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最美佳人被迫嫁祖孫三代 是自殺還是孤獨終老

最美佳人被迫嫁祖孫三代 是自殺還是孤獨終老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公元前3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兄弟郅支單于擊敗,願意同西漢結好,於是三次進入長安拜見漢元帝並且求親。最後王昭君成爲了代替公主遠嫁塞外的女子,給匈奴帶來了和平,安寧興旺,使得匈奴於漢朝和平相處長達半個世紀。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史料記載,王昭君原名王嬙,約在公元前52年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王昭君天生就是個大美人,而且十分聰慧,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尤其彈得一手好琵琶。與貂蟬、西施、楊玉環(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最美佳人被迫嫁祖孫三代 是自殺還是孤獨終老

網絡配圖

“沉魚落雁”中“落雁”之稱,便是形容王昭君的。傳說王昭君隨同單于呼韓邪出塞那天,百姓圍在街道兩邊,就爲一睹昭君容顏。感嘆美人即將遠離故土伴隨年老的單于,甚是可惜。前往匈奴之路,黃沙滾滾,昭君見中原離自己越來越遠,便心生哀傷之情,難以平復。便拿出琵琶,撫琴而奏,一曲《出塞》甚是悲壯。此時南飛的大雁聽到此樂,看到奏樂之人如此美貌,一時之間竟忘記揮動翅膀,掉落下來。從此,王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自古“和親”的人不少,獨王昭君的事蹟,代代相傳,婦孺皆知,這是什麼原因呢?

歷史上這樣記載:漢高祖時,婁敬提出和親的建議,但呂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將其遠嫁番邦,便以宗室女喬裝成公主嫁給冒頓。以後,西漢對匈奴和西域各國的多次和親,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卻是以民女的身份擔任和親的任務,故引起一般民衆的同情與關切,文人墨客也多對她吟詠,使王昭君的事蹟廣爲流傳。

王昭君出生時正值漢朝的輝煌盛世,百姓豐衣足食,但秭歸比較荒僻。王昭君的父母,帶着兩子一女,耕種可憐的幾塊山坡地,以雜糧維持生計。生活雖清苦,但全家和樂,與世無爭,昭君除了跟着母親習女紅之外,更在父親的督促下讀書習字。

漢元帝建昭元年,下詔徵集天下美女補充後宮,王昭君被選入宮。從全國各地挑選入宮的美女數以千計,皇帝無法一一見面,5年過去了,昭君仍是個待詔的宮女身份。

最美佳人被迫嫁祖孫三代 是自殺還是孤獨終老 第2張

網絡配圖

漢元帝竟寧元年,南匈奴單于呼韓邪前來朝覲,漢元帝爲安撫北匈奴,決定在宮女中選出一人封爲公主,去做匈奴的王妃,以保兩國永遠和平。在這件事情上,漢元帝還是動了點兒私心。他命畫師分別給後宮妃嬪及宮女畫像,想從中挑挑一個長相不太出衆的,去應付這差事。那些妃嬪、宮女聽說要離開皇宮到北方匈奴地界去,誰能樂意啊?於是都紛紛賄賂一個叫毛延壽的畫師,希望把她們畫得美一些。而唯獨王昭君不願採取這種下三爛手段,於是毛延壽懷恨在心,在畫像上點了喪夫落淚痣,進行醜化。昭君久居深宮,覺得面見聖上無望,便主動要求離漢宮去匈奴。而漢元帝在看過她被醜化了的畫像後,想也沒想,就一口答應讓她去“和親”。

呼韓邪帶着王昭君臨行前,漢元帝爲他們搞了辭別宴會。這時,漢元帝才頭一次見到王昭君,結果心頭震驚不小。他沒想到自己的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當時腸子都悔青了。但事已至此,只能忍痛割愛,任呼韓邪撿了個大便宜。

昭君帶着永保和平的使命出塞了,那時的昭君年方十九,風華絕代,這等美貌更是人間少有。但呼韓邪單于卻已進入暮年,垂垂老矣,完全沒有文學藝術作品中的風采。

王昭君出行匈奴,到了長安北門,一路曉行夜宿,黯然神傷。隨行的樂師們,一路上彈奏着琵琶,以慰其離愁別恨。王昭君手彈琵琶,吟出一首“怨詞”:“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芭桑。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爾後,王昭君在漫漫長路中病倒。養病期間,她想起了父母兄弟,也想到了大漢皇帝,於是挑燈披衣,儒淚和墨,向漢元帝寫信。

