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秦國能橫掃六國因爲祖宗地界選的好?先天大於後者。

秦國能橫掃六國因爲祖宗地界選的好?先天大於後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這個“四塞之國”的中央,是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這是一個爲渭河、涇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沖積平原。這條狹長的谷地西起寶雞、東抵潼關、南界秦嶺、北接渭北北山,渭河從西到東縱貫整個平原。此地今日仍是陝西省的糧倉,而春秋戰國時期,這裏的自然條件遠比今日爲好。

秦國有一片陸上海洋

秦國能橫掃六國因爲祖宗地界選的好?先天大於後者。

根據《左傳》的記載,魯僖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秦輸粟於晉,由秦都雍派大船隊沿水路運糧至晉國之絳,號稱“泛舟之役”。考其路線是由渭水下航,然後進入黃河,再由黃河轉入汾河,溯汾河上行,又進入繪河,然後到達絳都。現在這些河段除黃河外早已不通航了——由於水少河淺之故。因此,日後的班固就在《漢書》裏稱讚,“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爲九州膏腴”。

秦國能橫掃六國因爲祖宗地界選的好?先天大於後者。 第2張

古人認爲海洋是各種物產集中的場所,所謂“陸海”,就是陸上的海洋,意思就是像海洋一樣富饒。從這一比喻完全可以看出當時關中一帶森林的密集程度和豐富出產。實際上,從春秋戰國,直到西漢初年,陝、甘之間的隴山一帶還有廣大的森林。當地的百姓修蓋房屋從上到下完全使用木板,不用磚瓦或其他建材,故稱爲“板屋”。戰國後期入秦的荀子也認爲秦地 “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林木資源十分豐富。

這樣就大大減輕了水土流失,保存了土地的天然肥力,使得關中的土壤在當時也是全國上等的。“厥土唯黃壤,黃壤上上”——《尚書·禹貢》裏如此寫道,此書作者是戰國人,正反映了當時的情況。日後的司馬遷也證實:“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爲上田。”

自古以來的優質農田

秦國能橫掃六國因爲祖宗地界選的好?先天大於後者。 第3張

關中地區位於黃河中下游的黃土高原和沖積平原上,這裏的土壤是肥沃的黃壤,土質結構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尚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原始植被和開墾耕種。黃土沖積平原的肥力雖不如其他沖積平原,但在黃土高原的原始植被還保存較好的當時,沖積土中的養分比後世水土流失嚴重時的含量自然高得多。

這塊地方是西周王朝的發源地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周人首營關中,對於八百里秦川開發較早。西周建立之前,周族就以農業發達著稱,相傳周族的始祖棄就善於農耕,他“播時五穀”,被後人視爲神農后稷。西周時期,周人已會疆理農田、選擇良種、施肥、除草、治蟲等,農業生產技術取得了很大進步,尤其是輪荒制和休閒制,是周人在前人基礎上的創造。這兩種耕作方法可以保證土壤有足夠肥力,便於農作物的生長。可以說,西周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我國傳統農業的基礎。而秦人在驅逐西戎,盡收周餘民後自然繼承了周族先進的農業積蘊,使初秦農業在較高基點上進一步發展。

關中地區的富庶

毋庸置疑,在古代社會,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是國家財政收支的主要來源。除此之外,在八百里秦川的西北外圍,畜牧業比較發達,《漢書》中稱其“畜牧爲天下饒”;秦國境內的山地丘陵還多礦產資源,如玉石、丹砂、銅、鐵等均含量豐富。關中平原南北的山地,有豐富的礦藏可以利用。秦嶺支脈的驪山“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藍田的美玉,涪陵的丹砂,當時已名重一時。《管子·地數》記載,大約在今華陰市南的符禺山、華縣的陰山、渭南市東南竹山、西安市長安區的龍首山等均有鐵礦。從關中不斷出土的鐵生產工具來看,關中周圍的山脈鐵礦含量是豐富的。《漢書·地理志》曾記載鄭、雍、夏陽、隴西等地都設有鐵官,而關中地區出銅的山脈在《山海經》的記載裏也有五處之多。在古代社會,銅鐵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屬於重要戰略物資。

故而,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寫道:“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衆不過什三(30%);然量其富,什居其六(60%)”,這表明,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關中地區的富庶是非常令人矚目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