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繼岳飛之後的名將!吳氏兄弟傾盡一生捍衛南宋!

繼岳飛之後的名將!吳氏兄弟傾盡一生捍衛南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吳玠,吳璘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1

王夫之《宋論》曰:“當建炎之三年,宋之不亡如縷,民命之死生,人心之向背,岌岌乎求苟安而不得矣。”

建炎是宋高宗的第一個年號。可見靖康之變後,剛建立的南宋朝廷處境不容樂觀,一個操作不當,土崩瓦解那是分分鐘的事。

當時,宋金交戰的主要戰場是中原和陝西,西北戰場對牽制東南戰局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陝西戰場上,負責經營川陝的張浚就來了一波騷操作,他不顧部下反對,轉守爲攻,兵分五路發起了反攻金軍的富平之戰。

怕就怕長官瞎指揮。結果,宋軍大敗,丟失16州之地,陝西大部地區爲金軍所佔。

開戰前,軍中就有人針對金兵多爲騎兵的特點,勸諫張浚不應該在富平一帶的平原與金兵決戰。他說:“兵以利動。如今地勢不利,不可交戰。應該在高處佈陣,避免敵軍的衝鋒,纔可獲勝。”

此人正是吳玠。

繼岳飛之後的名將!吳氏兄弟傾盡一生捍衛南宋!

與岳飛、韓世忠一樣,吳玠、吳璘兄弟起初也不過是無名小卒,後來纔在川陝戰場上嶄露頭角,南宋初年把守着四川大門,幾度力挽狂瀾。兄弟倆這一守,就是將近四十年。史稱,“微玠身當其衝,無蜀久矣”。

吳玠年紀輕輕就在軍中摸爬滾打,早年成名於西夏戰場。有一次,宋軍兵營被西夏軍圍困,吳玠親自率領所轄的十幾人作爲先鋒,發動奇襲,斬首146名敵兵。一出道就是C位,妥妥的猛人。吳玠並非目不識丁的大老粗,粗通文墨的他時常給自己充電,每天必讀《武經七書》,研習兵法。這一點在他此後的用兵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吳玠還以治軍嚴明著稱。宋金開戰後,他來到飽受戰火摧殘的鳳翔,一邊安定民心,號召難民返鄉,一邊招兵買馬,訓練士卒。當兩年前在青谿嶺逃跑的牙兵也前來應招時,吳玠秉公執法,下令凡是前年當過逃兵的,全都拉出去處死。從此之後,其帳下將士都拼死作戰,再也無人敢逃跑。

有道是打虎親兄弟,吳玠的弟弟吳璘,少年時就追隨哥哥的腳步,投身行伍。

兄弟倆出身卑微,他們的父親吳扆很可能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低級軍官,在吳玠從軍之前就已去世,以至於幾十年後四川官員爲吳玠撰寫墓碑時,完全找不到溢美之詞來吹噓他的家世,只好一筆帶過。後來,洪邁的《夷堅志》倒是有吳扆“立功至指揮使”、“二子延恩得官”的事蹟,但史學家認爲這些記載荒誕不經,不過是後人編造。

主戰派的張浚入陝主持大局後,經得力助手劉子羽引薦,重用才識過人的吳玠,又讓吳璘擔任自己的衛隊隊長。這個有志於收復失地的文臣,關鍵時刻卻不聽吳玠之言,鑄成大錯。富平之敗後,張浚手足無措,幾乎痛失全陝。

危難之際,吳玠受命擔任陝西都統制,與弟弟吳璘帶領殘兵敗將數千人,駐守在大散關以東的和尚原(位於陝西寶雞市西南),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2

吳玠不僅能打勝仗,還擅長打“漂亮仗”,其賴以成名的幾場戰役,無一不充滿了戰爭的藝術。

秦嶺山脈橫貫東西,有幾條連結巴蜀與關中的古道,其中又以陳倉道地勢較爲平緩,可爲用兵之地,楚漢相爭時,就有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歷史故事。

陸游有詩曰:“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陳倉道上的大散關堪稱其第一險關,爲秦、蜀往來要道,出可以攻,入可以守。關前的和尚原四面陡峭,頂上寬平,利於屯兵,與大散關形成一道易守難攻的防禦工事。吳玠最先發現和尚原的的軍事價值,當有人提出退到漢中以捍蔽四川時,他辯駁道:“我保此,敵決不敢越我而進,堅壁臨之,彼懼吾躡其後,是所以保蜀也!”

