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睢陽之戰,唐朝最光輝一筆,具體過程如何?

睢陽之戰,唐朝最光輝一筆,具體過程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唐代名將,似乎很少有人會把張巡擺進頂尖水準之中,然而,手裏只有兩三千兵馬的他卻帶着麾下官兵同數量近20倍於自己的叛軍打得有來有回,最終還能全身而退。一座並不算太大的雍丘城足足消耗了敵軍十個月的時間,極大延誤了對方的戰略部署;睢陽會師後,張巡手中可用的兵馬翻了兩番,但局勢卻更差了——他們面對的是來勢洶洶的18萬叛軍,自己手中卻只有約7000人。

可以說,揹負在張巡和睢陽太守許遠身上的遠超一場戰役的輸贏,若是這座城被敵軍輕易攻下,大唐的國祚恐怕要就此中斷了。睢陽之役固然悲壯,然而正所謂凡事都有兩面,這場戰役後發生的事情,卻把遲暮的大唐帝國乃至中國古代史上最醜惡的一面都展現在了人們眼前。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張巡與許遠二人爲守衛睢陽城所做的努力。在講到雍丘一役時我們就曾提到,雖然叛軍將領令狐潮看上去腦子有點問題,但他也絕非等閒之輩,遭到對方突襲時尚能穩住局勢,最起碼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將領。而奉命趕來的尹子奇更是虎狼之輩,爲人狡猾手段兇殘,是個難纏的對手。不過對於唐軍而言,最大的好處莫過於城內將帥一心,軍民同仇敵愾,太守許遠自知帶兵作戰不行,便把兵馬盡數交由張巡統領,兩人一內一外配合得相當默契,沒有陷入內鬥。

睢陽之戰,唐朝最光輝一筆,具體過程如何?

睢陽之戰中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張巡之精明可見一斑:原來,雖然在大大小小的戰鬥中,張巡憑藉着卓越的指揮才華能屢屢以小博大,以較低的損失造成巨大的殺傷,但畢竟敵我懸殊太大,對方把城圍了個結實,就算兵打完了還能隨時補充;城內守軍卻是陣亡一個少一個,援軍遙遙無期,再怎麼省着打也有耗光的一天。張巡心裏清楚,持久戰不是上策,因此,他曾多次作出大膽嘗試。

一夜,張巡命人擂鼓,對方大驚,慌忙從牀上爬起來嚴陣以待,等了大半夜也不見唐軍;天亮爬到城牆上一看,城裏安安靜靜,原來實在使詐呢。叛將大怒,當即命各部回營休息。哪知就在趁此時,唐軍突然放馬殺了過來。這招其實並不算多新鮮,《三國演義》中就有相似的情節,真正精彩的還在後頭。原來,張巡總是變着法子突擊敵營,除了想要造成殺傷外還有個更大的目的,那就是試圖除掉敵將尹子奇。不過,尹子奇十分狡猾,他每每出帳指揮,必定會安排幾個同他衣着一樣的人分散在戰場各處。令人叫絕的是,張巡命人將野蒿削尖做了一批特殊箭矢,有敵軍士兵看到這種箭矢,以爲對手兵器即將耗盡,趕緊把“好消息”帶給主將。也就是趁着這個破綻,張巡命麾下射術高超的南霽雲射殺尹子奇。雖然遺憾的是,後者只是被射傷一隻眼,但這輪較量的精彩程度絕不遜於任何歷史演義。

睢陽之戰,唐朝最光輝一筆,具體過程如何? 第2張

張巡手下有位相當硬核的將領,名叫雷萬春。此君曾臉中六箭,爲了不擾亂軍心,硬是站在城頭一動不動,甚至讓敵軍誤以爲張巡又在擺假人“借箭”。剛剛提到的南霽雲也爲拱守城池盡了力,他曾被率30騎兵衝破叛軍重圍,跑到附近的臨淮城向守將賀蘭進明借兵借糧。此人慫的要命,怕替睢陽解渴會把叛軍的仇恨拉到自己身上,於是拒絕了南霽雲的請求。然而,這賀蘭進明還當真不是個玩意兒,見南霽雲勇武雄壯,居然動了挖牆腳的心思,設宴款待以勸說對方留在自己麾下。南霽雲當場就痛哭流涕,硬是咬下自己一根手指,說自己有負使命,留下斷指以表示自己盡力了。

