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魏韓趙本來是聯盟關係,爲何最後會分道揚鑣呢?

魏韓趙本來是聯盟關係,爲何最後會分道揚鑣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面對秦國的發展勢頭還有攻勢,晉國的繼承者們顯得要比楚人有進取心一些。

三家分晉之中,趙國取得今山西中部呂梁山以西至黃河東岸的部分地區,以及山西省北部和東南部的部分地區,逾太行山並領有今河北省的南部。韓國得到今山西省東南部和河南省中、西部的地區。而魏國得到了最有價值的一份遺產,獲得了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的原晉國本部精華所在。魏都安邑所處的河東(山西西南部)原爲晉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故而一直到了戰國,魏仍被人們習慣地稱之爲晉。

魏韓趙本來是聯盟關係,爲何最後會分道揚鑣呢?

相比之下,韓、趙兩家的土地,總的來說較爲貧瘠。《漢書·地理志》曰:“趙、中山地薄人衆。”戰國縱橫家張儀也說:“韓地險惡,五穀所生,非麥即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一歲不收,民不厭糟糠,地方不滿九百里,無二歲之所食。”韓國境內的河南西部多山地,農業生產較差,只有河南的中部地區農業有一定發展。反觀魏國地跨《禹貢》的冀州和豫州,土地屬於“中中”和“中上”等。

魏韓趙本來是聯盟關係,爲何最後會分道揚鑣呢? 第2張

聯盟是基於恐懼和利益而非基於友誼

司馬遷把河東與河內(今河南黃河以北、太行山東南地區)、河南(今河南黃河以南地區)並稱爲“三河”,認爲“三河在天下之中”,“土地小狹,民人衆”。這是農業生產發達、人口衆多的富庶地區。魏國河東所在的運城盆地,土壤肥沃,再加上涑、澮、汾諸水的灌溉,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墾殖。但是,運城盆地北依霍太,東靠太行,西臨黃河,南也阻於中條黃河,面積較小。戰國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爲相,推行“盡地力之教”,發展精耕細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產量,使魏國富強一時。

戰國前期,魏韓趙三國在“三家分晉”的基礎上結成聯盟,形成脣亡齒寒的相互依賴關係。魏國就是依靠這個聯盟相繼打敗齊、楚、秦等大國,進而獨霸中原。從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元年)起,經文侯、武侯兩代,到公元前341年(魏惠王二十九年)馬陵之戰,魏軍大敗止,足足有100年出頭,魏國是中原最強大的國家。因此,很自然的,魏國的統治者也自視爲春秋晉國霸業的後繼者。

但是三晉的聯盟是基於恐懼和利益而非基於友誼,當利益發生衝突時,三晉聯盟便分道揚鑣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