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金軍大舉南下,從鳳翔直撲和尚原。吳玠堅守和尚原,先是指揮若定,成功擊退金軍的兩次進攻,一掃富平之戰後宋軍士氣低落的陰霾。鳳翔一帶的百姓,出於民族大義,不顧金人制定的連坐法,冒着生命危險爲鎮守和尚原的吳玠軍隊運送糧草。金軍將抓到的百姓處死,可運糧的人仍接連不斷。

金軍在和尚原佔不到便宜,於是改派完顏宗弼的主力部隊前往川陝戰場,計劃攻取四川。

吳玠的對手完顏宗弼是完顏阿骨打的第四子,也就是岳飛的故事中那位著名的金兀朮,他是金軍中一員傑出的猛將,善於用兵,作戰勇猛,常在戰場上脫去頭盔,露出禿髮長辮。但在歷史上,最先讓完顏宗弼吃了不少苦頭的不是岳飛,而是吳玠。

繼岳飛之後的名將!吳氏兄弟傾盡一生捍衛南宋! 第2張

完顏宗弼率領數萬大軍來到和尚原後,吳玠和吳璘兄弟針對金軍密集進攻的特點,以“駐隊矢”戰術禦敵。他們精選強弓勁弩,將弓箭手分成三排,列隊於陣地前沿,當金兵衝鋒,第一隊弓箭手瞄準放箭,隨後迅速蹲下,第二隊、第三隊接連放箭,如此輪番射擊,箭如雨下,擊退了金兵多次猛攻,殺傷甚衆。

金軍大敗而歸,吳玠兄弟一鼓作氣,不給對手喘息的機會。一天夜裏,金軍收兵回營,燒火做飯,吳玠命神射手持強弓對準火光射擊,嚇得金兵不敢點火,啃着乾糧坐等天亮。夜半三更,吳玠組織奇襲,向完顏宗弼的大營發起攻擊,金軍人困馬乏,本來就經不起折騰,又是被痛打了一頓。

次日凌晨,完顏宗弼下令向寶雞北撤,意欲重整旗鼓。吳玠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他早已在沿途的山澗埋下伏兵,等到金軍後撤,宋軍迅速轉守爲攻,下令追擊。宋軍從和尚原到神岔關一路掩殺,金軍中了埋伏,沿途損失慘重,棄屍累累,糧草輜重爲宋軍所得,直到金人援兵趕到,才得以潰圍而逃。

此戰是宋金戰爭中金軍遭遇的第一次慘敗,20餘名金軍將領被生擒,數以千計的金兵被俘,就連完顏宗弼自己也中箭負傷,死裏逃生。和尚原大捷的消息傳到朝廷,就連熱衷於逃跑的宋高宗也爲之興奮,遣使慰勞前線將士,任命吳玠爲鎮西軍節度使,吳璘爲康州團練使。吳玠也因此成爲南宋第一個因軍功而拜爲節度使的大將。

3

和尚原之戰雖然成就了吳玠的威名,但沒有阻止金軍大舉進攻四川的步伐,宋軍在宋金戰爭中仍然處於劣勢。不久之後,金人捲土重來,派大軍繞過和尚原,攻略防守較爲薄弱的饒風關(今陝西石泉西北)。

饒風關之戰時,吳玠已經轉移到祁山道上的仙人關(甘肅徽縣東南)駐防,他得到金軍進攻的情報後,迅速率領數千精銳疾馳300裏,增援饒風關。

到了饒風關後,吳玠一邊修築防禦工事,一邊派人給金軍大將撒離喝送去一顆柑橘,並寫上一張紙條:“大軍遠來,聊逢止渴。今日決戰,各忠所事。”撒離喝接到這禮物,大驚失色。

