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李熙的生平簡介

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李熙的生平簡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熙(1852年-1919年),朝鮮王朝第26代國王,大韓帝國開國皇帝(1864年-1907年在位)。初名載晃,字明夫,乳名命福;即位後改名熙(一作䌇),字聖臨,號珠淵。死後廟號高宗,因此通稱朝鮮高宗,又稱光武帝、李太王、韓高宗等。本貫全州李氏,是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之子。

1864年以王室旁支身份繼位,成爲新任朝鮮國王。1897年自稱皇帝,建年號"光武",改國號爲"大韓帝國"。1907年退位,1919年病逝(一說被日本人毒死),葬於洪陵。他的死引發了"三一運動"。

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李熙的生平簡介

高宗李熙處於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動盪複雜的時期,他本人一生先後被父親大院君、妻子閔妃以及日本人擺佈,形同傀儡。

幾乎貫穿朝鮮近代史的君主--高宗李熙,本來只是王室的旁支,基本上沒有可能繼承王位。從血緣上來說,他是朝鮮仁祖的9世孫;從世系上來說,他是朝鮮英祖的5世孫(李熙的祖父南延君李球被過繼給英祖的孫子恩信君李禛),和王室嫡系的關係已經很疏遠了。由於前任國王--朝鮮哲宗李昪無嗣而薨,李熙便在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登上朝鮮王位。

李熙是興宣君李昰應的兒子。咸豐二年(1852年)壬子七月二十五日,李熙出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的貞善坊私第(興宣君府,李熙即位後改稱雲峴宮),當時他的名字是李載晃,乳名命福。他的母親是驪興府大夫人閔氏,還有一位庶兄李載先和嫡兄李載冕。

李命福(李熙)據說在幼年就有登上王位的徵兆。當時一個叫做樸有鵬的人看過李命福的面相以後,就驚歎道:"天日之表!" 到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當時的國王朝鮮哲宗病死,膝下沒有任何兒子。大王大妃趙氏(神貞王后,孝明世子(翼宗)之妻)決定擁立李命福爲新王。 然而就在正史一筆點過的背後,隱藏着李熙的生父--興宣君李昰應十多年的苦心鑽營。朝鮮王朝自正祖李算以後,王權旁落,朝政由外戚安東金氏把持。李昰應就一直生活在安東金氏的陰影下,雖胸懷大志,卻過着懷才不遇的生活。李昰應原本就知道朝鮮哲宗體弱多病,欲乘隙奪取王位,於是他極力裝瘋賣傻,一方面在安東金氏的高壓下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矇騙了趙大妃等一干權貴,使他們認爲李昰應是無能之人而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哲宗去世前後,李昰應的活動更加頻繁了。李昰應知道,趙大妃欲獨攬大權而與哲宗時掌握朝政的安東金氏衆臣如金左根、金興根等不和,於是就積極勾結趙大妃身邊的宮女,對趙大妃多番獻計,表示若任由金氏衆臣擁立其它王族子孫爲王,以承哲宗大統,不但讓金氏衆臣坐擁大權,而且翼宗(孝明世子)的世系也會因而斷絕。但若以他的兒子爲王,便可杜絕金氏掌權的野心。李昰應長期以來的夤緣終於收效,趙大妃爲其所動,擇定立李昰應幼子李命福爲王。縱使金氏衆臣及憲宗王妃洪氏(孝定王后)、哲宗王妃金氏(哲仁王后)等皆反對以李命福繼承王位,但趙大妃依然以宮廷大長輩的身份堅持李命福爲王位繼承人。 李命福遂改名李熙(一作䌇),封爲翼成君,行冠禮,並被過繼給朝鮮翼宗爲養子,繼承其大統。同年十二月十三日(陽曆1864年1月21日),李熙穿戴上袞服和冕旒,正式即位於昌德宮之仁政門,是爲高宗。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被宗主國清朝冊封爲朝鮮國王。就這樣,本來與王位無緣的高宗李熙在生父李昰應的操縱和趙大妃的支持之下,登上了朝鮮王朝第26位國王的寶座。

