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北宋以植木爲塞作爲邊防 這條防線作用到底有多大

北宋以植木爲塞作爲邊防 這條防線作用到底有多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北宋邊防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後晉開國皇帝石敬在公元936年,爲了換取契丹對自己反後唐而自立行動的支持,除自稱“兒皇帝”之外,還把相當於今天北京、天津全部,以及山西和河北北部地區的幽州、順州、、檀州、薊州等“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在那之後使地處中原的北宋失去了北部燕山屏障長達160多年,時刻處於遼朝的威脅之下。

北宋以植木爲塞作爲邊防 這條防線作用到底有多大

不過好在在燕山山脈之南的150——200公里處,是今天河北的阜平、滿城、容城、霸州到天津市區一線,這裏密佈着的巨馬河、易水、潞水、滹沱河、黃河等大大河流以及溝渠、河泊、陂澤還可以構起一條差強人意的防線。爲何要這麼說呢?因爲“塘雖有限敵之名,而無禦寇之實”,河泊水少的時候,敵人可以徒步涉水,而到了冬季水面結冰後也與平地無異,因此單單靠河流、湖泊、坑塘來當作抵禦敵人的防線,就有些太單薄了。

北宋以植木爲塞作爲邊防 這條防線作用到底有多大 第2張

於是就有人提議要“植木爲塞”,意思就是除了以河流、湖泊抵禦敵人之外,還要在邊界上密植榆、柳、桑、棗,形成樹木“城塞”用來輔助防禦。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七月,趙忠政建議在邊界栽植榆柳桑棗,並且延伸東接海,西至西山,形成嚴密防禦網。

北宋以植木爲塞作爲邊防 這條防線作用到底有多大 第3張

其實在此之前,北宋國內已經對植樹鞏固防線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認識和較大動作。比如在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曾下令河北緣邊官道兩旁及時種植榆柳。七年(1014年)六月,下詔獎勵河北緣邊安撫司於沿邊軍城種柳蒔麻,以備邊用。九年(1016年)九月,真宗對輔臣們出示《北面榆柳圖》,提到種植數目已超過三百萬株,可以代替“鹿角”用來防守。同時雄州李允則下令安撫司在轄境內所有的空地上全部種上榆樹,久而久之榆樹充滿塞下,一方面可以阻隔敵騎,另一方面提供建築房屋材料。定州北境則是“榆柳植者以億計”。種植的樹木已經“中通一徑,僅能容一騎”,隨着樹木生長,這些樹木“日益繁茂,合抱之木交絡翳塞”,從而形成茂密的森林地帶,以拒契丹騎兵。

北宋以植木爲塞作爲邊防 這條防線作用到底有多大 第4張

宋遼兩國邊界從保州以西至西山山麓這一段因爲地勢較高,沒有湖泊、池塘阻礙,最容易被敵人的騎兵衝破。仁宗皇祐四年(1049年)十月,下令在該處廣植林木,用來遏阻契丹兵馬南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十一月,大臣們議論河朔地平,又特別指出從保州以西至滿城(河北保定滿城縣)二百里之間,無險可恃,請求植榆爲塞,他日倚爲阻固。朝廷專門派員考察後,就展開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工作。除了在邊境上植木爲塞之外,在重要軍事要地城牆四周也遍植樹木,一者以爲防衛,二者儲備用材。

北宋以植木爲塞作爲邊防 這條防線作用到底有多大 第5張

現在城市邊上田地裏密植的樹木

但是,“植木爲塞”之策雖然有限制敵軍行動的一面,但這個計策負面影響也是不小。首先就是可以提供契丹入侵時的隱蔽環境,並且還能給其提供加工攻城器具的材料。在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十月,契丹大軍攻打的時候就地取材,“晝夜攻城,擊鼓伐木之聲聞於四面,大設攻具”。二是會讓契丹懷疑宋人在加強武備,致使宋遼關係緊張。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九月,因知雄州李中祐補種城下柳樹,契丹邊吏以爲宋人慾生事,率領騎兵前來盜伐,引起宋廷向契丹抗議。三是契丹百姓越界盜伐林木,造成彼此之間衝突。四是會成爲亡命之徒藏身之處,形成治安問題。比如當時保州等處所栽植榆柳,藏匿的一些亡命軍士有時候會襲擊駐守士兵。

北宋以植木爲塞作爲邊防 這條防線作用到底有多大 第6張

發生在宋、遼邊境線上的某次戰爭

因此從總的情況來看,北宋對於契丹採取的“植木爲塞”防禦措施可謂是利弊參半,雖然有限敵的優點,但相對也提供契丹入侵良好掩蔽環境和製造材料來源;同時或使契丹懷疑宋人企圖,或使雙方百姓越界盜伐林木,容易導致兩國關係緊張及衝突;並且成爲本身亡命軍士藏匿之處,造成地方不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