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是陰謀還是真心

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是陰謀還是真心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劉備白帝城託孤一事,《三國志·諸葛亮傳》這樣記載: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爲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這簡簡單單的幾句遺言,算是成就了一段千古公案。有人以爲這是劉備果真有心讓賢,而諸葛亮後來沒有“自取”更彰顯了他的竭忠盡義高風亮節;也有不少人以爲劉備表面話說得大度,其實起了疑心故意試探諸葛亮,或者逼他不得不表決心。

除去劉備病中胡言的可能性,私以爲以上兩種動機解釋,至少都把劉備甚至諸葛亮自己看得不夠高明。

第一,誠心讓賢說。

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是陰謀還是真心

網絡配圖

可能嗎?這裏我們可以把這君臣二人的道德如何都剔除不管,單以天下形勢與蜀漢事業的發展而論,便可知劉備不可能讓,諸葛亮也不可能取。先要明白劉備能憑小小一個益州稱帝的根本是什麼?很確實的一點是,劉備姓“劉”,在那個把血脈正統看得無比重要的時代,這始終是蜀漢政權的一張王牌。曹操終其一生也不曾稱帝,而選擇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樣是這個道理。而曹丕的稱帝則是建立在曹操一生事業平定長江以北中原地區的基礎之上,哪怕這樣,還是讓劉備在漢獻帝禪位第二年就抓住這個機會自己稱帝了。曹丕的選擇智與不智很難說,但至少他稱帝時該具備的條件是基本具備的。

劉備說諸葛亮的才華是曹丕的十倍,且不說這比例真確與否,可就算諸葛亮才華百倍千倍曹丕,他又怎麼有曹丕那樣的稱帝條件?所謂“益州疲弊”,偏安一隅,蜀漢唯一存在下去並且可以理直氣壯自居正統的理由就在於這是一個劉氏政權,如果諸葛亮也當一次曹丕,把劉氏變成諸葛氏,那豈不是放棄最大的王牌,自己把自己化正爲逆?道德上被劃爲與曹魏等同甚至更低,而實力更是遠遠不如,安能久乎?這時就算諸葛亮把自己的安國之才發揮到極致,也在益州不過延長几年苟延殘喘,再想南征北討就是絕對出師無名自取滅亡了。

也只有項羽那樣的一介莽夫,會爲了一時痛快給自己找這種麻煩。諸葛亮不必“才十倍曹丕”,他也不會在連曹丕的條件都沒有的情況下硬去做曹丕之事。反觀諸葛亮後來一生行事,一直緊抓着劉氏正統這張王牌不放,北伐時堂而皇之打着“討賊興復”的旗號,連後世人都要忍不住從道義上來同情蜀漢,覺得佔據了中原正統的曹魏反是奸賊。

若劉備果有知事知人之明,他應該早早地就明白這一點了。蜀漢想要存在、想要做大,就必須姓劉。諸葛亮不可能篡位,就算要篡位也得等到他北伐成功平定中原之後。估計劉備兵敗快死的時候,就算說說“終定大事”的大話,總是不至於真去顧慮到萬一發生了這種奇蹟要怎麼辦的……

因此得出結論,讓賢不過空口白話耳,劉氏不可能讓,諸葛也不可能接。

第二,懷疑試探說。

接上面的,諸葛亮假如稍有政治遠見,也不會在這種情況下起篡位之心,那劉備又何必多此一疑?既然疑了,那說明他連諸葛亮基本的政治遠見都懷疑,又說什麼“君才十倍曹丕”,又怎麼能安心把一生事業託付給一個這麼沒遠見的人?

誠然,當局者迷,諸葛亮地位太高才華太大,自來君主沒有不多疑的,況且劉備死都快死了,懷疑一下也是可能的。

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是陰謀還是真心 第2張

網絡配圖

可若諸葛亮真有異心,又豈是靠劉備的一場託孤好戲就能堵回去的?有人以爲劉備一句“自取”其實是逼得諸葛亮不能“自取”,平心而論,這句話真有那麼大的力量嗎?更不必說劉備話一說出來本身就帶了兩種理解方式,以諸葛亮的智計完全可能反而把這段話爲己所用,讓劉備假的也變成真的。

因此,如果劉備真是懷疑諸葛亮,他這話就更是空口白話,唯一的作用就是在臨死的時候跟諸葛亮挑明瞭我不是真地信任你,在本就嚴峻的形勢之下,把自己辛苦數年建立起來的魚水君臣之情給毀了。就算諸葛亮不至於被他的不信任給逼反,一旦寒心,日後只竭忠不盡智,劉備也是得不償失。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劉備如果真地懷疑了,倒不如不用諸葛亮,甚或殺了他,而不必大爲不智地做這種很可能適得其反的試探,更不應該當着那麼多人試探。

說到這裏,那劉備真實的動機可能是什麼?

