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劉邦建立漢朝初期 期間爲何有那麼多人造反

劉邦建立漢朝初期 期間爲何有那麼多人造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漢朝初期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漢朝剛一建立,爲何那麼多人造反?

提到劉邦,大多人都會流露出羨慕的表情,因爲他是“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得到的天下。也就是說,他原來是個平民百姓,與普通人沒差別,後來卻當了皇帝。

劉邦建立漢朝初期 期間爲何有那麼多人造反

在古代,皇帝是萬物之主,掌天下,擁美女,奴萬民,錦衣玉食,風光無限,令人心嚮往之 。然而這一切,對於劉邦來說似乎太容易,所以能惹來別人一臉羨慕嫉妒恨,實在情理之中。

也難怪,被稱爲“竹林七賢”的晉朝狂士阮籍在滎陽廣武古戰場遊歷時,就曾有感而發: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言外之意,正是項羽無能,才便宜了劉邦。而我時常在想,阮籍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說這樣的話,恐怕當時喝了兩罈子酒,外加一罈子醋吧!

客觀地說,皇帝代表的是榮耀與享受,可是劉邦只得到了前者,因爲自他起兵之日,就開啓了後半生劈荊斬棘的軍事生涯。

沛縣起兵之時,是公元前209年,當時劉邦47歲。三年滅秦之戰,四年楚漢相爭,前202年稱帝,劉邦是在刀光劍影中走過來的。從前202年九月平定燕王臧荼造反,到前196年底剿滅英布叛亂,再到幾個月後(前195年四月二十二日)去世,劉邦是在戰火狼煙中走完的餘生。

所以,縱觀劉邦的後半生,他沒有享受,只有無休無止的拼殺,他是拼命得到了皇帝寶座,又拼盡全力去守了這個寶座。故此,有人不禁會問,劉邦稱帝之後,爲什麼那麼多人造反?

是誰在與劉邦過不去

漢初造反的,基本上都是異姓諸侯王。劉邦稱帝之後,漢朝誕生了八大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楚王韓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敖(張耳之子)、燕王臧荼、韓王信、長沙王吳芮、閩越王無諸。在這些諸侯王中,既有劉邦曾經的部將,如韓信,也有劉邦的親屬,如張敖,剩下的就是劉邦的盟友。但不管他們同劉邦之間是什麼關係,他們曾經有一個共同目標,那就是滅掉項羽。因此,這些諸侯王既是利益交換的產物,也可說成是劉邦出讓利益的結果。

劉邦建立漢朝初期 期間爲何有那麼多人造反 第2張

按時間順序,先後背叛劉邦的人是燕王臧荼、韓王信、代相國陳豨(自立代王)、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需要說明的是,樑王彭越與楚王韓信雖然被劉邦以“謀反罪”處死,但他倆並沒有謀反的實質證據,所以不能算在造反之列。

那些人爲什麼要造反

那些人選擇造反,沒有一個成功,反誤了卿卿性命。當諸侯王難道不香嗎?其實是各有各的苦衷。

一、燕王臧荼

提臧荼,避不開陳勝吳廣,因爲臧荼曾是陳、吳之部將。陳勝吳廣起義一個多月便建立起了“張楚政權”,之後又派人四面出擊,打算一舉拿下秦朝。負責攻取趙地(原趙國領地)的人分別是武臣、陳餘、張耳。然而讓陳勝沒想到的是,武臣很快在趙地自立爲王,所以趙國在形式上覆國。

武臣成爲趙王之後,便派部將韓廣攻取燕地,然後讓武臣沒有料到的是,韓廣如法炮製,自立爲燕王。這時,秦將章邯率軍東出,將陳勝、吳廣、武臣、項梁、魏王咎、田儋等反秦首領悉數滅掉,然後兵圍鉅鹿。被張耳、陳餘擁立的趙王歇四處求救,於是韓廣派部將臧荼南下救趙。

最終,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大敗王離,迫使章邯主動投降,然後前往關中主持分封。由於韓廣在鉅鹿之戰中間接出力,臧荼直接出力,所以二人都被項羽封王。封韓廣爲遼東王,臧荼爲燕王,但他倆的封地就是原燕國,只不過項羽把它一分爲二了。面對這樣的結果,韓廣自然不服,於是後來主動攻擊臧荼,結果又被臧荼反滅。

