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皇帝在遷都的時候 皇帝一般都是出於什麼考慮

古代皇帝在遷都的時候 皇帝一般都是出於什麼考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皇帝遷都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帝王遷都基於哪些考慮?

在古代,首都作爲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最重要的集合體城市,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個國都被攻破,基本上標誌着一個朝代的滅亡。不過也有例外,唐代的首都就被攻佔過好幾次,仍然存在很長時間。

歷朝歷代對於首都位置的選擇都是慎之又慎,一旦確定下來,基本上很少變動。不過歷史上也有過很多次遷都,但是可以大致分爲兩類:主動遷都和被動遷都。

主動遷都一般都是因爲政治或者國策的變化。歷史案例有秦孝公遷都咸陽、北魏遷都洛陽、武周遷都洛陽、明代遷都北京等等。

被動遷都一般是國家遭遇重大危機,被強敵威脅或者發生戰亂。歷史案例有盤庚遷殷、東周遷都洛陽、南宋遷都臨安等等。

主動遷都案例

一、秦孝公遷都咸陽

戰國時,秦國在秦孝公即位後開始變法,並在商鞅變法開始後決定遷都咸陽,從而開始了秦國曆經六代君王后統一天下的序幕。遷都咸陽是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

古代皇帝在遷都的時候 皇帝一般都是出於什麼考慮

櫟陽

第一:爲了暫時避開魏國的兵鋒。秦孝公繼位後,魏國多次屢屢進犯秦國。不僅如此,又聯合其餘五國壓迫秦國,所以國都靠近敵對國魏國是讓秦國很難受的事,再加上櫟陽周圍也沒有堅固的防守要塞。

第二:爲了打壓秦國舊貴族利益。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舊貴族的利益首當其衝的被打壓,而國都櫟陽又是絕大部分舊貴族的聚居地。爲了變法能順利的進行下去,遷都咸陽可以擺脫這些舊貴族的掣肘,讓反對變法的舊貴族遠離新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

第三:爲了秦國更加強大。秦國選定的新國都咸陽更靠近關中腹地,有利於鞏固關中核心地區,且咸陽周邊屬於交通要道,便於發展經濟,周圍的地勢也更有利於防守。遷都咸陽後,秦國在地理上的優勢更大的發揮出來,可攻可守。

秦孝公遷都咸陽是秦國變強的主要因素之一,從此,在地緣戰略上秦國開始俯視六國,坐觀天下風雲並積極參與,時機成熟後,由秦始皇完成最終統一天下。

二、北魏遷都洛陽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將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北魏建國後,早先的戰略重心在北方,但隨着疆域的擴大,特別是中原地區疆域的擴大,北魏國內鮮卑族和漢族的矛盾越來越大,即便是在北魏統治下的漢民也將鮮卑貴族們視爲蠻夷。

古代皇帝在遷都的時候 皇帝一般都是出於什麼考慮 第2張

遷都洛陽

爲了更好的統治中原地區,消除隔閡,北魏孝文帝不但發起漢化改革,還將國都遷移到中原地區,以便鮮卑族更好地融入到漢文化中來,這是主動性的向更先進的漢文化靠攏,當然,遷都洛陽也有避開反對漢化改革的保守勢力的因素在其中。除了融合,遷都到洛陽也更有利於爭霸天下。

三、武周遷都洛陽

公元684年,臨朝稱制的大唐皇太后武則天宣佈洛陽爲新的國都,當時的背景是唐高宗去世僅一年,繼位的唐中宗剛被武則天廢除,由武則天的小兒子唐睿宗李旦暫稱皇帝。武則天遷都洛陽有兩個考慮。

武則天

第一:武則天在政治上的死敵就是關隴貴族,但天下的士族並非只有關隴貴族,還有其餘如山東士族和江南士族等可以和關隴貴族掰手腕。將國都定在洛陽可以更好地拉攏除關隴貴族外的其他士族,幫助武則天打壓政敵,而有了山東士族和江南士族的支持,武則天的新朝皇位才坐得穩。