 生父攝政

高宗李熙即位時,只有12歲。便拜其養母趙氏爲大王大妃,由她垂簾聽政;又封其生父李昰應爲興宣大院君,贊襄政務。興宣大院君的執政被韓國史學界認爲是韓國近現代史的開端。興宣大院君一掌權,就表現出非凡的政治才能。他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並啓動了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爲目的的改革進程。同治五年(1866年),神貞王后趙氏撤簾,大院君遂獨攬大權。大院君一面大力排斥安東金氏勢力,將他們全部逐出朝廷,就連曾幫助過他的豐壤趙氏也不放過,開始確立起喪失已久的王室威嚴。同時大張旗鼓地重修景福宮,以作爲君主專制威權的象徵。此外他還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進行改革,試圖修補朝鮮封建王朝的大廈;又厲行閉關鎖國路線和宗教迫害政策,掀起"丙寅邪獄",屠殺了上萬名天主教徒。此時朝鮮已經面臨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的危機,到高宗時更加凸顯。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發生了美國商船侵入大同江的舍門將軍號事件,同年九月發生了法國侵略朝鮮的"丙寅洋擾"事件。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又有美國軍艦入侵朝鮮,史稱"辛未洋擾"。然而法美艦隊都在朝鮮軍民的堅決抵抗下以失敗告終,這更加堅定了大院君實行鎖國政策的決心,他下令在全國各地豎立"斥和碑"。高宗即位之初的朝鮮王朝,在大院君的鐵腕政治和改弦更張下,似乎重現了生機。

高宗本人在父親大院君掌權的狀況下,形同傀儡,終日沉湎享樂,不愛讀書。但大院君爲了培養高宗,仍命他學習儒家經典。高宗自即位後便接受嚴格教育,必須一天學習三次,開設經筵的時間是早上7時至9時,中午11時至1時,下午2時至4時。有一次,高宗讀到《孟子》的時候,看到"湯七十里,文王百里"的章句時,慨然顧曰:"七十里、百里,猶可以爲政於天下,況我國三千里乎!何以則能秣馬燕雲,洗祖宗之恥也(指丙子胡亂)?" 可見高宗並非是一個胸無大志之人。但他畢竟是一個少年,也由於大院君政務繁忙而沒有受到嚴格的管束,所以寵幸了一個比他大4歲的宮女--李順娥,每日和她廝混,但此女終究沒成爲王妃,因爲朝鮮王室規定李氏不得稱爲正妃。

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在大院君的一手操縱下,15歲的高宗舉行了空前盛大的婚禮。而他的新娘不是別人,正是高宗母親家的親戚閔氏。原來大院君爲了防止外戚專權的歷史重演,專門找了自己妻子家的親戚、幼年喪父的貧窮女孩閔氏作爲內定王妃。細細算來,閔氏不僅比高宗大1歲,還是高宗的姨母輩親戚。但這在實行鐵腕政治的大院君眼裏算不上什麼,因爲他自以爲這樣就一勞永逸地消除了外戚專權的隱患,同時使自己身兼宗親和國戚的身份,實在是鞏固自己權勢的高明之舉。閔氏就是歷史上所稱的閔妃,諡"明成皇后"。

作爲一樁生父包辦的政治婚姻,高宗完全沒有對閔妃在意,竟冷落了她三年時光。高宗依然沉湎女色,他甚至在同治七年(1868年)和李順娥生了一個兒子,即完和君李墡。但很快高宗又離開李順娥,轉而垂青閔妃,而閔妃的從政之路,也是從這開始的。

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李熙的生平簡介 第2張

 閔妃當國

大院君的如意算盤並沒有打準。他的一顆棋子--閔妃,和她公公大院君一樣,是一個充滿權力慾和野心同時熟稔政治權術的女人。閔妃被冷落的三年時光裏遍覽宮中書籍,尤其是《左傳》等中國古代歷史著作,她被高宗寵幸以後,便開始逐步涉入政壇。閔妃和大院君的矛盾,是由於子嗣問題而引發的。大院君爲防止王妃權力膨脹的局面出現,準備立高宗的庶長子李墡爲王世子。這使閔妃和大院君產生了根本的對立。閔妃先使高宗與自己牢牢站在同一陣線,又凝聚自己的孃家--驪興閔氏的勢力,逐漸形成外戚集團,同時糾合被大院君趕下臺的安東金氏、豐壤趙氏等家族的力量,準備與大院君抗衡,推翻其政權。而大院君卻對閔妃的實力估計不足。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一月五日,閔妃利用崔益鉉批判大院君之上疏,鼓動高宗宣佈"親政",發動宮廷政變將大院君逼退並趕出京城。高宗一直站在閔妃一邊,而他自己生性懦弱,對閔妃言聽計從,所以實權由閔妃掌握。從此朝鮮王朝進入了名義上由國王高宗親政,實際上爲閔妃外戚集團統治的時代。

閔妃在奪權後不久就生下王子李坧(後來的純宗)並很快立爲世子,權勢日益鞏固。閔妃集團掌權後便着手將大院君時代的各種政策次第廢除,尤其是其對外政策。同治七年(1868年),朝鮮的鄰國日本發生劇變,開始實行"明治維新"而走上資本主義近代國家的道路。此時的朝鮮,尚在興宣大院君李昰應的鎖國統治之下,藉口書契問題(日本在對朝鮮通告"王政復古"的文書上有"皇"、"敕"等中國皇帝才能使用的字眼)斷絕了與日本的聯繫。而自從閔妃集團執政後,便主張逐漸緩和朝日關係,甚至處死了大院君時代負責對日往來的東萊倭學訓導、大院君黨羽安東晙,以展示其對日修好之意。但日本已先行一步,準備以當年美國佩裏艦隊的"黑船事件"爲藍本準備,動用武力迅速打開朝鮮的國門。