臧荼吞併韓廣不久,楚漢戰爭爆發,韓信大兵壓境,臧荼不戰而降。至此,臧荼又成了劉邦的從屬,所以劉邦稱帝之後,直接就承認了臧荼的地位。但是,就在劉邦稱帝的五個月之後,臧荼便舉起了反旗。原因就劉邦追殺項羽部將的舉動,讓臧荼產生了憂慮,他認爲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或許能得到一線生機。歸根結底,臧荼把自己歸在了項羽的陣營。結果,臧荼在當年九月被劉邦率軍擊殺,如流星一閃而過。

二、韓王信

韓王信與韓信同名,他是韓國王室後裔,在劉邦入關與出關之際,都聽劉邦號令,並立下不少戰功。另外,介於韓國貴族出身的張良同劉邦的關係,所以韓王信對劉邦的忠誠度比較高。這也是劉邦在滎陽之戰失敗時,韓王信投降項羽後,又復投劉邦的主要原因。劉邦稱帝之後,給韓王信劃定封國,建都潁川。

劉邦建立漢朝初期 期間爲何有那麼多人造反 第3張

然而沒過多久,劉邦又生悔意,讓韓王信遷往晉陽建都,因爲劉邦認爲讓他居潁川會威脅自己的安全,而遷晉陽正好能抵禦匈奴的入侵。韓王信到達晉陽不久,便寫信給劉邦,說建都晉陽不能發揮他的作用,不如準允他到馬邑建都。馬邑是防範匈奴的前沿重鎮,劉邦求之不得,於是准許。

但是,韓王信進駐馬邑不久,匈奴就派兵來攻。結果,韓王信不抵匈奴,只好一面向匈奴求和,一面向劉邦求救。劉邦發兵之前,先寫信把韓王信臭罵一頓。韓王信怕被劉邦問責,加上之間投降項羽的“不良記錄”,所以又增添了幾分丟命的恐懼。怎麼辦呢?乾脆投降匈奴。

這下,劉邦徹底憤怒,於是在前200年冬天,親率32萬大軍北征匈奴。起初,劉邦也將部分匈奴大軍打的節節敗退,但最終被冒頓單于圍在白登山凍了七天七夜。之後,劉邦撤軍回師,韓王信先是避禍於匈奴,後來與陳豨勾結到一塊兒,直到前197年被擊殺。

三、代相國陳豨

由於史書記載不詳,所以陳豨在被劉邦封爲代相國、掌管代趙兵權之前,似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據悉,陳豨曾在韓信麾下聽令,二人關係甚好,他反來的起兵也受到韓信言行的影響與一定指使。前199年,也就是劉邦兵敗匈奴之後,陳豨被封爲代相國,並掌管代趙兩地軍權。

劉邦的意圖就是讓陳豨定邊,防範匈奴之患。但是僅兩年後,趙相國周昌就上書劉邦,說陳豨反跡明顯,請皇上早做定奪。隨後,劉邦派人去調查陳豨,而受到猜忌的陳豨立刻造反,並自立代王。前195年,陳豨兵敗靈丘,遂被漢將公孫耳斬殺。其實陳豨這個人只是愛講排場,行事張揚,也不見得真有反意。

四、淮南王英布

英布曾是項羽部將,由於作戰勇猛,外加曾經率數千人加入楚營的資本,所以成了唯一一個被項羽封王的部將。楚漢戰爭開始後,劉邦派說客隨何將英布拉攏到自己的陣營,稱帝后將他封爲淮南王。

劉邦建立漢朝初期 期間爲何有那麼多人造反 第4張

英布同韓信、彭越是劉邦最忌憚的三個異姓諸侯,而他們三人又性質相同,所以當韓信、彭越被殺後,英布開始備戰。恰好這時中大夫賁赫與英布小妾之間有些私人交往,結果被英布視作有不正當關係,而賁赫擔心被英布降罪,於是跑到長安向劉邦告發英布謀反。這樣一來,英布心裏更加沒底,於是直接起兵。隨後劉邦御駕親征,大敗英布於蘄西。最終,英布在逃往長沙國後被吳臣誘殺。

