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東吳南魯之爭:孫權在繼承人問題的遲疑導致內耗

東吳南魯之爭:孫權在繼承人問題的遲疑導致內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12月22日-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爲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於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建立了孫劉聯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襲取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爲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他派衛溫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羣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南魯之爭,也稱爲二宮之爭,是三國後期吳國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南魯之爭可以說是吳國的一個分界點。在此之前,吳國的朝堂風雨同舟,上下同欲。但從此事件開始,吳國的大臣們分成了兩派,從此互相構陷,離心離德。如此的境況,不由盛轉衰纔是怪事。

南魯之爭的起源是由於吳國太子孫登早逝,太子之位出現了真空。緊接着孫權冊封孫和爲太子,次年封孫霸爲魯王。最初孫和和孫霸同居一宮,孫權對孫霸又十分寵愛,待遇和孫和沒有差別,由此也滋生了孫霸的奪儲之心。

東吳南魯之爭:孫權在繼承人問題的遲疑導致內耗

有了這一野心,孫霸和孫和也漸漸由不和,轉爲了對立。大臣們也開始見風使舵,畢竟孫權年事已高,接下來誰登基大家也想謀個擁立之功,到時候自然是高官厚祿。於是,以二人爲中心的一場對決也就此展開了,大臣們紛紛尋找自己的陣營。由於孫權偏愛魯王孫霸,大家也都把寶壓在了魯王的身上。除了陸遜、顧譚、吾粲之外,剩下的人全都支持魯王。其中在吳國朝堂比較有重量級的有步騭、呂岱、朱據、諸葛恪,包括以穩重、謙讓著稱的名將全琮,也都是魯王一黨。

面對這種情況,陸遜、顧譚、吾粲多次給孫權上書,勸其確定太子的地位。孫權非但沒聽,反而將顧譚、吾粲治罪流放,陸遜也多次被孫權派人問責。

如果只是兩個人鬥來鬥去,那麼所出現的局面也不過是此消彼長,互相之間各有得失罷了。但一個人的加入,讓整個天平徹底失控了。這個人就是孫魯班,別名孫大虎,孫權的女兒,全琮的媳婦,全寄的母親。全琮、全寄都是魯王陣營的,孫大虎自然會傾向這一邊。當然,她沒有什麼政治目的,也沒有任何政治手腕,加入進來無非是女人的小肚雞腸,因爲他和孫和的生母不和。於是,在孫魯班的多次讒言之下,太子孫和被廢了,但魯王這邊也沒贏。因爲出人意料的是,孫權把魯王賜死了,又把魯王一黨殺了不少。其中包括孫大虎的兒子全寄,真是偷雞不成蝕了一袋米。

南魯之爭最終以兩敗謝幕,這場長達八年的爭鬥,讓吳國的朝堂混亂不堪。因爲太子被廢,魯王被殺,最終孫權死後孫亮登基。由於孫亮年幼,便出現了孫峻、孫綝先後專權的局面,後來孫亮也被廢了。

《吳子》中說:“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這就是孫權晚年最大的錯誤,優柔寡斷、猶豫不決,還不聽別人的規勸。在他身後,吳國的內亂、衰落雖說是內鬥所爲,但這一切也都是他本人所造成的。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得。很多時候,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只會讓自己想得多,做得少,自然也就無所成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