光緒元年(1875年)八月,日本派出軍艦"雲揚"號等3艘軍艦前往朝鮮西海岸示威並測量海圖,與江華島炮臺發生交火,史稱"雲揚號事件"。此事引起了朝鮮全國上下的極大震驚和不安,朝中分成以閔奎鎬等閔妃集團官員爲首的主和派和金炳學等大院君派系官員爲首的主戰派,就這一事件爭論不休。而民間幾乎清一色地支持對日的強硬政策。高宗和閔妃本來就傾向於開放國門,最終彈壓了國內的示威者,採納了主和派的意見,於光緒二年(1876年)二月簽訂《江華條約》。條約中規定朝鮮開放港口以及日本在朝鮮享有的領事裁判權等,嚴重破壞了朝鮮的主權,是朝鮮淪爲日本殖民地的前奏;同時使朝鮮打開了國門,由此一步步走上近代化道路。

高宗和閔妃的對外開放政策很快引發朝鮮國內強烈的反彈。早在1876年《江華條約》簽訂前,就有崔益鉉、張皓根等人率儒生在王宮門前"持斧上疏",堅決反對同日本談判乃至締約。隨着朝鮮的逐漸開放,終於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事件--辛巳斥邪運動。光緒六年(1880年),禮曹參議金宏集(後改名金弘集)率團訪問日本,商談仁川開港、米穀禁運、修改關稅等問題。他回國時,帶回一本清朝駐日公使館的官員黃遵憲所寫的小冊子,名爲《朝鮮策略》。該書建議朝鮮爲了求得經濟發展應接受西方先進文物,並同中國、日本和美國合作,加強自己的防衛能力,以阻遏俄羅斯向南擴張。《朝鮮策略》在朝鮮一披露,就引發了朝鮮政界和學界的軒然大波。其中"耶蘇、天主之學,猶吾教有朱、陸"一句,更是激怒了朝鮮的廣大儒生,他們認爲用基督教這類的"邪教"來類比儒教是對儒教的侮辱。於是,以李晚孫爲首的300多名慶尚道儒生在光緒七年(1881年)上"萬人疏",借抨擊黃遵憲、金宏集以抵制對外開放政策,宣稱"和倭即和洋,和洋即拜跪犬羊也"。不久,各地的儒生紛紛上疏,高舉"衛正斥邪"的旗幟,批判《朝鮮策略》及政府的對外開放政策。高宗對"辛巳斥邪運動"進行嚴厲鎮壓,李晚孫等十多名儒生被扣上"謗訕朝廷"的罪名而發配荒島或邊地,洪在鶴等人由於上疏言辭激烈而被判爲"犯上不道"並斬首示衆。政府鎮壓上疏儒生自然引發了儒林對政府的極大不滿,而蟄伏待機的興宣大院君正欲利用此機會興風作浪。大院君的黨羽早已在同治十三年 (1874年)正月在景福宮縱火,迫使高宗將王宮搬回昌德宮;這年十一月,他們更是送去炸彈炸死了閔妃之兄閔升鎬及閔妃之母李氏。辛巳斥邪運動被鎮壓後,光緒七年(1881年)八月,大院君親信安驥泳聯合儒生準備發動政變,廢黜高宗,另立大院君庶長子李載先爲新王。他的計劃後被泄露,安驥泳等人被逮捕並被凌遲處斬,李載先在流放途中被賜死。安驥泳事件說明了高宗政權實際上是危機四伏。

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李熙的生平簡介 第3張

但是,對外開放畢竟是時代潮流,任何腐儒的反對意見也無法扭轉歷史變革的車輪了。高宗於光緒七年(1881年)派"紳士遊覽團"去日本考察行政、軍事、教育、工業和技術體制。與此同時,應清朝的要求,另一批由吏曹參議金允植率領的60名朝鮮青年訪問了中國,在那裏他們主要是研習製造和操作西方武器的技藝。這種改革嘗試發自政府本身,所以改革的浪潮不久便廣爲蔓延,不僅席捲了兩班和中人階級,而且席捲了整個社會。光緒八年(1882年)四月,朝鮮與美國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隱士之國正式對西方打開了國門。條約簽訂後,英國、德國、俄國、意大利、法國、奧匈帝國、比利時、荷蘭、丹麥等國接踵而來,簽訂了類似條約,至此,朝鮮的門戶全面開放。