撒離喝認爲吳玠善用強弓硬弩,就不再採取此前密集進攻的戰術,而是改派一批精心挑選的精兵,身披重鎧,登山攻險。每名重甲金兵身後都有兩名士兵助推登山,前面的士兵戰死,後面的士兵就穿上重鎧,前仆後繼。

繼岳飛之後的名將!吳氏兄弟傾盡一生捍衛南宋! 第3張

前文說到,吳玠最擅長打漂亮仗。他在戰場上隨機應變,一改之前的“駐隊矢”戰術,而是在山上滾落巨石碾壓金兵,用弓弩射殺助推重鎧甲士的金兵,阻擋了對方的先鋒部隊。雙方激戰六晝夜,金兵死傷慘重,再加上陷入缺糧的危機,只好屯兵關下,殺馬爲食,戰後在饒風關下遺棄的死馬皮就多達17000餘張。惱羞成怒的撒離喝親自督戰,還當場斬首了幾個怯戰的金軍千戶。

不過,撒離喝不是省油的燈,強攻不成,只能智取,之後還是以一場“皮洛士式的勝利”拿下了饒風關。吳玠退回仙人關,另一場大戰即將到來。

4

李白《蜀道難》有一句,“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宋人說,“大抵蜀道之難,自昔青泥嶺稱首”。這個青泥嶺,就在吳玠兄弟鎮守的仙人關以北,當時已爲金軍佔據。從青泥嶺上俯瞰,控扼陳倉道與祁山道的仙人關成爲金軍向南進軍蜀道的必經之路。吳玠在仙人關東北的修築了“殺金坪”和一座關隘,組成兩道防線,充分做好了戰前準備。

紹興四年(1134 年),傷愈復出的完顏宗弼親率10萬精兵攻打仙人關。吳玠麾下的兵力不過才3萬,而金軍一旦擊敗吳氏兄弟,就可乘勢攻入四川,順流而下直逼江南。

金軍氣焰囂張,先鋒彀英不聽命令,營寨還沒搭好,就向殺金坪發起進攻,妄想立頭功。宗弼得知後,追上前去,抽出佩刀,用刀背猛擊彀英的頭盔,那吳玠什麼人啊,輪得到你帶頭衝鋒。彀英見完顏宗弼動怒,只好悻悻然退兵。面對吳玠,完顏宗弼不敢輕敵。

雙方劍拔弩張,可畢竟實力懸殊,起初宗弼還特意派人到陣前勸降吳玠:“趙氏已衰,吳公如能前來大金,我們會選一塊方圓百里的富庶之地,爲你加官進爵。”

吳玠派人回話:“已奉事趙氏,怎敢有二心?”無論面對怎樣的困境,都要拼死一戰,這就是軍人的骨氣。

完顏宗弼先禮後兵,休整數日後開始向殺金坪發起猛攻。

兩軍交戰時,吳玠的弟弟吳璘身先士卒,帶兵奪回丟失的營寨,向將士們高喊:“金人傾巢而出,正是我們殺敵報國的機會!”吳玠手握長刀,站在城頭指揮作戰,下令:“我等將士,死要死在城上!後退者,立斬!”

