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波爾塔瓦戰役之前的戰局:瑞典牢牢壓制着沙俄

波爾塔瓦戰役之前的戰局:瑞典牢牢壓制着沙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到波爾塔瓦戰役乃至整個北方戰爭,不能不講交戰雙方的統帥--瑞典國王查理十二和俄國沙皇彼得一世 ,前者被稱作“武士國王”,後者則被尊爲“俄羅斯之父”,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很多,而其中之一就是他們都能稱得上軍事天才。因而,他們之間的鏖戰備受世人矚目。爲了使讀者對整個戰役有個全面的把握,還得從出海口問題談起。

彼得對出海口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已超出軍事和貿易層面,這是他的祖先無法企及的。爲了“讓西風吹遍俄羅斯大地”,彼得首先對腐而不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了刀。1695年3月,彼得率軍直取亞速,但久攻不克,只得無功而返。翌年5月,再徵亞速,守軍很快敗降。俄國船隻從此可以出入亞速海,但仍無法進入黑海,因爲俄國缺少一支與土耳其海軍相匹敵的艦隊。15年後,由於軍事上的失利,彼得又不得不將亞速還給土耳其,這當然是後話了。可見,彼得打通黑海出海口的野心只能留給他的後代去實現了。由於此時的反土同盟行將瓦解,在完成歐洲考察並鎮壓射擊軍叛亂以後,彼得開始在俄國進行全面改革。改革之後,俄國富強了。出海口問題再次提上了議事日程,南方不行,彼得就把目光投向了北方。1699年,彼得利用波羅的海沿岸諸國同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歐各國正在準備西班牙王位繼承戰 而無暇東顧的有利時機,與薩克森、丹麥、波蘭等國結成了“北方同盟”。另外,1700年8月8日,彼得得到了關於同土耳其締結30年和約的報告,這使得俄國避免了兩線作戰。到此,反瑞戰爭的準備工作一切就緒。

而此時的瑞典業已與英國、荷蘭結盟,當瑞典國王查理十二得知“北方同盟”國家準備對瑞作戰之際,決定實施各個擊破的方針。1700年2月,奧古斯特二世(薩克森選帝侯,自1697年起同時爲波蘭國王)率領薩克森軍隊包圍了里加,但徒勞無功;丹麥人於3月以其主力侵入瑞典盟國好斯頓霍爾斯坦的領土。5月8日,在英荷聯合艦隊的積極支援下,查理十二率領43艘戰艦、15000名精兵出其不意地在哥本哈根登陸,丹麥國王菲特烈不戰而降,被迫於8月18日簽訂《特拉溫達和約》,廢除與俄、波的盟約,退出了戰爭。毫不知情的彼得於8月30日對瑞典宣戰,於是決定俄瑞兩國命運的北方戰爭正式爆發了。

波爾塔瓦戰役之前的戰局:瑞典牢牢壓制着沙俄

當然,北方戰爭的真正原因並非彼得在里加遭到了“許多令人不快的事”,也不是俄使臣們對瑞典所聲稱的:沙皇承擔了同丹麥聯盟的義務,必須對丹麥國王的敵人--瑞典國王作戰。戰爭的原因是彼得想收復位於涅瓦河沿岸的俄國故土,衝向波羅的海。他認爲自己的意圖是正義的,並以正義的名義亮出了寶劍。但事實證明,當時的俄羅斯是在準備不夠的情況下投入了與瑞典這個強大而又善於應變的敵人的鬥爭的。公元1700年11月19日,俄羅斯兵敗納爾瓦,這或許能夠明白無誤地證實了俄羅斯的弱勢地位。

納爾瓦一戰,使北歐政局立刻受到了影響,整個西歐的目光也開始集中於查理十二和瑞典身上了。這時,“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快要爆發了,路易十四和他的勁敵--海上國家英國和荷蘭--都渴望爭取瑞典爲同盟國。如此,查理十二可以有三條取捨的途徑:或者同俄國繼續作戰,或者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抑或同波蘭的奧古斯特兵戎相見。究竟哪條途徑正確,歷史學界至今仍議論紛紛,仍莫衷一是,但當時的查理十二選擇了最後一條途徑。因此,他沒對俄羅斯發動冬季攻勢。他認爲,吸取納爾瓦戰役教訓的俄羅斯人沒有能力進行真正的反抗,而波蘭國王纔是更爲危險的敵人。於是,瑞典軍隊投入了反對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的鬥爭,查理十二的行動在戰略上可能是正確的,但他沒有注意到一點,就是沙皇彼得所具有的非凡意志力。當查理十二斷定“莫斯科男子漢”已經完蛋了的時候,彼得卻深信戰爭剛剛開始。接下來的瑞波戰爭(1701年6月至1706年末)使俄羅斯人獲得了喘息機會,於是,彼得緊緊抓住這段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來組建並裝備他的新軍隊。比如,1701年鑄造了300門大炮。由於缺乏銅,其中有些銅是用教堂的鐘鑄造的。彼得把自己的武裝力量投放到西北和西部兩個戰場,即波羅的海戰場和波蘭戰場。查理十二軍隊撤出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後,那裏只留了1.5萬人的瑞典部隊繼續作戰。從1701到1704年,在波羅的海戰場俄羅斯人通過一系列作戰行動將瑞典人趕出了涅瓦河流域,佔領了傑爾普特、納爾瓦、諾特堡(奧列舍克),實際上奪回了17世紀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失去的所有土地。1703年5月16日,俄羅斯開始在涅瓦河口興建聖彼得堡。從1705到1708年,西北戰場的行動相對消沉,而奪取聖彼得堡的嘗試的失敗也最終表明瑞典重新奪佔波羅的海沿岸失地的願望尚無法實現。

俄羅斯人在西北的波羅的海戰場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在波蘭及日耳曼地區的形勢卻讓沙皇彼得大跌眼鏡。1701年7月,瑞典國王查理十二在里加城下擊敗了波蘭-薩克森軍隊。隨後,又攻入波蘭,在克利紹夫戰役(1702年)中又擊潰了人數更多的波蘭-薩克森軍隊,並佔領了華沙。1702至1704年間,一支人數不多但裝備精良的瑞典軍隊從奧古斯特二世手中接連奪取了幾個省。終於,查理十二將自己的走卒--斯坦尼斯拉夫?列琴斯基安插到波蘭的王位上。1706年夏,查理十二揮師折回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把奧格爾維耶元帥指揮的俄羅斯軍隊趕出了立陶宛和庫爾蘭。俄羅斯軍隊不戰而走,撤退到了白俄羅斯的明斯克。接着,查理十二對奧古斯特二世的軍隊進行了決定性的打擊:瑞典人攻入了薩克森,佔領了萊比錫。此時,奧古斯特二世的處境很危險,他頭上的波蘭王冠實際上已經落地,薩克森的王冠也朝不保夕。爲了保持住這後一頂王冠,他決定投降,但懇求瑞典人答應不告訴俄方。於是, 1706年10月4日他與瑞典簽署了《阿爾特蘭施泰特和約》,正式將波蘭王位讓於斯坦尼斯拉夫?列琴斯基,並斷絕了同俄國的同盟關係。從此,查理十二不可戰勝的神話不脛而走。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