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雲夢澤是什麼樣的 雲夢澤爲什麼在歷史上消失了

古代雲夢澤是什麼樣的 雲夢澤爲什麼在歷史上消失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雲夢澤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雲夢澤這個名字很多人一定都不陌生吧,在古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裏面,有“氣吞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的詩句,很多人一定都還是記憶猶新吧。這句詩中所展示的“雲夢澤”的景象,也是很讓人嚮往了。只不過,詩中所說的雲夢澤,現如今卻已經不存在了,那麼究竟雲夢澤在歷史上到底是如何消失的?雲夢澤在古代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古代雲夢澤是什麼樣的 雲夢澤爲什麼在歷史上消失了

1.雲夢澤簡介

雲夢澤 (Yun-meng Lakes ),又稱雲夢大澤,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羣的總稱。南以長江爲界。先秦時這一湖羣的範圍周長約450公里。後因長江和漢水帶來的泥沙不斷沉積,漢江三角洲不斷伸展,雲夢澤範圍逐漸減小。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縮小一半,唐宋時解體爲星羅棋佈的小湖羣。此後有的小湖逐漸淤平,有的則有擴展,洪湖就是在清中葉以後迅速擴展成的大湖。如今,雲夢澤古代湖泊羣,已消褪爲一些相互分離的湖泊。

據《左傳》、《國語》、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記載,先秦時期楚國有一名爲“雲夢”的楚王狩獵區。雲夢地域相當廣闊,東部在今武漢以東的大別山麓和幕阜山麓以至長江江岸一帶,西部當指今宜昌、宜都一線以東,包括江南的鬆滋、公安縣一帶,北面大致到進隨州市、鍾祥、京山一帶、南面以大江長江爲緣。其中有山林、川澤等各種地理形態,並有一名爲“雲夢澤”的湖泊。“雲夢澤”因“雲夢”而得名,二者並非指同一概念。春秋時,夢在楚方言中爲“湖澤”之意,與漭相通,由於長江泥沙沉積,雲夢澤分爲南北兩部分,長江以北成爲沼澤地帶,長江以南還保持着浩瀚的水面。

江漢平原地勢低下,河道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佈,素有“九曲迴腸”之稱的荊江貫穿其中,構成典型陸上三角洲景觀。在地殼下降時期形成巨大窪地,加上江水累積而成巨大湖泊。春秋時代雲夢澤的主體位於今荊州市以東、江漢之間,南部以長江爲界。

先秦時期,由於漢水和長江所帶來的泥沙填充,原始地貌開始改變,雲夢澤演變爲平原─湖沼的地貌景觀。當時雲夢澤兩側有兩大平原。這兩大平原在春秋時代已有村落出現。秦漢時期雲夢澤漢江北岸部分已化爲平陸。雲夢澤西部接納了大量江水帶來的泥沙,不斷向東發展,形成漢江陸上三角洲。隨着三角洲的擴展,土地也大量被開闢。雲夢澤主體被壓縮在當時的華容縣境內。其東其北雖屬於雲夢澤,但已退化成爲沼澤。隨着荊江三角洲不斷擴大,雲夢澤整體東移,至《水經注》時代雲夢澤主體已移到華容縣以東,南雲夢澤已被新發展的三角洲平原取代。

古代雲夢澤是什麼樣的 雲夢澤爲什麼在歷史上消失了 第2張

2.雲夢澤的歷史變遷

江、漢平原上的雲夢澤,在構造上屬第四紀強烈下沉的陸凹地,逐漸發育成爲寬敞的古云夢澤內陸湖盆。以後由於長江、漢水夾帶的泥沙大量在湖盆沉積,逐漸形成江漢內陸三角洲,使湖面不斷分割、解體和縮小。在進入歷史時期時,古云夢澤已演變成平原——湖沼形態的自然景觀。雲夢澤在古籍中最早見於記載的有《尚書·禹貢》荊州:“雲夢土作乂”;《周禮·職方》荊州:“其澤藪曰云夢”。又見於《爾雅·釋地》的十藪,以及《呂氏春秋·有始覽》及《淮南子·墜形訓》九藪中的“楚之雲夢”。只說雲夢澤在荊州,在楚地,而未言明其具體方位。《史記·貨殖列傳》:“江陵故郢都……東有云夢之饒”。《河渠書》:“於楚,則西方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意指從郢都鑿渠東通漢水,中間經過雲夢,說明雲夢澤在江陵以東的江漢平原上。又《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說,雲夢澤“在南郡華容縣之東”,華容故城在今湖北潛江市西南,與《史記》所述一致。

