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歷史揭祕:漢武帝時大臣爲何爭相自殺?

歷史揭祕:漢武帝時大臣爲何爭相自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臣犯錯,是該聽從法律的判決,還是道德的譴責?而在漢朝漢武帝時期很多朝臣都爭相自殺這是怎麼回事呢?

公元前173年,樑懷王太傅賈誼向文帝上書《治安策》,其中一條提到,大臣是天子身邊的人,就算有罪,也不應和平民一樣遭受戮辱。那大臣犯了罪怎麼辦?賈誼建議,如果是小罪,大臣們應主動身穿喪服,帶着佩劍去接受處置;如果是大罪,聽到了判決就應自殺。這就是所謂的“廉恥節禮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無戮辱”。文帝聽從了賈誼的建議。

歷史揭祕:漢武帝時大臣爲何爭相自殺?

網絡配圖

後來,文帝的舅舅薄昭犯了死罪,文帝就派公卿們去和他喝酒,勸他自殺,薄昭不肯;文帝又派羣臣穿着喪服,到他家中哭吊,薄昭這才自殺。這種風氣流傳下去,漸漸成了一種不成文的規矩,其權威性絕不亞於法律條文。

到漢武帝時期,無論大罪小罪,越來越多的大臣都義無反顧地選擇自殺了事。就連其他級別稍低的官員也是“自殺成癖”。漢武帝巡遊各地,先後有兩位郡守因倉促中招待不週,不等武帝降罪,便雙雙自殺。蘇武的哥哥、弟弟都是武帝侍從,一次他的哥哥扶輦行走,失手撞斷了車轅,被官員彈劾爲大不敬,他便立即拔劍自殺;弟弟則因奉皇帝之命追捕逃犯沒有捕到,而服毒身亡。至於那些犯了必死之罪而自殺,或被皇帝下詔賜死的人,就更不計其數了。

西漢末年,漢哀帝的丞相王嘉屢次犯顏直諫,漸漸成了哀帝的“眼中釘”。後來哀帝終於找到王嘉的一個狠茬,召他到廷尉受審。

使者趕到丞相府的時候,見到了一幅熟悉的畫面:丞相府的屬員們流着淚,在那裏忙着調和毒藥呢!藥調好了,可是王嘉不肯喝,屬員們面面相覷,主簿勸道:“將相不面對法官訴冤,這是世代沿襲的慣例,您應當自裁!”使者如同“催命鬼”一般,板着臉在府門口等着。主簿再次奉上毒藥,王嘉將藥杯擲於地上,怒道:“丞相有幸位列三公,如果有負國家,理應在街頭被殺頭示衆,爲何要服毒自殺?”說完,王嘉穿戴整齊,在衆人異樣的目光中走出府門,跟着使者來見廷尉,旋即被捆綁起來投入監獄。

歷史揭祕:漢武帝時大臣爲何爭相自殺? 第2張

網絡配圖

當哀帝得知王嘉居然活着去見廷尉時,他先是詫異,繼而大怒。哀帝之前曾詔命另一丞相到廷尉衙門,那一次使者剛到,對方就乖乖自殺了,沒想到這次王嘉敢壞了規矩。但這個規矩畢竟是不成文的,哀帝也拿王嘉沒辦法,於是他一咬牙,派出了空前的法官陣容,非要給王嘉定罪不可。王嘉始終不肯認罪,法官們由於證據不足,也沒敢判決。王嘉被關了二十多天,直至絕食,吐血而死。

雖然嚴格說來,王嘉也是自殺的,但相比其他爽快自殺的公卿,王嘉敢於直面法官的態度,更像是一位真正的勇士。這位破例者也使得賈誼所倡導的“廉恥節禮以治君子”,不像傳說中那般“完美”了。

其實,作爲一位優秀的政論家,賈誼提出這個倡議,自有他的道理。

賈誼上書的前兩年,周勃入獄。周勃打江山、誅諸呂,功勳卓著,卻因幾句讒言被捕入獄,並受到獄吏的侵辱,不得不行賄千金以求自保。他出獄後長嘆:“我曾統帥百萬大軍,哪裏知道獄吏的尊貴呢!”此外,當時文帝尚未廢除肉刑,大臣犯罪除了被關監獄外,也常被處以刺額、割鼻、剁腳等種種酷刑,所以賈誼才秉承儒家“刑不上大夫”的宗旨來諷勸文帝,以糾正刑罰嚴酷、獄吏猖獗的弊政,可謂用心良苦。

歷史揭祕:漢武帝時大臣爲何爭相自殺? 第3張

網絡配圖

但是,好的出發點未必能收穫好的結果。在死刑的執行上,賈誼顯然犯了“矯枉過正”的錯誤。大臣們犯了罪,到底該揹着劍去認罪,還是當場自殺,這個度其實很難把握;甚至根本沒有犯罪的人也會爲道德感所“綁架”,選擇自殺。幸虧蕭何生得較早,否則連他都難逃一死——這位大漢名相也被劉邦關過廷尉獄呢!

顯然,賈誼對當時刑獄的弊端看得很清楚,那就是執法者缺乏約束,就連最底層的獄吏也敢侵辱貴臣。但是,賈誼並沒有把改革的重點放在完善法律和監獄管理上,而是想靠道德約束來代替法律判決,讓有犯罪嫌疑的大臣不去直接面對執法者,而是自己給自己定罪,一死了之。如此一來,大臣的面子、君主的面子是保住了,可法律的價值何在?公平和正義何在?

古今中外,無論何種法律,都講究先定罪、後量刑,如果定罪這一環節都省了,一到要面對執法官的時候,犯罪嫌疑人就直接抹脖子、喝毒藥,那豈不是太荒謬了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