轄區被命名爲“定難軍”,這就是“西夏”的由來。

這天下亂局,是真正的兵強馬壯者可爲天子!

於是,朱溫和李克用相爭,朱溫先稱帝,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朱溫的後梁,擊敗劉仁恭、李茂貞,一統北方,建立後唐。之後後晉、後漢、後周、宋朝全部出自李克用這個沙陀集團。

因此,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建立宋朝之後首先考慮的,便是如何使“大宋”避免成爲唐亡之後中原的第六個王朝。趙光義曾經說過:

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爲內患,深可懼也。

這一論斷,基本上奠定了了大宋三百年的政治基調。接下來,我們看趙氏兄弟是如何防止天下大亂的。

趙匡胤收權再分權,徹底改變了華夏民族的內在! 第2張

1、收權

所謂收權,就是將地方的權力收歸中央,從制度上保證藩鎮割據的局面不再出現。

設知州奪節度使的權力

趙匡胤在滅國的過程中,在各州設立通判,由京官充任,牽制節度使。之後又命節度使只負責其駐地所在州的政事,其餘各州由中央派出文官任“權知軍州事”,簡稱知州。

知州的出現,使節度使權力降到了一州,之後節度使又變成了榮譽虛銜,並不赴任。而知州則由中央文官三年一換,完全由中央控制。

設諸路轉運司奪節度使財權

唐末,節度使完全掌控地方的軍政大權,與土皇帝無異。宋朝不僅在中央設三司使奪宰相的財權,還設立轉運司代表中央掌控地方財政。

將天下精兵加入禁軍

趙氏兄弟將天下的精兵幾乎全部徵入禁軍,由中央統一掌握,而地方則只剩老弱殘兵,是爲“廂軍”。與唐朝不同,禁軍“守內虛外”,也就是宋初的20萬禁軍,中央駐10萬,地方總共10萬,並經常更換駐地。

趙匡胤收權再分權,徹底改變了華夏民族的內在! 第3張

2、分權

所謂分權,就是將權力機構分散,互相牽制,防止專權的出現。

分割相權

隋唐的宰相制度是羣相制,相權雖然稀釋但整體權力依然很大。宋初則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爲副宰相,然後用樞密使專管軍政,三司使專管財政,改變了宰相“事無不統”的局面。

宰相與樞密使分掌文武,號稱“二府”,三司使則號稱“計相”。

分割軍權

樞密院掌軍政,但只有調兵權,並不直接掌管軍隊。

平時掌控軍隊的是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合稱“三衙”或“三帥”。史載:

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

對於軍權的分割,這還不是全部,因爲日常統兵與戰時統兵又不是同一批人。三衙僅僅是日常統兵,而一旦戰事起,率軍打仗之人大宋官家是要另行委派的,打完仗後軍隊再還給三衙。

官、職、差遣分離

宋朝官制是我國歷史上最爲複雜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官、職、差遣的分離。

傳統的“官”宋朝全部做了保留,但這隻代表資歷、俸祿的高低,並不掌管實際的事務;

“職”便是殿閣學士之類的榮譽虛銜,又稱“散官”。

一個官員真正的工作則由“差遣”來決定,所謂差遣,其實就是臨時委派的意思,代表的是不能長期專擅某一職位的意思。比如上文中的“權知軍州事”,權知便是差遣,知州、知縣都是這個意思,意思是臨時委派的地方官員。

趙匡胤收權再分權,徹底改變了華夏民族的內在! 第4張

3、打造世界上最早的文官集團,以文抑武

這是一招“釜底抽薪”之策,宋朝將科舉制發揚光大,使天下文人士子一生都撲在了科考上面。由科舉取士組成的政府便是文官集團,朝中再無武人的地位,武將如何造反?

同時,大力提倡文治,並立下“不殺士大夫及言事者”的祖宗家法,號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大宋官家善待讀書人的同時,士大夫們開始竭力鼓吹無條件的忠君觀念,並將忠君提到了人生第一原則,“天理”所在,“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高度,最終使“尊君敬上”的思想深入人心。

宋朝之前,皇族不過是世家大族的一員,而從宋朝開始皇權不斷被神化,終於在明清時期達到了巔峯。

大宋官家有意識的壓制武將,經常招地方上的無賴流氓加入禁軍,其結果不僅是武人地位的下降,同時還有軍隊形象的一落千丈。好男不當兵,逐漸成爲社會共識。

如果從防止割據和造反的角度來看,趙氏兄弟的做法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但同時也確實是矯枉過正的。無論我們如何評價宋朝,都無法否認宋朝徹底改變了華夏族的性格,從此漢唐之時的開拓進取一去不復返,“以天下之大而畏人”成爲常態。

趙匡胤確實終結了“兵強馬壯者可爲天子”的局面,但其消極影響則在不久的將來便顯現了出來。與漢唐亡於分裂不同,兩宋皆爲亡國。權臣篡位、武將造反是沒有了,但撫平四夷的名將——漢之衛霍、唐之二李,也很難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