“雲夢”一詞在先秦古籍中,並非專指雲夢澤而言,它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王狩獵區的泛稱。《國策·楚策》:“於是楚王遊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雲蜺,兕虎之嗥聲若雷霆”。從所描述楚王在雲夢的遊獵生活中可見,所指雲夢是廣闊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澤。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也有云夢的描寫,其範圍東到今武漢以東的大別山麓,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區,南緣大江。東西約在四百公里以上,南北不下二百五十公里,也顯指楚王遊獵區而言。而他所說的南部“則有平原廣澤”。正是古云夢澤的所在。因此,“雲夢”一詞從廣義說,它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種地貌形態在內的範圍廣闊的春秋、戰國時期楚王的狩獵區,而“雲夢澤”則是其中侷限於江漢平原以湖沼地貌爲主的一部分。由於先秦著作記述雲夢多以其澤藪爲主,漢、晉以來的註疏家也就望文生義,將雲夢狩獵區與雲夢澤混爲一談,並一直爲後世所沿襲。

古代雲夢澤是什麼樣的 雲夢澤爲什麼在歷史上消失了 第3張

演變

先秦時期,在郢都東南,是一片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涌水沖積而成的荊江東岸陸上三角洲,見於《左傳》昭公七年的章華臺,即位於這一三角洲江陵以東百里處。又《左傳》桓公十一年和《楚策》的州國故城,則在城陵磯至武漢的長江西側的泛濫平原今洪湖縣東北新灘口附近。“方九百里”的雲夢澤,便處於這東西兩大平原之間,北以漢水爲限,南則“緣以大江”,約當今潛江、沔陽南,監利、石首北境。

《水經·沔水注》:“又東南過江夏雲杜縣東,……《禹貢》所謂雲夢土作乂,故縣取名焉”。按漢雲杜縣治今京山縣,轄境兼有今應城、天門二縣,可見先秦時期雲夢澤的北限曾遠及漢水以北。戰國中期以後,應城、天門一帶的雲夢澤,爲漢水所挾帶的泥沙所湮沒,雲夢澤已略見縮小。

西漢時期,因江、漢兩水泥沙的淤積,荊江和漢江兩內陸三角洲聯爲一體。在荊江三角洲夏水自然堤北側的原章華臺地區新設了華容縣(故城在今潛江縣西南);在漢江三角洲頂部建立了竟陵縣(故城在今潛江西北)。揚水兩岸的雲夢澤區逐漸淤填分割成路白、東赤、船官、女觀等湖,雲夢澤的主體已南移至華容附近。以後,隨着江漢三角洲的進一步發展,又繼續向南、向東推移,南爲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東略無阻攔,到東漢時,已移至華容東南。澤區隨着江漢輸沙的堆積,日益縮小淤淺,而以沼澤形態爲主。東漢末年,曹操赤壁戰敗至烏林,已能“引軍從華容道步歸”,只不過道路泥濘難行而已。

古代雲夢澤是什麼樣的 雲夢澤爲什麼在歷史上消失了 第4張

萎縮

由於江漢地區新構造運動有着自北向南傾斜的趨向,荊江東岸分流夏、涌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東南方伸展。至魏晉南朝時期,隨着雲夢澤主體向東南部的推移,形成“首尾七百里”的夏州。原在三角洲北部沔北的雲杜縣遷到了沔南(治今沔陽縣西)。接着西晉分華容縣東南境增設監利縣(治今縣北)。

東晉又在漢南平原與夏州的接壤地帶,即今沔陽縣城關附近增設惠懷縣。南朝時,雲夢澤的主體漸次東移至雲杜、惠懷、監利一線以東,伸展到江畔的沌陽縣境(治今武漢市蔡甸區南),靠近江岸的惟一的州陵縣也爲水體所淹而撤銷了。整個雲夢澤被分割爲大滻湖(今沔陽縣西)、馬骨湖(相當於今洪湖縣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漢陽縣南)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其範圍也僅餘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之半了。

唐、宋時,隨着江漢內陸三角洲的進一步擴展,日漸淺平的雲夢澤主體,已大多填淤成陸。唐宋志書已不見大滻湖的記載。馬骨湖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夏秋汛漲”,雖“淼漫若海”,然“春冬水涸,即爲平田。周廻一十五里”。太白湖周圍也沼澤化,陸游、范成大舟行經此,已是一片“葭葦彌望”的“巨盜所出沒”的地區而有“百里荒”之稱。北宋初期,在今監利縣東北六十里設置玉沙縣,管理和開墾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歷史上著名的雲夢澤基本上消失,大面積的湖泊水體已爲星羅棋佈的湖沼所代替。到了1934年就減到2691平方公里,浩浩八百里洞庭,至2000年已只剩下300裏。

1949年後成爲江漢分洪區。同時江漢平原排水不暢,洪湖爲積水匯聚。19世紀後,洪湖發展成爲江漢平原最大湖泊。

雲夢澤的萎縮與消失給人們以很大警示。現今長江南岸的洞庭湖亦面臨此命運。而江漢平原上的湖泊數量也大幅銳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危機。如何防止湖泊的消亡與萎縮,延長湖泊的壽命,是很多生態及水文學家面臨的挑戰。