長安與洛陽

第二:武則天想遠離長安的李姓宗室,甚至是殺掉李姓。她剛開始出手,李唐宗室們就看出了危機,並且組織起來反武,包括幫助武則天上位的功臣徐敬業都在南方組織大軍反武。

如果當時武則天是在關隴貴族影響力根深蒂固的長安,內外一聯合,武則天肯定鬥不過。所以武則天堅決的留在洛陽,在關隴貴族和李姓宗室夠不着的地方一步步走上巔峯。

四、明代遷都北京

明代在朱元璋時代的都城在南京,爲何到朱棣時期就遷到了北京呢?原因有二。

第一:朱棣是通過武力得到的皇位,在南京城的文官集團大多不支持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殺掉一大批文官,但文官集團仍然存在反水的可能。南京周邊,歷來是出文官的地方,讀書人又比較反對朱棣。只有遷都北京,統治的基礎才能更牢固。

古代皇帝在遷都的時候 皇帝一般都是出於什麼考慮 第3張

遷都北京

第二:爲了更方便對付北方的遊牧民族。朱棣自年輕時就跟着徐達藍玉等明代大將征戰蒙古,而在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時,也把朱棣分到北京戍邊,就是爲了防範蒙古。朱棣本人繼位後,多次親帥明軍征戰韃靼、瓦剌,這就是著名的天子守國門的來歷。而且定都北京,在北征蒙古時,糧草可以快速抵達。

被動遷都案例

一、盤庚遷殷

當年,商湯建立商朝時,將都城建立於亳(今河南商丘)。那時候,各種天災頻頻,甚至有一年,洪水爆發,竟然將都城給淹沒了。商朝多次被迫遷移都城。

古代皇帝在遷都的時候 皇帝一般都是出於什麼考慮 第4張

盤庚遷殷

到了商朝第20位君主,即盤庚時代。盤庚一想,這樣老是被洪水追着跑也不是辦法呀。於是,盤庚下定決心,再一次將都城搬遷到殷(今河南安陽)。

這一搬,風調雨順了,叛亂勢力也鞭長莫及不來找麻煩了。從此,商朝政局穩定,諸侯來朝,越來越強盛。

二、周平王遷都洛陽

在周朝周平王時,又發生了一次著名的遷都事件。

西周最後一位君主周幽王因爲烽火戲諸侯,死於非命。西周就此結束。隨後,諸侯們擁立周幽王的太子宜臼爲王,這就是周平王。

平王東遷

西周的都城在鎬京,由於鎬京發生過地震,殘破不堪。又直接被北方的遊牧民族威脅。因此,周平王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同時也拉開了春秋的序幕。

三、南宋遷都臨安

1127年3月,在金國大軍的大舉進攻之下,北宋都城東京被攻陷。北宋王朝的兩個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成爲金國大軍的俘虜。次年3月,他們與后妃、宗室,以及百官數千人一道,被押送到北方苦寒之地,史稱“靖康之變”。

然而,金軍並沒有將全部宋代宗室一網打盡,還有一個漏網之魚,即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趙構在南京宣佈繼承皇位,國號仍爲宋,史稱南宋。然而,由於金軍繼續追趕。趙構被迫一路南行,最終來到臨安(今浙江杭州),並確定這裏爲宋代新的都城。

古代皇帝在遷都的時候 皇帝一般都是出於什麼考慮 第5張

南宋

臨安是典型的江南城市,富庶繁華。趙構及其後繼者在這裏偏安了100多年,雖然經濟文化變得異常繁榮,軍事能力卻變得更弱。最終,南宋政權被蒙古所滅。

結語

其實歷史上遷都的例子很多,這裏只是列舉了一些。例如戰國時期魏國都城由安邑遷往大梁;韓國在滅掉鄭國後,遷都新鄭;楚國也遷了很多次都城。東晉在洛陽被前秦佔領後,便定都建康。清代都城也曾經由赫圖阿拉遷到盛京,最後又遷都北京。

都城的變遷,體現了朝代的和國力的強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