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明朝當初定都在南京城 最後爲什麼變成天子守國門戰略

明朝當初定都在南京城 最後爲什麼變成天子守國門戰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明朝天子守國門,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古代的中原王朝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燕山一帶的地理位置尤其重要。如果定都南京,暫時肯定是沒問題。但是一旦讓北方的草原民族攻下河套地區和北京地區(古代的燕雲十六州),那麼再往南就是一馬平川。所以朱棣的天子守國門戰略是非常有眼光的。

否則明朝就要變成宋朝那般了,偏安江南一隅,縱情享樂。明朝如果建都南京,北方沒多久就又得分裂出去。北方從中國政權中分裂出去都幾個世紀了,人心早將南北分裂當成常態,而且自唐末下來北方打成一片白地,人口凋零、農商凋敝。

這時候想要重新恢復就需要大量投資。定都南方,官員老爺們、士紳們都是南方人,他們憑什麼給跟他們毫無關係的北方送錢送糧送人、支持北方重建?支持在北方屯駐重兵保衛北方邊防?開國君主在還好,要是不在,這幫士紳官僚不會將一個投資無底洞,還看不見回報的北方捨棄嗎?

明朝當初定都在南京城 最後爲什麼變成天子守國門戰略

古代政權,沒有一朝能完全放心邊軍的。邊軍太弱,就沒法應付外敵,而對中原王朝威脅最大的外敵往往來自北方。邊軍太強,就不得不提防邊軍造反,而古代的通訊條件,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就迫使中央不得不盡可能讓邊軍不離得太遠,太遠,控制力就弱。所以,定都北方,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更好地控制邊軍。

而定都南方,想更好地做到這點就不容易。更何況,北方平原廣闊,一旦有失,那就會讓敵軍長驅直入,而南方平原分散且面積小,難以快速調離兵力及物資。這種情況下,定都北方,能更好地守護國土,且能將南方作爲倚靠,穩步輸送戰略物資,兵源等。

明朝當初定都在南京城 最後爲什麼變成天子守國門戰略 第2張

定都南京,守不住長江,守不住淮河。基本上南京都是北方軍隊最後攻打的一個城市,輪到南京的時候,基本上,周圍的城市已經全部淪陷了,最後一攻而破。歷史上六朝古都,都是短命王朝。因爲它地皮就那麼大,但凡北方的領土也在它的王朝裏,他都不會定在南京,因爲守不住。

定都南京等於放棄整個北方,首都南京,出於經濟考慮,防禦重心會收縮在淮河一線。官僚士紳也對北方毫無興趣。廣大河北地區成爲緩衝地帶,更別說遼東等九邊地區。沒有強大的人力和經濟支撐,漕運一旦廢弛,北方註定守不住。華北一丟,西北也失。

看看宋朝從未控制過河西地區。明朝國祚270年,近300年沒有中原王朝統治,那些地區會是什麼樣子。也就是說,如果朱棣不遷都北京,現在東北西北還在不在中國版圖都不好說。明朝如果立都江南,對東北華北掌控力不足,一但天下有變首都反應不及,薊遼一丟,華北肯定沒了,然後就是山陝雖爲表裏山河更有潼關函谷天險,但作爲突出部無法接受支援無依無靠孤掌難鳴,也得丟。維持到秦嶺淮河,西路守漢中,中路守襄陽,東路守淮河,長期對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

明朝當初定都在南京城 最後爲什麼變成天子守國門戰略 第3張

如果明朝定都南京,派太子駐守北京,那掌握權力的大臣可以推舉利於自己的在京城的王爺爲帝,歷史上大臣和太子勾結的事情可不少。

秦始皇的扶蘇外派到邊境,李斯趙高就立了胡亥。明仁宗去世的時候,宣宗朱瞻基還在南京,朱高煦在山東攔截,想攔住朱瞻基從南京到北京的路。古代太子留在京城的情況幾乎百分百,基本不讓太子去外面,就是防止皇位交接出現間隙。隋文帝伐陳的時候,太子楊勇留在京城,而太子的兩個弟弟晉王楊廣秦王楊俊出去打仗了。

唐高祖李淵時,太子李建成也是負責內務,李世民負責對外戰爭,少有的出去打仗也是怕李世民風頭蓋過去,太子地位不保。人心難測,內閣首輔等大臣各有各的考慮,不一定會按先帝旨意辦事,各自都想推舉對自己有利的,這個很難控制。

明朝當初定都在南京城 最後爲什麼變成天子守國門戰略 第4張

定都北京則完全實現中國數百年來的第一次真正統一,讓所有人知道北方不是異國,那是大明朝廷所在。人力物力財力,自然的可以向北方傾斜。南方來的官員老爺身家性命都在北方,那北方要不要保衛,一定要保衛。要不要投資恢復生產,一定要,老爺們哪能不享受。

要不要移民充實北方人口,一定要,否則哪來的稅收,從此中國才完成了心裏和疆域上的真正統一。如果定都南京,大明大概又是一個南宋,從此中國還能不能再統一都難說。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