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清朝同時存在多個兵部尚書 其中真正掌權的人是誰

清朝同時存在多個兵部尚書 其中真正掌權的人是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清代兵部尚書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清代爲什麼同時存在多個兵部尚書,到底誰纔是真正掌權的?

兵部,作爲封建王朝設置的中央“六部”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國曹魏時期的“五兵制”,當時曹魏軍制設中兵、外兵、騎兵、都兵、別兵等五兵,長官稱五兵尚書。

到隋朝,兵部正式成爲朝廷六部之一,主管軍事,並確定尚書爲兵部主官,侍郎爲兵部次官(後來分爲左右兩人),後世一直沿用。唐代曾一度改名爲司戎、武部等,不過後來複名。

到了宋代時期,爲了遏制兵部權力,又設樞密院掌管軍事,兵部權力受到削弱。明代時期,則又設置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而兵部則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兩者互不統屬,互相牽制。

到了清代時期隨着皇權的空前加強,皇帝直接通過南書房(康熙設)、軍機處(雍正設)等“新貴部門”發號施令,兵部也淪爲具體執行辦事機構。

儘管如此,作爲帝國軍事機構名義上的最高長官,兵部尚書依然是一個位高權重的存在(清代時爲從一品)。然而有意思的是,有清一朝,兵部尚書的人數竟然遠不止一人,有時竟然多達十餘人之多,那麼是什麼造成此種情況的存在呢?

清朝同時存在多個兵部尚書 其中真正掌權的人是誰

在中央,朝廷兵部尚書分爲滿漢兩人

清代時期,滿族統治階層出於對人口占絕對優勢的漢族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將朝廷兵部尚書一職分設爲滿族和漢族兩位大臣擔任。

而這種“滿漢雙配”制度也是不平等的,滿族兵部尚書纔是真正掌權執印的,而漢族兵部尚書更多的只是負責具體事務的執行,可以說只是個清廷的高級“工具人”(一向以風流文人面目出現的紀曉嵐也擔任過兵部尚書)。

除了尚書以外,兵部的左右兩位侍郎(清代官品爲正二品)也都是滿漢分設,這樣一來,兵部的“領導班子”就出現了“三職六人”的現象(其他五部也是如此),清代滿族統治者對漢人的戒備心理也可略見一斑。

此外,清代沿襲明代舊制,在陪都盛京(今遼寧瀋陽)也設置了一套“中央部委”班子其中包括兵部(不過盛京只設“五部”而沒有吏部,是因爲“閹割”了陪都的人事權),不過盛京的兵部卻沒有尚書,只有侍郎“主持工作”,而且只有一名滿人充任。

清朝同時存在多個兵部尚書 其中真正掌權的人是誰 第2張

在地方,很多總督同時擁有兵部尚書頭銜

明代時期總督並不常設,也並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到清代時期,總督正式成爲正二品的地方最高級軍政長官(屬於文官系統),一般管轄兩至三省,可謂“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權勢很大。從康熙時期起,爲了提高總督的地位和待遇開始給一些資深或受寵信的總督委任以“兵部尚書”頭銜,比如與施琅一起收復臺灣的福建總督姚啓聖,以及被稱爲“廉吏第一”的兩江總督于成龍,都被授予兵部尚書頭銜,而這些人的官品則也隨之對應的升到從一品。

到了清代後期,隨着戰事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總督開始步入此行列,比如曾國藩,以兩江總督領兵部尚書銜,張之洞則是以兩廣總督領兵部尚書銜,而李鴻章更是後來居上,直接以直隸總督領大學士銜,進入了正一品行列。

之所以賦予這些總督以兵部尚書的頭銜。

首先在於清代對於地方事務的重視,對地方大員進行籠絡。

這些加兵部尚書頭銜的總督,不僅可以在官品上得以提升一級,更重要的是他不僅再只是地方大員,更在中央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這套籠絡人心的手段也並非清代首創,其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和五代十國的使相制度,當時朝廷爲了籠絡一些手握重兵、實際已經軍閥化的節度使,特意賜予其“同平章事”(全稱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唐代後期及五代行使宰相職權)頭銜,比如五代後梁太祖朱溫、十國楊吳奠基人楊行密等一代梟雄,都曾做過唐代的使相。從這個意義上說,總督領兵部尚書銜,也可視爲使相的山寨和縮小版。

清朝同時存在多個兵部尚書 其中真正掌權的人是誰 第3張

其次,也便於優化作爲文官的總督和地方武官之間的工作對接和品級對應。

清代軍制類似於北宋(以禁軍爲中央軍,以廂軍爲地方軍),以八旗軍爲中央軍,駐防京師和其他要地,高階長官稱爲將軍,爲正一品;以綠營軍爲地方軍,主要駐防各省,高階長官爲提督,爲從一品(一般管理一到兩省的綠營軍)。此外,提督之下還設置了總兵,爲正二品。總督儘管手握重權,但不過是正二品,僅僅和總兵平級,與將軍、提督根本不能對等。

而加了兵部尚書頭銜,則在品級與提督平級,也縮小了和將軍的差距。這樣一來優化了雙方的品級關係,便於雙方的交往聯繫;二來作爲文官的總督也能以兵部的名義和高級武官在軍事上進行工作對接。

清朝同時存在多個兵部尚書 其中真正掌權的人是誰 第4張

最後,這也是清末朝廷對於地方大員自行建立武裝力量的一種變相認可。

清末隨着太平天國、捻軍等義軍紛紛興起,加之八旗和綠營都腐朽不堪,無力鎮壓,於是“被迫”允許一些漢族地方實力派招兵買馬、自建武裝,比如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等。而賦予這些總督們以兵部尚書頭銜,也就讓其有了兵部的名義可以名正言順的招募大軍。

如此一來,清代的兵部尚書就會有好幾位甚至十幾位之多。從理論上說朝廷兵部的那位滿族尚書纔是掌印拿權的,漢族尚書是具體執行的,至於衆多領着頭銜的總督則只是享受其職級待遇和藉助兵部的名義開展工作的。

但到了清代後期隨着漢族大員的崛起,特別是其手上掌握了強大的大軍,這些領有兵部尚書頭銜的封疆大吏的實權與日俱增,開始逐漸成爲帝國的中流砥柱,而朝廷的兵部其地位反而不斷下降,權力不斷減弱。到了1906年,搖搖欲墜的清王朝施行改革,兵部也被改設爲更適應時代發展的陸軍部。從此,兵部尚書這一位職務徹底成爲了歷史

清朝同時存在多個兵部尚書 其中真正掌權的人是誰 第5張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最後一任兵部尚書(漢族)呂海寰(也可算是歷史上最後一位),傳統家庭舉人出身的他卻有着超越時代的先進觀念,其對福利和公益事業抱有很大熱忱,並主持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清代滅亡後民國政府繼續讓其負責紅十字會事業,呂海寰不負所托,在救災濟民、慈善救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這也是此位末代兵部尚書留給歷史和後人的一段佳話。

參考資料:《清史稿》民國 趙爾巽等人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