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第三次科技革命經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麼特點

第三次科技革命經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麼特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三次技術革命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技領域的重大革命。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這次技術革命的一大成果。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也極大地刺激了美國。

1958年,美國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但1959年蘇聯就取得了一項新成就: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爲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正在美國人瞠目結舌之時,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美國不甘落後,開始了60年代規模龐大的登月計劃,終於在1969年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爲主轉向飛出太陽系。

1981年4月12日,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航天飛機試飛成功,並於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1970年以來,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成果還表現爲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經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麼特點

1945年,美國成功地試製原子彈後。

1949年,蘇聯也試爆原子彈成功。

1952年,美國又試製成功氫彈。

1953年~1964年間,英國、法國和中國相繼試製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術首先被應用於軍事領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業也有一定發展。

1954年6月,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

1957年,蘇聯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下水。

1977年,世界上有2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核電站反應堆229座。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另一重大突破。40年代後期的電子管計算機爲第一代計算機。1959年,出現晶體管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在100萬次以上。1964年達到300萬次。60年代中期,出現許多電子元件和電子線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積或體積上的集成電路,每秒運算達千萬次,它適應一般數據處理和工業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發展爲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1978年的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80年代發展爲智能計算機。90年代出現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等。大體上每隔5年~8年,運算速度提高10倍,體積縮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銀河”大型計算機每秒也可計算上億次。

重要特點

第三次次科技革命同前兩次技術革命相比,有三個特點:

首先,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重越來越重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爲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其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着科學實驗手段的不斷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在不斷開闊。

最後,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聯繫加強,在現代科技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相互聯繫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着綜合性方向發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