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深得乾隆皇帝恩寵的王懋賞是什麼結局?

深得乾隆皇帝恩寵的王懋賞是什麼結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深得乾隆皇帝恩寵的王懋賞是什麼結局?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深得乾隆皇帝恩寵的王懋賞是什麼結局?

"人生存在這世界,什麼苦都可以忍受,無論怎樣困難都可以克服。這種一定達到的決心與毅力,也是人的特勝,在天上是沒有的。"印順導師曾經這樣說過。而這句話講的,就是勇猛。無論是在哪裏,勇猛都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狹路相逢勇者勝",尤其是在戰場上,勇猛更是一名士兵、一名將領的必備素養。

我們常常說"一員虎將",爲帝者,如果手下能擁有一員虎將,那正就是爲帝者之幸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一位曾經大戰白蓮教的一員虎將的風采。

年少成名

清朝乾隆年間,王懋賞出生在山東福山。他出生的年月已經不可考了,但是,這並不能夠掩蓋王懋賞此人的不平凡。

王懋賞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了不凡的天資。他從小就勤學苦練,不分寒暑,雨雪交加,也未嘗懈怠過一天。王懋賞本身資質過人,再加上他如此的勤奮,正應了愛迪生的那句話,"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分"。終於,王懋賞在參加乾隆帝四十年的武舉考試時,一舉奪得了武狀元的位置——一甲一名武進士,可謂是年少不凡。

乾隆帝欽點王懋賞爲武狀元之後,給他賜下了盔甲和腰刀,並任命他爲頭等侍衛,從此,王懋賞開始了他忠於朝廷、忠於國家,勇猛無比、大殺四方的一生。

王懋賞深得乾隆帝的信任。幾年後,他被派往雲南任職。在當時,雲南雖然在大家眼中是蠻荒之地,是我們現在所說"鳥不拉屎"的地方。這裏遠離朝廷的政治中央,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但是,雲南實在是清朝廷的邊陲重地,將王懋賞派往這樣的一個地方看守,其實是對他的極高信任。

王懋賞也沒有辜負朝廷對他的信任,一直忠心耿耿,勤勤懇懇,爲了自己保家衛國的理想而不懈奮鬥。後來,王懋賞又被調到了廣西擔任新福將一職。

兩度出征

乾隆皇帝後來退位去做了太上皇,而他的兒子嘉慶皇帝正式登基繼位了。

嘉慶皇帝登基,自然是普天同慶的,全國人民都沐浴在新皇登基的喜慶氛圍當中。但是,恰恰就在這個時候,一些宵小分子趁機起來作亂了,那就是反清復明的一些舊勢力。

這時,嘉慶皇帝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忠心耿耿的武將王懋賞。於是,嘉慶皇帝把王懋賞從廣西調往湖南,前去鎮壓反清復明的起義。

王懋賞驍勇善戰,有勇有謀。他"一員虎將"的本質在這次鎮壓起義當中被髮揮的淋漓盡致。很快,王懋賞就把這次起義給鎮壓了下去。

嘉慶皇帝十分高興,並越發認識到了王懋賞的勇猛和忠心。於是,在這次鎮壓行動過後,嘉慶皇帝又把王懋賞調往廣西去鎮壓另一場反清復明的起義。

這一次的鎮壓比上一次來得要困難一些。廣西的形勢比之前湖南的情形還要嚴重一些。可能是經過了多年的韜光養晦,廣西的叛賊更加的囂張,進攻清王朝更加的猛烈,對清王朝造成的打擊也更加的大。

但是,勇猛如王懋賞,怎麼會因此而退縮呢?王懋賞是一個遇強則強的性子,如此艱難的處境,更加激發了他強烈無比的戰鬥意志。在他保家衛國的決心的驅使下,王懋賞愈發勇猛地進行排兵作戰。

這一場鎮壓行動,整整花了王懋賞三年時間。這三年的時光裏,王懋賞組織了大大小小無數場戰役,斬殺了數不盡的叛賊的頭顱,終於把廣西的反清復明的反動勢力給鎮壓了下去。

這兩場戰役,足以展現出王懋賞此人的勇猛和對清王朝的忠心了。

但是,虎將就是虎將,他的戎馬生涯還將繼續,並且會更加的輝煌。

大戰白蓮

經歷了以上兩場大的軍事行動,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種戰役之後,王懋賞成功取得了嘉慶皇帝的信任,併成爲了嘉慶皇帝手底下的得力干將。

皇帝重用、寵幸一個人的直接表現,就是給他安排差事。而王懋賞身爲一名武將,也是閒不下來的。在當時,即使反清復明的反動勢力被暫時鎮壓了下去,但是,一股新的勢力卻依然在蠢蠢欲動,使得嘉慶皇帝寢食難安。那就是,白蓮教。

於是,嘉慶皇帝三思之後,當即派遣王懋賞前往湖北去鎮壓白蓮教的勢力。忠心耿耿的王懋賞自然是贏下了這項神聖的使命。

經歷了幾場戰役之後,王懋賞變得更加得成熟,用兵打仗也更加的有了自己的心得。他到了湖北之後,與當地官員配合,摸清了當地白蓮教餘孽的種種動向,並佈下了天羅地網,請君入甕,等待這些亂臣賊子們自投羅網。

果然,在這種精誠合作之下,王懋賞打下了漂亮的第一仗。在這一仗之後,王懋賞帶領的清朝軍隊數次與白蓮教餘孽過招,並且屢戰屢勝,王懋賞因此而立下了赫赫戰功。

嘉慶皇帝知道了之後,心裏甚是快慰,於是,他賜下了頂戴花翎給王懋賞,用此來表彰王懋賞的軍功彰顯他的無上榮耀。同時,王懋賞也被朝廷任命爲軍隊總兵。虎將王懋賞,一時風頭無兩。

但是,王懋賞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的是,他對朝廷更加的忠心了,並且立志要除掉白蓮教餘孽,爲朝廷做下一件大事,用來報效清王朝和嘉慶皇帝,方能不辜負嘉慶皇帝的信任。

都說"士爲知己者死",王懋賞的所作所爲,也正映襯了這句話。白蓮教餘孽得知王懋賞的決心之後,頓時感到膽戰心驚。但是,白蓮教也不會如此輕易的認輸。他們利用地利,企圖在王懋賞手底下掙扎更久時間。

當地的地形複雜,白蓮教教徒熟悉地形,往山裏一鑽,便叫清朝軍隊找不着人影。但是,王懋賞身經百戰,自然不可能被這種困難打倒。於是,他下令軍隊分成三路,前往山林裏尋找白蓮教餘孽的身影。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王懋賞領導的那支小隊與白蓮教主力正面交鋒。王懋賞充分彰顯了他的勇猛過人,他提起一把好槍,就衝鋒在前,帶着他的軍隊向白蓮教徒衝去。

身爲武狀元,王懋賞的武藝自然是遠高於常人的。但是,令王懋賞萬萬沒想到的是,白蓮教教徒手裏,竟然有槍!這一槍,打得王懋賞是措手不及!即使勇猛如王懋賞,也在如此強大的熱武器面前落了下風。最終,王懋賞身中數彈,在這次戰役中身亡。臨終時候,他有些遺憾地大喊道,"功夫再快,也不如槍快啊!"

一代武將,就此結束了他的一生,當真令人唏噓。

但,王懋賞這一生,亦可稱得上是轟轟烈烈!年少成名,得到了兩人皇帝的寵信和信任,官至總兵,實現了他保家衛國的理想。這樣的慷慨激昂一生,是值得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