完顏宗弼的大軍費盡心力,血戰數日,纔拿下了殺金坪。這個由吳玠修築的第一道防線如同它的名字一般,讓金兵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宋軍已經在吳氏兄弟的帶領下有序地退至第二道防線。有人認爲這道關隘不穩固,勸吳玠兄弟再往後撤,退守仙人關。吳璘當即反駁道:“剛一交兵就退走,是不戰而退。我認爲敵人損失慘重,不久就要撤退了。諸軍還需繼續忍耐。”

吳玠下令死守,還是用老辦法,在第二道防線佈置了熟悉的“駐隊矢”,以神臂弓猛擊金兵。神臂弓是北宋神宗年間發明的一種弓弩,射程可達240餘步,可穿透榆木,射穿鎧甲。

宋軍箭如飛蝗,金兵身披重鎧,以鐵鉤相連,魚貫而上。雙方死傷無數,陣地上屍體堆積如山,宋軍人數雖少,卻衆志成城,當防線上的西北樓因不堪重負而傾斜時,宋軍將士甚至用絹帛結成長繩,硬是將樓拽了回來。金兵一日三戰,反覆衝鋒,都未能突破吳玠的防線,攜帶的軍糧也所剩無幾,許多士兵心生退意。

繼岳飛之後的名將!吳氏兄弟傾盡一生捍衛南宋! 第4張

▲《西嶽降靈圖卷》中的宋代弓箭手形象。

吳玠兄弟的反擊此時纔剛剛開始。宋軍苦守數日後,一天夜裏,吳玠派出一支奇兵,手持長刀、大斧,擂鼓吶喊,從左右兩翼殺入金兵大營。仙人關久攻不下,金兵早已疲憊不堪,遭遇夜襲後更成了驚弓之鳥。頃刻之間,完顏宗弼的營寨被攻破,金兵在大營丟失的連鎖反應下全線潰敗,丟盔卸甲逃回鳳翔,歷史再度重演。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此戰過後,宗弼或許對這首詩深有體會。仙人關大捷後,完顏宗弼再也沒有踏上蜀道,而此後宋金戰爭的重心也由川陝轉移到了兩淮。

吳玠兄弟牢牢守住四川大門,實際上爲脆弱的南宋政權挽回了一線生機。學者王曾瑜認爲:“自紹興元年至四年三月,川陝戰場是宋金戰爭的主要戰場,甚至是唯一戰場。吳玠軍近乎獨立地支撐南宋半壁江山,在此期間的抗金戰功是獨一無二的。”

5

吳玠善守,在發起大規模的進攻戰役時,他或許不如岳飛,但在官場上他是一個深諳規則、城府很深的人,這也是吳氏兄弟能夠躲過南宋朝廷屠刀的原因之一。

此前,張浚入陝時,吳玠與老上司曲端不和,經常鬧矛盾。張浚也想除掉曲端,正好曲端寫過一句詩,“不去關中興帝業,卻來江上泛扁舟”,被人誣陷爲不敬皇帝的證據。最終,曲端被誣告謀反,冤死獄中。吳玠在其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成爲他一生的污點,可也讓他更爲張浚所信任。

宋金紹興議和期間,主戰派遭到清洗,張浚失勢下臺,吳玠不忘昔日伯樂之恩,力保張浚一黨,奏請辭去一切軍務,贖減張浚、劉子羽的罪過。宋高宗儘管含蓄地斥責了吳玠,說:“你從小官做到大將,都是朝廷的恩典,不要自以爲是張浚的提攜。”之後也不允許吳玠辭官。

宋高宗需要吳玠主持川陝抗金,但更希望他是一隻溫順的綿羊。吳玠深知君臣之道,作爲一個領兵在外的武將,爲了不讓皇帝擔憂自己犯上作亂,在爲張浚等人求情的同時,他也向高宗請求在防秋之後入朝覲見,一睹天顏,第二年立馬就派了兒子專程到臨安,稟報邊防要務。這些行爲都是向宋高宗表示恭順,減輕皇帝的猜疑。

宋高宗也很吃吳玠這一套,當着衆臣的面誇獎他:“玠比嘗請入覲,今又遣子來奏事,可謂得事君之體。玠握兵在外累年,乃能周慎委曲如此,良可嘉也。”

同爲南宋大將,吳玠與岳飛也有一定交情。岳飛率軍收復襄陽時,南宋朝廷命吳玠與其配合,牽制陝西的金軍,爲此,吳玠派了一個使者與岳飛商議軍務。這個使者到了鄂州大營,發現岳飛生活簡樸,身邊也沒人伺候,回去就跟自己老闆吳玠彙報。

