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末代皇帝溥儀最終是被何人趕出紫禁城?

末代皇帝溥儀最終是被何人趕出紫禁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愛新覺羅·溥儀(宣統帝)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皇帝。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民國代替帝制,溥儀不再是皇帝,但他仍然居住在紫禁城。那麼,溥儀是什麼時候被何人趕出紫禁城的?

話要從宣統三年(1911年)說起。宣統三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爆發。消息傳來,清廷一片慌亂。年僅6歲的溥儀在一班遺老遺少的操縱下,一方面下了一份《罪己詔》,試圖消除民憤;另一方面則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軍隊兩鎮南下,同時命海軍駛入武漢江面配合陸軍作戰。但遺憾的是,清廷此時已是病入膏肓,蔭昌指揮不動北洋陸軍。

清廷不得已,任命還在“養病”的袁世凱爲湖廣總督,令其督師南下。袁世凱以腳病未好爲藉口,不肯應命,暗中卻操縱北洋軍怠戰,並提出組織責任內閣,給他指揮水陸各軍的全權等條件,要挾清廷。清廷被迫召蔭昌回京,任命袁世凱爲內閣總理大臣和節制水陸各軍。

末代皇帝溥儀最終是被何人趕出紫禁城?

網絡配圖

袁世凱的野心初步得到滿足,在彰德“遙領聖旨",下令北洋軍向革命軍進攻。十一月二日,攻下漢口後即按兵不動,隨後便帶衛隊抵京。十六日,責任內閣組成,載灃被迫辭去監國攝政王職務,袁世凱總攬政府大權。接着,袁世凱下令北洋軍猛攻漢陽,炮擊武昌。

南北內戰就此爆發,華南地區各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朝中央,但清廷仍控有北京附近省份。爲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避免內戰,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袁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

民國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佈《退位詔書》,溥儀退位。退位詔書中說:“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爲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爲公之義”。民國政府與清室協商,保留了許多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承諾每年支付清室費用400萬兩銀元,新幣發行後,改爲400萬元,民國政府同意溥儀暫居紫禁城。

這樣,帝制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他原來的那幫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裏,過着帝王那種錦衣玉食的生活。

末代皇帝溥儀最終是被何人趕出紫禁城? 第2張

網絡配圖

這種奇葩的現象,在清王朝覆滅後一直延續了13年,直到1924年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發動“北京政變”。

馮玉祥,譜名基善,表字煥章,安徽巢縣(今巢湖市夏閣鎮竹柯村)人,生長於直隸省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民國軍閥,國民革命軍陸軍元帥,西北軍領袖。

1921年8月,馮玉祥任陸軍第11師師長,從屬直係軍閥,率其部隊入陝西,在陝西督軍閻相文自殺之後,接任陝西督軍,並以此地爲地盤擴充,受到前蘇聯的大力支持而發展壯大,其軍隊因此被稱爲“西北軍”。

一年後,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出兵潼關,擊敗河南督軍趙倜,任河南督軍。後因殺降將寶德全,被撤河南督軍,赴京改任陸軍檢閱使。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負責在熱河一路抵抗奉軍。在參戰途中,馮玉祥接受了張學良50萬銀元的“資助”,率軍返回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囚禁總統曹錕,推翻北洋政府,脫離北洋軍系,改編所部爲“國民軍”,並電請孫中山北上。

末代皇帝溥儀最終是被何人趕出紫禁城? 第3張

網絡配圖

同年11月5日,馮玉祥的國民軍包圍了紫禁城皇宮。當時,末代皇帝溥儀正在宮內同他的“皇后”吃水果聊大天,他的“內務府大臣”慌慌張張跑入宮內報告,並且遞上馮玉祥將軍關於廢止對清王室優待條件的函文,限令溥儀三個小時內搬出皇宮。

溥儀看了函告,驚慌失措,召開了最後一次的“御前會議”,交出了皇帝印璽,收拾了私物,遣散了太監和宮女。當天下午,被監護離開皇宮紫禁城,搬到後海甘水橋的“醇王府”。

中國封建社會的末代皇帝從此被永遠趕出了紫禁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