晚年生活

高宗被迫退位後,被尊爲太皇帝,被日軍監視居住於慶運宮內。純宗李坧比他的父親高宗更軟弱,日本在高宗退位4天后就強迫韓國簽訂了《丁未七款條約》(第三次日韓協約),解散了大韓帝國軍。高宗的兒子英親王李垠被伊藤博文帶到日本接受教育。隆熙四年(1910年)8月22日,日本強迫韓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大韓帝國滅亡。韓國皇帝李坧、太皇帝(太上皇)李熙和皇太子李垠被授予日本皇族的身份,高宗的封號降爲"德壽宮李太王"。高宗常常夜不能寐,在深夜裏追憶不堪回首的政治生涯,短嘆長嗟直至清晨日出。據高宗晚年寵幸的三祝堂尚宮金氏(金玉基)和德惠翁主乳母的回憶,高宗那時候"本來晚上睡覺就不好,自從被日帝強迫退位以後,失眠越發厲害,要到清晨聽到喜鵲叫聲才能勉強入睡"。 儘管已經淪爲亡國奴,高宗仍然企圖挽回國家主權。大正六年(1917年),李垠從日本歸國,日本打算將日本皇室之女嫁給李垠,以便長久控制朝鮮王族。爲此,日本駐朝總督長谷川好道與純宗外戚尹德榮親自找高宗說媒,要求李垠娶日本梨本宮親王之女方子爲妻,不料卻被高宗以李垠12歲時就與韓國舊臣閔泳敦之女閔甲完訂婚爲由而拒絕。後經多次威逼,才同意他們的婚姻。大正七年(1918年)底,日本殖民當局又發起所謂"韓人簽名運動",以請願書的形式表明全體朝鮮人甘願做日本帝國的臣民,否認獨立的願望,以成爲以後日本對其他列強表明自己的合法性的依據。他們還要高宗加蓋玉璽,卻又一次被高宗所堅決拒絕,事情竟然泡湯。經過這兩次事件之後,日本對高宗提高了警惕,欲除之而後快。

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李熙的生平簡介 第4張

大正七年(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協約國決定召開巴黎和會。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表示維護殖民地和弱小國家的利益。這又給高宗和朝鮮人民以復國之希望。而日本害怕海牙密使事件重演,便加緊對高宗的監控。大正八年(1919年)1月21日凌晨6時,高宗突然在德壽宮咸寧殿去世,終年六十八歲。關於其死因,日本朝鮮總督府公佈爲"腦溢血發作",但是沒有病理報告,自然不太可信。坊間盛傳是因爲高宗計劃向巴黎和會派遣密使,代表朝鮮民衆訴說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朝鮮的苦難,要求朝鮮獨立,但是這一計劃被泄露了,所以日本總督長谷川好道命令尹德榮讓宮內一個名叫安商浩的醫生配好砒霜,又命宮中女官將毒藥放入紅茶中毒殺高宗。高宗去世當晚用瞭解毒的醋,不久便毒性發作,痛苦地說"我吃的是什麼東西,這麼難受",不久便死去,死後兩眼發赤,全身有紅斑,且很快腐爛。此說也有很多疑點,包括去世時間(凌晨已過用膳時間),以及屍體很快腐爛,因爲中毒時間爲冬天,且若是毒死,以當時的藥學水平,無非砒霜水銀鴉片之類,屍體應該有其他異象,而不是腐爛速度加快。不過以日本人一貫的陰險狠毒來看,下毒之說的確很有可能是真的。緊接着第二天,發生了一件更詭異的事情。昌德宮發生了炸彈爆炸事件,兩名宮女被炸死。據說這兩名宮女是給高宗投毒的目擊者,爲了殺人滅口,日本人策劃了爆炸案。高宗去世時,日本官方只發布號外,稱李太王病重,但死訊已經泄漏於世,大街小巷議論紛紛。1月23日,日本殖民當局見無法隱瞞,發佈了李太王於1月21日凌晨6時腦溢血發作而死亡的消息,並特許朝鮮人"望哭"7日。大正八年(1919年)3月1日,在爲去世的高宗舉行國葬的時候,朝鮮人民借悼念這位一生經歷坎坷的君王的機會,在各地聚集遊行,要求朝鮮獨立,是爲"三一運動",是朝鮮近代獨立鬥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李熙死後,李王職(日本殖民時期特設的管理前韓國皇室事務的機構)爲他選定的廟號共有3個:高宗、神宗、敬宗,最後定爲高宗,諡號則爲定爲"文憲武章仁翼貞孝太皇帝"。 廟號、尊號和諡號合稱爲"高宗統天隆運肇極敦倫正聖光義明功大德堯峻舜徽禹謨湯敬應命立紀至化神烈巍勳洪業啓基宣歷乾行坤定英毅弘休壽康文憲武章仁翼貞孝太皇帝",與明成皇后合葬於洪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