吳玠喜好美女,在漁獵美色方面很在行,於是花兩千貫錢買了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送到鄂州給岳飛。岳飛沒有接受吳玠的好意,“謝而不納”。由此可見兩位名將在爲人處世上迥然不同的原則。

繼岳飛之後的名將!吳氏兄弟傾盡一生捍衛南宋! 第5張

吳玠就是這樣一個官僚氣十足的將領,卻偏偏愛兵愛民,無論駐守在哪裏,他都致力於讓百姓安居樂業,還爲了減輕民衆負擔,多次裁汰冗員。

有一次,他到利州巡視,一羣飢餓的老弱婦孺擁到他馬前向他訴苦,說家中沒有糧食可吃。

吳玠得知後大怒,說:“我要先殺了勾光祖(利州路轉運副使),然後自己去向朝廷請罪。”後來糧食問題在四川制置使胡世將的幫助下得到解決,吳玠還是不解恨,等胡世將離開利州後,就殺了那幾個失職的漕運官吏。吳玠還在當地大興屯田之政,每當軍隊缺糧時,他會拿出自己家中的錢向百姓買糧救急,卻從不強取豪奪。

史書記載,戎馬半生的吳玠因貪戀美色,又長期服食丹藥,中年以後身體每況愈下,最終咳血而死,去世時年僅47歲。吳玠臨終前,宋高宗還專門派了御醫爲他醫病,可惜御醫走到半路就得知了吳玠去世的消息。吳玠死後,宋高宗爲他輟朝兩日。

但從吳玠病逝時,《紹興議和》即將簽訂的歷史背景來看,他的死,或許也堪稱一個主戰派將領壯志難酬的謝幕。

6

吳玠英年早逝後,吳璘繼承兄志,繼續把守着四川大門,二十多年沒讓金兵插足蜀地一步。吳璘膽略不下其兄,又在“駐隊矢”的基礎上開創了“疊陣法”,在與金軍的作戰中不落下風。

吳璘還不忘收復失地的壯志,儘管這個機會一等,就是二十多年。曾經的吳家小帥漸漸成了吳家老帥,他一生的軍事才能最終還是被南宋王朝錯誤的軍事路線辜負。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率領60萬大軍南下徵宋,南宋朝廷再次陷入一片恐慌。東線戰場上,幸虧文臣虞允文臨危受命,指揮采石之戰阻止了金兵的進攻。對完顏亮不滿的女真貴族也在後方發動政變,推翻了這個野心家的統治,迫使金軍退兵,南宋再次倖免於難。

西線戰場上,年過花甲的吳璘率領宋軍出征,疾病纏身的老將由士卒擡着上了前線,再次指揮仙人關的防禦,來到了當年與完顏宗弼鏖戰的殺金坪。

值得一提的是,吳璘在西線戰場上不僅擊退了金兵,還乘勝追擊,接連收復了秦州、隴州、洮州等十多個州。吳璘終於和將士們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宋軍入城後,市場井然有序,鄉親父老圍住吳璘,迎拜不絕,都希望宋軍藉此機會收復失地。

可當西線宋軍連戰連捷時,主和派再次興風作浪,朝廷下令吳璘班師。吳璘見北伐無望,只好無奈接受詔書,率領將士們撤退,放棄了新收復的十多個州。這一戰,吳璘的軍隊犧牲了幾十名部將,三萬多名將士。撤兵時,不甘撤退的宋軍將士連營痛哭,聲音響徹原野。

幾年後,66歲的吳璘病逝,臨終前他在遺表中只是勸南宋朝廷不要放棄四川,也不要輕易出兵。僅此兩件事爲吳璘心中掛念,他沒有一句話提及私事。

南宋初年的大將中,像吳玠、吳璘這樣鎮守一方又能全身而退的名將少之又少。吳氏兄弟四十年如一日的守護,守住了巴蜀之地,也捍衛了風雨飄零的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