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何乾隆朝文字獄氾濫?背後是什麼原因?

爲何乾隆朝文字獄氾濫?背後是什麼原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乾隆皇帝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作爲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歷史上待機最長的皇帝,乾隆皇帝自從二十五歲繼位後,一直活到了八十九歲。

在那個醫療條件惡劣的封建年代,這絕對是個記錄記錄了。

而乾隆爺作爲雄才大略的帝王,在其執掌帝國的期間,創下了無數的豐功偉績。

乾隆不僅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國家版圖,也養活了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多的人口。

但是,在豐功偉績之下,難以掩蓋的是乾隆朝的一些黑暗。而這其中,爲世人詬病最多的,就是乾隆對於文字獄的鐘愛。

自從滿清入關以來,對於文字獄這種絞殺士林的武器,就十分地鍾愛。

自順治皇帝開始,順治時期七次興起文字獄,康熙時期有十二次文字獄,雍正皇帝時文字獄增加到十七次,到了乾隆時期最爲離譜,足足有一百三十多次文字獄。

那麼,爲什麼乾隆對於天下的讀書人要如此地痛下殺手呢?我們今天從乾隆繼位之初的兩個案子來分析其中的緣由。

話說在乾隆四年三月初七,福建省福安縣生員郭向高侵佔寺租,被福安縣的知縣蕭荃抓住後,打了郭向高十五大板。

而福安縣的其他生員,吳毓甲、李志炳等人爲了抗議縣令責打生員,就用黑墨把文廟的大門抹黑。

要知道,在那個注重禮儀的年代,塗黑文廟的大門,是非常不敬的,這也從側面顯示了這羣讀書人的意見有多大。

而就在這件事,發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在乾隆四年四月初五,直隸省昌黎縣生員趙汝楫控告知縣劉延泰操縱鹽商漲價。

隨後案件交由昌黎縣的上司永平府審理,但是生員們並不買賬,由邢謨烈等人帶頭,生員們拿着板磚就把知縣的劉延泰堵在了縣衙裏。

生員們要求劉延泰出來,交代清楚,劉延泰則閉門不出,雙方就此僵持,直到地方駐軍出馬,拘留了六個鬧事的生員。

首先說到這裏,有的看官可能就要問了?生員是個什麼角色?

爲何乾隆朝文字獄氾濫?背後是什麼原因?

簡單地說,就是讀書人,指那些獲得了入學及鄉試資格的秀才、監生等,是士這個階層的最底層,人數十分的龐大。

但是,雖說是最底層,可手中的特權可是着實不少。

不僅可以少交甚至不交租糧,而且也不用服勞役,不用當差。

而且朝廷也多次下旨,生員犯了小事的話,州縣官員應該以批評教育爲主,如果犯了大事,那麼就要交給省級的學政處置,嚴禁縣官擅自杖打生員。

而這兩件案子,無一例外的都是生員犯了錯,而地方官並沒有按照朝廷的要求來處理,而是直接來硬的,不是打板子就是抓人。

所以,這在讀書人看來是對於其羣體的一種極大的侮辱,故而纔會在他們的羣體中引發如此強烈的反抗。

而這兩件案子,毫無疑問都驚動了地方上的最高長官,一個是福建巡撫王世任,一個是直隸總督孫嘉淦。

而兩人的處理方式,則是如初一折都是將責任推給了地方官身上,其實這倒也是符合常理,因爲優待士林一直是朝廷的政策,而且地方官的做法確實有違國家法度。

於是,王士任和孫嘉淦都給皇上上了摺子,請求革去當事人蕭荃和劉延泰的頂戴,同時對生員加以教育。

摺子遞到了乾隆的龍書案旁,按說本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在乾隆這裏卻出現了反轉。

乾隆看到兩人遞上來的摺子後,心中也在沉思,按理說來,兩人的處理並沒有任何的問題,而且事情確實也是這麼個事,似乎應該照準。

但是乾隆又一想,如果這件事就這麼辦了,那麼以後這些讀書人就更加的會有恃無恐了,到時候三天兩頭的拿着板磚問候家鄉的父母官,該怎麼辦?