睢陽之戰艱苦而漫長,到了最後時刻,城內軍民吃光了所有能吃或看似能吃的東西。後來,當敵人爬上城牆殺入城內時,活着的人已經全然沒有力氣站起來了,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城池淪陷。隨後,城內軍民寧死不屈,36名將領被叛軍一一處死。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到了這份兒上,軍民無一人試圖投降或逃跑,勇敢、堅忍、忠君愛國等等,這些可貴品質都展現得淋漓盡致,古人的氣節可見一斑。然而筆者在此要說句大不韙的話:睢陽城內軍民的表現似乎只能代表他們自己,城外的許多人根本沒資格分享這份榮光;城裏和城外也儼然兩個世界,正如咱們在文章開頭所說,貫穿中國歷史最醜惡的一面很快便露了出來。

睢陽城破不久,尹子奇兵敗被斬,唐軍隨後收復洛陽,唐王朝國祚得以延續;朝廷拜張巡爲御史中丞,拜許遠爲待御史,從一個地方官直接被追授爲副國級大員,朝廷還恭恭敬敬地爲兩位立祠祭拜,請畫像入凌煙閣,這個結果可以說是皆大歡喜了。然而,總有人變着法子想要搞點動靜出來,這不,二位英雄屍骨未寒,不和諧的聲音已經穿了個滿朝皆知。

《新唐書》記載,大曆年間,張巡的兒子張去疾曾經上書,居然狀告已故的許遠曰:“……巡及將校三十餘皆割心剖肌,慘毒備盡,而遠與麾下無傷……巡功業墮敗,則遠於臣不共戴天,請追奪官爵,以刷冤恥。”原來,張去疾嫌自己老爹的遺體被敵軍折磨得慘不忍睹,而許遠卻沒有遭此厄運,因此要求代宗下令將後者打成叛徒敗類,剝奪其官爵。許遠的子嗣一聽這話,氣不打一處來,兩撥人當即吵開了鍋。有趣的是,唐代宗似乎還看熱鬧不嫌事大,不說趕緊平息事端,竟反而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賽。

睢陽之戰,唐朝最光輝一筆,具體過程如何? 第3張

不僅如此,執筆者們似乎非要爭出個高下來:如李翰的《張巡傳》就絲毫不提許遠與雷萬春等人的功績,有的則恰恰相反;更過分的是,許多污衊性的猜測被強加在這些英雄的身上,後來韓愈在看到這些時驚得瞠目結舌。

張巡、許遠兩家後代的這事兒還沒過去,新的動靜又搞出來了。一日,一羣官員突然造勢,說張、許二人不是東西啊:睢陽城內能吃的東西全部耗盡後,他們居然下令殺婦孺兒童爲食;婦女和小孩都吃乾淨後又對老弱病殘下手。這套言辭是真是假還難以定論,有人便拿着它到處散播,還讓大夥兒評理,說做出這種事兒還算人嗎。然而睢陽被困時,這羣“道德先鋒”又在做什麼呢?

早在玄宗出逃時,大批官員一共而散,地方太守和將領中的不少紛紛投誠,有的則城門一關,誰叫都不開門。以我們剛纔提到的賀蘭進明爲例,當十餘萬叛軍精銳圍困睢陽,城內守軍危在旦夕之時,近在咫尺的同僚幾乎無人幫忙;被派出去找救兵的南霽雲磨破嘴皮子才借到三千兵馬,結果還沒進城就遭遇敵軍,最終倖存者寥寥。然而,當唐皇重返帝都時,這些一早就跑沒了影的官員居然又厚着臉皮回去繼續做官;大夥兒在朝堂上碰了頭,彼此相視一笑,一切似乎就像從未發生過一般。

昨天有位朋友在文章評論中說:中國封建王朝大多興於團結衰於內鬥,一旦大家肯精誠合作,中國便強大得無懈可擊;要是權鬥內耗蔚然成風,那麼再強大的王朝也很快就玩完了。睢陽之役本身充滿光輝,就此役本身而言,雖然唐軍最終戰敗了,但它宛如一場勝利。這場戰役挽救了唐朝也改寫了歷史,城內軍民展現出的偉大品質,再怎麼吹也不過分。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沾它的光——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開始,它戳破了繁榮強盛的泡沫,露出了古代中國最致命的癥結。遺憾的是,不僅僅是死裏逃生的唐帝國,後來幾乎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沒能逃出這個怪圈。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