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穆之死後,爲什麼被兩朝帝王追封了三次?

劉穆之死後,爲什麼被兩朝帝王追封了三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劉穆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提起蕭何、張良、荀彧、諸葛亮等名字,熱愛歷史的朋友都耳熟能詳,他們都是名臣謀士,靠自己的才智謀略輔佐主子成就功業,名揚後世。今天要說的這個人,歷史上的名氣不如蕭何、張良、諸葛亮大,但其才能政績卻不亞於他們。不少後世史家在提到他的時候,都將他與蕭何、張良、荀彧、諸葛亮等名臣謀士並稱。

人名叫劉穆之,東晉末年名臣。

機緣巧合,伯樂喜得千里馬

說到劉穆之,就不能不提到另一個人物——宋武帝劉裕,南北朝時期統一江南、素有“南朝第一帝”之稱的劉宋開國皇帝。

劉裕是江蘇彭城人,因祖上家境敗落,遷到京口(今鎮江),雖然自幼家貧,但劉裕從小氣度不凡,胸有大志。東晉末年,時局動盪,生活貧困的劉裕毅然投軍,加入東晉北府軍,因爲勇猛有智,很快就成爲北府軍首領劉牢之手下的參軍。

當時的東晉朝廷,偏居江南一隅,晉孝武帝司馬曜不思進取,貪圖享樂,把朝政委託給其弟司馬道子,致使朝政混亂不堪。公元402年,權臣桓玄發動叛亂,第二年廢掉晉安帝司馬德宗,自立爲帝,建立桓楚政權。素有大志的劉裕看準機會,聯合何無忌、劉毅等人以匡復晉室爲名,在京口起兵討伐桓玄,大家共推劉裕爲首領。

劉穆之死後,爲什麼被兩朝帝王追封了三次?

劉裕作戰勇猛,身先士卒,率領義軍很快擊敗桓玄,攻進都城建康,重新扶立安帝即位,自己也藉機掌握了軍政大權。此時,他迫切需要一個能幫他出謀劃策、處理日常政務的祕書長——主薄,何無忌向他推薦了劉穆之。劉裕一聽,馬上說:“我聽說過這個人。”馬上叫人去請劉穆之。

劉穆之是莒地(今山東莒縣)人,漢齊悼惠王劉肥的後人,世代居住在京口,他從小博覽羣書,博聞識強,曾當過琅邪王的主薄,此時閒賦在家。他家境也很貧困,有時連飯都吃不飽,卻喜歡喝酒。經常厚着臉皮到大舅哥家去蹭酒飯,每次飯後還要吃檳榔。大舅哥笑話他:“檳榔消食,您經常捱餓,還需要這種東西嗎?”

“家貧誕節,嗜酒食,不修拘檢。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見辱,不以爲恥。其妻江嗣女,甚明識,每禁不令往江氏。後有慶會,屬令勿來。穆之猶往,食畢求檳榔。江氏兄弟戲之曰:“檳榔消食,君乃常飢,何忽須此?”妻復截髮市餚饌,爲其兄弟以餉穆之。”(《南史》)。

其妻江氏連自己的頭髮都剪掉賣了,去換點酒菜送給孃家哥來招待劉穆之。

關於劉裕和劉穆之相識、相交的機緣巧合,史書記載很有傳奇性——

就在劉裕派人去請劉穆之的前一天,劉穆之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和劉裕在大海中航行,突遇大風,眼看船就要傾覆,突然竄出兩條白龍將船護住,順利靠岸,劉穆之非常高興。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到大門外張望,正好遇到劉裕派來的使者。他有點不敢相信,呆呆地愣了好久,纔回過神來急忙返回家中,將一件衣服撕破,系在腰上,跟着使者來見劉裕。

劉裕問他:“我們剛剛起事,事務繁雜,急需一名主薄,您覺得誰合適呢?”劉穆之自信滿滿地說:“沒有比我更適合的了。”劉裕聽後很高興,當即任命劉穆之爲幕府主薄。

劉裕和劉穆之從此開始了親密無間、改寫歷史的合作。

能力超羣,殫精竭慮助劉裕

雖然是初次見面合作,但劉裕非常信任劉穆之,而劉穆之不僅能力超羣,而且忠心耿耿,兩人一主內,一主外,相得益彰。

當時晉朝朝綱鬆弛,士族權貴仗勢橫行,政令法令繁瑣混亂,百姓無所適從,亂象叢生,劉穆之根據實際情況,分清輕重緩急,逐條梳理改正,並建議劉裕帶頭遵從,僅十來天,政風民風就大有改觀,大大提升了劉裕的威望。

劉裕更加信任劉穆之,重大事情全部徵求劉穆之的意見,小事情直接讓劉穆之作主處理,劉穆之也是盡心盡力,沒有一點遺漏和隱瞞,全都處理得妥妥當當。劉裕北伐南燕,平定盧循叛亂,劉穆之都隨軍跟從,及時出謀劃策,幫助決定要事,劉裕每次都採納。史載:“穆之內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擁滯。”(《宋書》)內管政務、外理軍務,解決問題有條不紊,什麼事情都不耽誤。

當時,劉裕掌權,事務繁多,府中經常人滿爲患,劉穆之竟然能一邊眼睛看着文件,一邊手寫答覆信件,一邊耳朵聽彙報,一邊嘴裏當場答覆,眼手耳口同時並用,還不互相混淆錯亂,應酬自如,處理得當,“目覽辭訟,手答箋書,耳行聽受,口並酬應,不相參涉,皆悉贍舉。”(《宋書》)簡直如有神助。