前思後想之後,乾隆決定給這羣讀書人一個下馬威。

所以,乾隆駁回了兩位地方大員的奏摺,對於這兩個事件的性質進行了重新的界定。

首先,乾隆承認,朝廷對於生員的確是有種種優待政策,這個一點不假。但是這個政策的前提是生員們要讀書明理,遵守法紀,這是基礎

其次,乾隆指出,這兩件案子中,福安縣的生員將文廟大門漆黑,昌黎縣生員狀告知縣,這些都是有違國家法度的事情,

因此,地方官採取強硬措施,不是欺辱讀書階層,而是正常的執法。

最後,乾隆指出,縣官乃是朝廷的命官,代表着國家的尊嚴,各地督撫僅僅因爲這些劣生的幾句言辭,就將朝廷命官革職,這豈不是讓這羣劣生操縱了權柄麼?

王士任和孫嘉淦接到奏摺後都是心中一驚,他們萬萬也沒有想到這件十分簡單的案子,在這個新皇帝那裏卻會出現這麼多的花樣。

爲何乾隆朝文字獄氾濫?背後是什麼原因? 第2張

不過皇上有命令,下面也只好照辦,於是這兩位當事的官員也幸運地得以全身而退。不過這件事在天下讀書人的範圍內,卻是起到了不小的衝擊。

而後乾隆又特意發了一道“訓斥士習”的諭旨,斥責生員,“蔑視憲典,以安分爲恥,以抗法爲榮”。

同時又明令各省的學政,要時時訓誡,毋得姑容。這是乾隆第一次處理生員鬧事的案件,這也爲此後乾隆朝處理類似案件奠定了基調。

自此,乾隆朝再發生的讀書人和官府的衝突,都是以讀書人失敗而告終。

那麼,有人就會問了,爲什麼乾隆要這麼處理?原因大概有以下這樣幾個:

第一、維護朝廷的權威。

如同前文所說的,無論是蕭荃還是劉延泰,都是朝廷選拔出來的父母官,而這些官員毫無疑問都是代表着朝廷的臉面。

而地方上幾個生員湊在一起一鬧事,就可以將地方官搞得灰頭土臉的,這實在是讓朝廷的顏面無處存放。

第二、爲了減少以後的麻煩。

讀書人和官府的衝突,歷朝歷代都有很多,大清朝雖然說有政策優待讀書人,但是如果事事都袒護的話,那麼必定會助長讀書人的氣焰。

所以,今天是知縣罷官,那麼明天他們可能就會要求罷知府的官,從而挾制朝廷,限制地方司法。

這是統治者所絕對不想看到的。

第三、爲了鞏固皇權。

這是最深一層的思考,自清朝入關後,其統治並不是很穩定,故而前幾朝的皇帝都需要藉助文字獄來剷除異己。

但是,到了乾隆朝,大清的江山基本上已經穩定住了,但是乾隆依舊看到了對於大清統治最大的威脅,那就是讀書人。

老百姓當中,識字的本就不多,每日的勞作也基本已經耗去了他們大多數的精力,故而不會給朝廷帶來什麼麻煩。

但是,讀書人則不同,這些人遍佈全國各地,深入民間,而且這些人有學問,在百姓中有威望,有影響力和號召力。

一旦他們有其他的想法,那麼全國各地可能就會烽煙四起。

因此乾隆,必須要讓這些讀書人從心裏畏懼自己,要讓他們連想都不敢去想這些事。

故而,在其第一次處理生員案的時候,就奠定了這樣的鐵腕基調,從而爲其後來的一百三十多件文字獄埋下了伏筆。

這是乾隆看得最長遠的地方,但也是乾隆最失敗的地方,文字獄雖然維護了他的統治,卻也摧毀了這個國家最根本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