五、燕王盧綰

劉邦滅掉臧荼之後,就讓盧綰當了燕王。爲什麼要封他爲燕王呢?在外人看來,就是一個關係好,因爲二人是發小,從小玩到大的哥們兒,但劉邦的理由是盧綰有能力,別人比不了。實際上,盧綰連像樣的戰功都沒有立過,所以他能封王,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盧綰成爲燕王前後,目睹了臧荼、韓王信及陳豨造反的全過程,而且他也是全程參與平叛,只是到後來偏離了方向。當然,在平定臧荼的時候,盧綰更像是被劉邦拉去鍍金。

劉邦建立漢朝初期 期間爲何有那麼多人造反 第5張

由於燕國地理位置特殊的緣故,所以後來韓王信、陳豨起兵的時候,盧綰都在積極配合劉邦的軍事行動。可是,後來他被臧荼之子臧衍的言論成功忽悠,於是開始暗中給劉邦使絆子,目的就是讓陳豨留存,好讓他本人一直能體現出存在的價值,因爲他擔心如果陳豨的勢力被徹底清除,劉邦就會拿他開刀。這就是之前臧衍啓示盧綰的生存之道。

讓盧綰沒有想到的是,後來陳豨竟然灰飛煙滅,而他那些小動作還被人告發。劉邦當然不能接受一個吃裏扒外、鼠首兩端、陽奉陰違的盧綰,於是馬上派人召其入京爲自己申辯。而盧綰膽心有去無回,所以不聽召命。這樣一來,劉邦就判定盧綰確實造反,但由於當時重傷在身,所以派樊噲前往平叛。

盧綰得到劉邦發兵的消息,也不準備對抗,而是一溜煙逃向匈奴。由於燕國北部之前是東胡的領地,所以冒頓單于封盧綰爲東胡盧王。不過,僅一年之後,盧綰就被匈奴部落欺辱至死。

劉邦建立漢朝初期 期間爲何有那麼多人造反 第6張

總結:

通過對上述幾人造反過程的闡述,發現他們如同得了同一種“病”,也就是他們與劉邦之間沒有了信任,要麼他們不相信劉邦,要麼受到劉邦的猜忌,所以最終導致危機升級,衝突爆發。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出發,那種“病”只是一個表面現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劉邦想建立一個完全姓劉的王朝。因此,就拿臧荼來說,其實他的造反的理由並不是因爲曾經依附過項羽,而是他應該看清了劉邦發動楚漢之爭的最終目的。那就是劉邦不再重建諸侯王共享天下的秩序,而是要如秦始皇一樣打破這種秩序,重建一種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格局,要不然他就老老實實地當那個漢王了。

而劉邦所謂的項羽誅殺“義帝”,不仁不義,諸侯們要一起討伐之,表面上是替楚懷王(義帝)鳴不平,實際是一個獨霸天下的擋箭牌。所以,臧荼認爲劉邦必然會對他下手,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這就是臧荼主動起兵的根本原因。

其次,陳豨、盧綰造反,可視作是與劉邦信任失衡的產物,但他最終能不能容下盧綰,還是一個未知數,或許劉邦本就打算讓盧綰做一個鎮守東北邊疆的“吳芮”。至於韓王信、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都有相似之處,因爲他屬異姓諸侯,有用的時候,是劉邦手中的一枚棋子,沒有價值的時候,必然被劉邦丟棄。

所以,不可否認的是,劉邦一直在尋找取代異姓諸侯的恰當時機,只是臧荼、韓王信、淮南王都是主動“送貨上門”,而那些心存幻想的諸侯王,最終也沒有逃出被滅的命運。

劉邦建立漢朝初期 期間爲何有那麼多人造反 第7張

再換一個角度講,所有的異姓諸侯都沒有走出那個“諸侯共天下”的思維格局。因爲從周天子分封,到秦始皇一統六國,在近800年的漫長歷史中,人們已經形成上述思維,並且根深蒂固,這就是秦朝衰亡之際,六國後裔紛紛復國的原因所在。而那些沒有原六國王室血統的人,也不甘示弱,因爲他們認爲重新回到了諸侯國共天下的時代,好趁機分上一杯羹,畢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嘛!

正是普天之下的諸侯王,都受到這種思想的驅使,所以他們會爲了自身的利益而戰,而劉邦的最終目的是,結束紛爭,獨享天下,構建一統。因此,劉邦與便於諸侯王們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不是滅掉他們,就是自己被他們所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