古代雲夢澤是什麼樣的 雲夢澤爲什麼在歷史上消失了 第5張

3.古代的雲夢澤是如何消失的

雲夢澤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在湖北省孝感市有個雲夢縣,就是出土著名的雲夢秦簡的地方,這個名字印證着曾經的雲夢澤。在史料中對雲夢澤有零星記載,《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江陵故郢(yǐng)都……東有云夢之饒”。郢都江陵即今荊州市,雲夢澤位於江陵以東的江漢平原上。在《史記·楚本紀》中亦有記載:“庚辰,吳人入郢。昭王亡也至雲夢。雲夢不知其王也,射傷王。王走鄖。”伍子胥和孫武率領吳國之兵攻入楚國都城,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楚昭王逃入雲夢澤,被不認識他的子民射傷,後逃到鄖(今安陸縣)。

雲夢澤的形成與長江和漢江有關,長江發源於青海,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多公里。在湖北宜昌以上爲長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縣爲中游,湖口縣以下爲下游。其中湖北宜都市枝城至湖南嶽陽城陵磯這段,被稱爲荊江。因江漢平原地勢比較低平,歷史上荊江段河牀的擺動幅度比較大,河道彎曲異常,洪水期江水常常衝出河道,江水四溢,素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

江漢平原是第四紀強烈下沉的陸凹地,地勢比較低,億萬年前整個江漢平原就是一個巨大的湖盆,西起鄂西山地,東至大別山西麓,南至長江,北至大洪山。隨着長江、漢江等衆多河流挾帶的泥沙沉積,逐漸形成江漢三角洲和湖澤、溼地共存的地貌。據史料記載,先秦時期已形成東西兩塊三角洲平原帶,西邊的位於荊州以東的江漢之間,東邊的在今湖南嶽陽城陵磯至武漢之間的長江西側,兩塊陸地之間那片巨大的湖泊即爲雲夢澤。漢朝時期,著名的華容縣就是在荊州以東的江漢三角洲上。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從華容道敗逃,當時的華容道是沼澤遍地,很難走的,若不是運氣爆棚,曹操說不定就被幹掉,歷史就改寫了。

隨着秦漢大一統,南方的開發程度進一步提高,人類活動加劇了自然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加重,江水中的泥沙也越來越多。江漢三角洲在泥沙作用下不斷地向東推移,雲夢澤也不斷地被壓縮、割裂,形成衆多大大小小的湖泊。這些湖泊還有大量的水道和荊江相通,起到汛期天然調蓄作用。唐宋時期,隨着南方人口越來越多,圍垸造田等與河湖爭地活動愈發頻繁。爲了開發肥沃的江漢三角洲,抵禦洪水的侵襲,人們開始在荊江沿岸築堤來約束江水。至元朝時,荊江段已形成“九穴十三口”的分流局面,洪水期上游的巨量來水通過這些分水口進行自然調節。

古代雲夢澤是什麼樣的 雲夢澤爲什麼在歷史上消失了 第6張

明清時期,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沿江的堤防水平更高,傳統的土方堤壩被改造成石堤。明朝成化至嘉慶年間,荊江北岸的穴口全被堵住,南岸保留太平、調絃兩口,上至堆金臺(荊州城西北六十多裏),下至監利縣拖茅埠,長達124公里的江堤被連成一體,這就是著名的萬城大堤,也叫萬安大堤。爲加強荊江大堤的管理,明隆慶元年(1567年),還專門設了堤甲法,以民夫修守,北岸7300餘人,南岸3800餘人。

清朝時延續明朝的做法,荊江兩岸的堤防不斷延伸加高,北岸江陵、監利和沔陽境內的江堤長達600餘里,南岸江陵、公安和石首境內的江堤長達300餘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長江發大水造成大堤潰決,江陵城被淹沒。爲堵塞決口,加固堤身,乾隆皇帝特撥200萬兩庫銀專款,並設石尺水志,規定堤防保固期限,改民堤爲官堤。

有人說過,生命總會自己尋找出路,其實江水亦然。隨着泥沙沉積,江漢平原的地勢逐漸擡高,加上江堤的阻擋,汛期巨量的江水只能轉向南岸地勢較低的洞庭湖平原尋找新的分水道。清朝咸豐二年(1852年)和咸豐十年(1860年)大洪水,藕池決口;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鬆滋決口。這幾次大洪水時江堤決口形成藕池口和鬆滋口兩個新的分水口,並衝出了兩條河流藕池河和鬆滋河,加上原有的太平口、調絃口,形成荊江南岸四口分流入洞庭的局面。隨着江水不斷衝入和泥沙沉積,原來面積並不大的洞庭湖變得越來越大。

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比較緩慢的,長期的此消彼長,只不過在唐宋之後明顯加快。宋朝之前,荊江分水口主要在北岸,元明之後就主要轉至南岸了。據《水經注》記載,東晉南朝時洞庭湖已方圓五百里,到了唐宋時期,已經擴展成“八百里洞庭”了。雲夢澤也是在南朝至唐宋時逐漸消失,被江漢平原取代,只留下星羅棋佈的湖泊,也讓湖北有了“千湖之省”的美譽。雲夢澤消失以後,洞庭湖則擔負起接納長江洪水分流調蓄的作用。因爲洞庭湖取代雲夢澤的過程比較緩慢,一定時期內甚至和荊江、雲夢澤連成一片,這也是洞庭湖古稱雲夢的原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