竊以爲劉備說這番話,不是給諸葛亮聽的,而是給劉氏子孫以及蜀漢大臣聽的。劉備爲了蜀漢能存在發展,必須給諸葛亮莫大的權柄,讓他有機會把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致。但是這就等於把諸葛亮放在了權傾蓋主的地位上,劉備死後他憑什麼常保這樣的地位?會不會有人指着他說閒話?周公尚有恐懼流言之日,更不必說諸葛亮一個出身茅廬的外姓人了。說實話,當我讀到諸葛亮的結局是累死的,惋惜之餘,也鬆了一口氣,至少沒被小人害皇帝殺,看多了功臣受戮,覺得在那種暗流洶涌的時代諸葛亮已經算是善終了。

劉備看清了前路的艱難,於是趁着自己還剩一口氣,給了諸葛亮一把尚方寶劍。告訴他“君可自取”,不是真地讓他自取,而是讓別人都聽到了,就算諸葛亮要取而代之都是我允許的,那取而代之以下的事情,誰也別來質疑他的權力。特別叮囑自己的兒子“事之如父”也是爲諸葛亮鋪平道路的意思。此外,這話裏對劉禪也有一層告誡,讓他不可能隨隨便便把諸葛亮廢了,也不敢在各種事情上做得太過分。想想看劉備臨死的時候懷疑的就是他“不才”、不“可輔”,如果此言成真,諸葛亮自取當然是不能的,但他是不是可以從劉備其他的兒子裏另立?

歷史上,劉備的這句話也的確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終諸葛亮一生,劉禪沒有什麼大的翻騰,“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始終有點戰戰兢兢的意思。蜀中的大臣也都接受諸葛亮有這樣的權力,至少沒有什麼明面上的反對。如果沒有劉備的託孤,諸葛亮是否能輕易取得這樣的地位?

而諸葛亮自己是怎麼想的?從他的反應來看,他應該也理解劉備的意思,對自己應該是信任,而不是不信。“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仔細看這句話,怎麼不像對劉備直接的回答?尤其是“自取”這樣的話,如此敏感,諸葛亮居然連一句“絕無此心”的惶恐之言都沒有。只能理解爲他是聽懂了劉備的意思根本就不在自取這個問題上,而是要把蜀漢的未來都壓到自己身上,所以他感動“涕泣”,回答讓劉備放心,自己一定竭忠盡節,死而後已,並沒有多餘的一言一行。而不是像個愚忠的老頑固一樣大驚之下說陛下怎麼能拿我的滿腔忠義去比曹丕那奸賊,然後撞柱子表忠心去。

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是陰謀還是真心 第3張

網絡配圖

相比之下,《三國演義》中寫“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大幅加大了諸葛亮的反應,其實反而顯得君臣之間確有嫌隙,把諸葛亮的答言也變成了恐懼的反應,而不是自然流露的肺腑之語。那麼諸葛亮後半生所做的一切又算什麼呢?愚忠主子?還是被劉備將了一軍不得不幹下去?

私以爲諸葛亮的境界不止於此。觀其少年時代何其瀟灑,作爲一介布衣又是晚輩卻讓劉備三顧茅廬才肯出山。況且沙場之上,智計迭出,豈是冬烘腐儒之輩?若看出劉備對他並非真心信任,自早當飄然遠去,重歸隴畝,不必留在這裏強自逆天而行,至少不必一次又一次地北伐,最終把自己都累死。

而諸葛亮如此一心爲了劉氏天下奮鬥,也可以反映他對劉備的作爲確實是真心實意的感動,甘願逆天以酬知己。此種拳拳之情豈能被片面的陰謀論一筆抹殺?

但另一方面,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危險越大,劉備說出“自取”的話來哪怕是出於真心的託付,日後也未必不會給諸葛亮招禍。準確地說,如果諸葛亮處理得好,劉備已經給了他最好的條件;處理不好,一句“自取”就成了貽人口實,諸葛亮只怕不做什麼就背上千古罵名。但要以此爲據來指責劉備,未免也過分了,畢竟此時他只是一個將死之人,沒有控制今後全局的能力。劍已經給了諸葛亮,諸葛亮能不能披荊斬棘,會不會反被所傷,就看諸葛亮自己了。

事實是,諸葛亮很敢用也很會用這把尚方寶劍,幾年之後,諸葛亮北上,臨行上《出師表》,開篇便是大段的諄諄告誡,給劉禪訂立行事準則,可見諸葛亮在當時是什麼樣的地位。其中又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至少在諸葛亮自己看來,劉備的託孤並非害他、壓榨他,而是真地“知”他,相信以他的“謹慎”應對得來。那我們如今也就不必特爲武侯不平了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