王昭君出塞以後,漢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其父母兄弟一齊接到長安,賜宅賜田,妥善安置。而呼韓邪自得漢廷絕色美人之後,心中大爲高興,整天置酒作樂,並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寶及駿馬,以報答漢天子的特別恩遇,甚至上書願保境安民,請罷邊卒,以休天子之民。

據史料記載,自從王昭君出塞和親後,“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使漢匈交界地帶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可以說,王昭君爲漢匈兩族的和睦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匈奴人“飲腥食羶”的生活習慣,使王昭君很不習慣。在她心中,無時無刻不充滿着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即使如此,她依然忍辱負重,生兒育女,儼然一個賢妻良母。可是好景不長,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兩腿一蹬死了。此時的王昭君,才二十出頭。

呼韓邪的繼承人,也就是呼韓邪與前妻所生的兒子復株累單于,竟然“惦記”上了王昭君。《漢書•匈奴傳》裏記載:“匈奴父子同穹廬臥。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妻其妻。 無冠帶之節,闕庭之禮。”也就是說,養子有權得到後媽。雖說名分差一輩,年輕的復株累卻和王昭君是同齡人。哪有英雄不愛美人的?小夥子早就盼望把如花似玉的昭君娶過門來。這種意願,大大方方地擺上了桌面。就這樣,王昭君嫁給沒任何血緣關係的“兒子”。年輕的單于對王昭君更加憐愛,昭君接連生下兩個女兒,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但昭君的悲劇並未到此爲止,十一年後,第二個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給新單于,復株累的長子,也就是呼韓邪的孫子。昭君終於承受不住,徹底崩潰了,她最後選擇了服毒自盡。葬在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冢”。

最美佳人被迫嫁祖孫三代 是自殺還是孤獨終老 第3張

網絡配圖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傳了兩千年了。戲本《漢宮秋》裏,昭君似乎脫離深宮苦海,以公主的名義遠嫁他鄉後得到了幸福。歷史上還有一種說法:即昭君不是死於自殺,而是鬱鬱而終,享年53歲。

昭君遠嫁塞外,心中難掩孤獨之悲,雖有丈夫和孩子在身旁,但是每逢中原佳節難免會感傷,這便是昭君心中一直難以揮去悲傷。且爲中原女子,一直受漢文化洗禮的昭君,怎能接受再嫁丈夫之子的習俗呢,雖然無血緣關係,但是卻始終有母子關係。因此昭君一直抑鬱悲傷,加上後來她唯一的兒子被殺害,昭君心中的悲傷之情更是覆水難收。於是晚年的昭君孤寡一人,生活在那塞外抑鬱不已,最終臥牀不起,就這樣病死了,享年53歲。……

這個美貌絕倫而又多災多難的奇女子,曾大膽地選擇了自己的命運,她紮根在茫茫的高原草地上,像一棵耐旱而茁壯的野草,頑強地活了下來。她一嫁再嫁,生兒育女。12年,無邊歲月,遠比人們的想象更悲慘、更淒涼。

一代佳人就這樣香消玉隕,斷命異鄉,空留下一方青冢在陰山腳下、大漠深處遙望着南方的故國。在黃河邊上,靜臥着昭君墓,青山下,涼風冷月,野花衰草。一切都過去了,沒人會再來打攪她。可嘆,那位明眸皓齒、楊柳細腰的美女,再也回不來了……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爲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面。王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入宮侍候過太皇太后,這位太皇太后就是漢元帝的皇后。她有個著名的侄子叫王莽,先謙躬下士博取虛名,後玩了一套所謂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可惜匈奴單于認爲“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爲中國皇帝,”於是邊疆戰火迭起,禍亂無窮。

漢代似乎是英雄與美人的故事流傳最多的朝代,而英雄的血和美人的淚大多灑在西域。漢代一共有13位公主和親遠嫁,除了解憂公主終於在晚年得以還鄉,其餘都在邊疆塞外的孤寒裏默默了卻了一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