劉穆之死後,爲什麼被兩朝帝王追封了三次? 第2張

劉裕後來能建立劉宋,主要得益於劉穆之的一個建議。東晉以建康爲都城,揚州作爲京畿之地,是朝廷的中樞。劉裕趕跑桓玄後,朝臣推舉劉裕任揚州刺史,當時劉裕根基不穩,就推薦王謐統轄揚州。

王謐死後,劉毅等人擔心權勢日重的劉裕統管揚州,對自己不利,就和親信上奏朝廷提出兩種方案:一是讓中領軍謝混擔任揚州刺史,二是讓劉裕在京口兼任揚州刺史,把朝內事託付給尚書僕射孟昶,並派尚書右丞相皮沈將這兩種安排向劉裕徵詢意見。

皮沈先去見劉穆之,說明情況。劉穆之聽後就假裝上廁所,暗中告訴劉裕,千萬不能答應這兩種安排。劉裕不明白原因,劉穆之就進言相告說:“現在朝政不穩,天命已移,揚州是根本之地,掌控了揚州,就掌控了朝政,劉毅等人都有野心,將來必有一爭,一定要想法拿下這個位子,把握主動。”

在劉穆之的建議下,劉裕以事關重大爲由,親自入朝討論,最終順利接任揚州刺史、錄尚書事一職,掌握了中樞權力。

一代宗臣,死後三封世無雙

劉裕把劉穆之作爲心腹,劉穆之對劉裕更是赤膽忠心,毫無保留。不管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劉穆之在外聽到的看到的,事無鉅細,均告訴劉裕,即便是一些街談巷語、鄰里笑話也不例外。劉穆之又喜歡交友,家中經常賓客常滿,他故意安插耳目觀察打聽各種消息,及時告訴劉裕,所以朝廷內外各種信息,劉裕沒有不知道的。有的人譏笑他,他不但不介意,還替劉裕辯白:“以公之明,將來會自聞達。我蒙公恩,義無隱諱。”(《南史》)——以劉公的明察秋毫,將來自己也會知道,我受劉公之恩,自然不應該隱瞞。

劉穆之和劉裕的親密關係,讓劉毅等人十分嫉妒,就經常在劉裕面前說劉穆之手中權力太大,但劉裕絲毫不爲所動,越發信任劉穆之,劉穆之也就更加盡心盡力,凡穆之所推舉的人才,劉裕不接受,他就不罷休,直到劉裕接受爲止。他常說:“我雖然不能像荀彧那樣光推舉好的,但我不推舉不好的。”

劉穆之對劉裕推心置腑,甚至連自己的缺點都不隱瞞。劉穆之一向喜歡酒食,身份地位提高後,每次吃飯都要十來個人一起,他曾對劉裕說:“我出身貧窮,以前吃不飽飯,自從跟了您,條件改善了,在吃喝上花費有點過多,除了這方面,其他我再沒有對不起您的了。”

公元416年,劉穆之病逝。此時,已經統一南方的劉裕正在率軍北伐,並攻下了後秦,收復了洛陽、長安,形勢一片大好,正準備稍加休整後,乘勝前進,攻伐趙、魏。得知劉穆之病逝的消息,他立即下令停止北伐,留下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鎮守長安,自己率兵匆匆返回。

“高祖在長安,聞問驚慟,哀惋者數日。本欲頓駕關中,經略趙、魏。穆之既卒,京邑任虛,乃馳還彭城,以司馬徐羨之代管留任,而朝廷大事常決穆之者,並悉北諮。”(《宋書》)——回去後雖然任命徐羨之代理朝政,但平常可以由劉穆之直接處理決定的朝政大事,都需要向劉裕請示才能定奪,由此可見劉穆之在劉裕心中的地位。

劉裕撤軍前,當地百姓十分失望和不解,甚至有人說他是爲了篡權:“狼狽而還者,欲速成篡事耳,無暇有意於中原”。劉裕返回不久,留守長安的晉軍發生內亂,剛剛攻下的長安就被胡夏國主赫連勃勃奪走。後世不少史家、學者對此也頗多爭議,認爲如果不是劉穆之病逝,劉裕乘勝北伐,也許就會統一中原,改寫南北朝歷史。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劉穆之對劉裕的重要性。

劉穆之死後,爲什麼被兩朝帝王追封了三次? 第3張

劉穆之才智謀略過人,竭盡所能輔佐劉裕的同時,也使淹淹一息的東晉王室煥發了生機。他掌理朝政的這些年,朝廷內外出現了少有的穩定、復興局面。劉穆之的突然病逝,東晉朝廷都大爲恐懼、慌亂,劉裕更是悲痛欲絕,多次慨嘆:“穆之死,人輕易我。”(《宋書》)——穆之死了,人們都會小看我的。從此劉裕再沒有北伐。

鑑於劉穆之生前掌理朝政的功績,朝廷追贈他爲開府儀同三司。

時隔不久,在劉裕的力薦之下,朝廷又重贈劉穆之侍中、司徒,封南昌縣侯。

公元420年,劉裕接受恭帝禪位,建立宋,史稱劉宋,感念劉穆之的生前功績,又追封其爲南康郡公,諡號文宣公。一個文臣,死後被兩朝帝王三次追封,歷史上絕無僅有。

劉穆之作爲一介文臣謀士,殫精竭慮,以傑出的才能傾心輔佐劉裕,雖然早逝,但他無疑是東晉王室的棟樑之臣和劉宋王朝的最大功臣,歷代史家對他更是給予了極高評價。

唐代史學家朱敬則評價:“如蕭何之鎮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內,葛亮相蜀,張昭輔吳···劉穆之衆務必舉···悉爲忠烈之士。”唐代名臣薛稷將其與張良、郭嘉並稱:“張良之翼漢王,郭嘉之協魏主,宋武之得穆之···定策決勝,謀夫孔多。”《宋史》作者沈約稱其爲“一代宗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