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唐高宗李治爲什麼沒派裴行儉出兵西域?

唐高宗李治爲什麼沒派裴行儉出兵西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高宗李治爲什麼沒派裴行儉出兵西域?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對於唐朝和吐蕃戰爭中的大非川之敗,造成的歷史影響是不可估量的。這不僅僅是唐朝在吐谷渾、西域等地損失了大片領土,更直接影響了朝鮮半島的局勢。使得唐朝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艱難境地,也因此而結束了唐朝第二個多外擴張的高峯時期。對於這場戰事失敗的原因,歷史學者們有着各種說法。除了在統帥薛仁貴、副將郭待封身上找原因外,唐朝朝廷的決策層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很多人認爲是唐高宗李治過於輕敵,未讓曾經擔任安西大都護的名將裴行儉帶兵出征,才使得唐軍在大非川敗於吐蕃軍隊之手。

從軍事和外交角度上講,裴行儉的確是比薛仁貴更適合領兵攻打吐蕃的人選。他是名將蘇定方的弟子,一身兵法繼承於蘇定方,在西域聲名遠播。在他擔任安西大都護期間,平定了不少西域的爭端,讓很多草原部落慕名而歸順唐朝,也讓西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繁榮期。以他在西域的威望和對西域的瞭解,完全可以做到像班超平西域那樣組織西域軍隊擊敗吐蕃,而不需要唐朝派出大量軍隊。因此對於吐蕃入侵西域的問題,裴行儉是最有發言權的。可是唐高宗李治並沒有用裴行儉領兵,而是派出了高句麗的安東都護薛仁貴。

唐高宗李治爲什麼沒派裴行儉出兵西域?

實際上從薛仁貴隨鄭仁泰平定鐵勒九部叛亂的不堪表現來看,他就不是出兵西域的最好人選。雖然薛仁貴在軍事上的能力很突出,但在政治上非常弱智,不是治理當地的良才。無論在回紇,還是在高句麗,他採取強硬的手段鎮壓當地百姓,都給唐朝在當地的統治留下大患,甚至引起不必要的叛亂和戰爭。

把薛仁貴和裴行儉相比較,派出裴行儉無疑是最佳選擇。可是李治像好了傷疤忘了疼,執意的從高句麗招回薛仁貴,將其扔到了西域戰場上,這種操作讓人有點匪夷所思。爲了解答這個疑惑,我查閱了一些當時的歷史資料,發現李治做出這個決策或許與武則天有關。

裴行儉出身了河東門閥裴氏,是典型的世家子弟,從小文武雙全。他的父親是隋末名將裴仁基,而哥哥便是裴元慶的原型裴行儼,出身非常顯赫。他不僅向蘇定方學習了一身高超的兵法,在曆法、書法、文學等方面也有極高的造詣,是唐朝名將中少見的文武全才。更有趣的是,他並不像別的門閥子弟是靠着家族的蔭萌入仕的,而是參與貞觀年間明經科的科舉考試當的官。這在當時的門閥子弟中是不多見的,也更是證明了裴行儉的能力非常出衆。因此裴行儉一進入官場就青雲直上,很快就做到了長安縣令的重要位置。

可是他出身於世家大族的背景卻給他帶來了不好的影響,這個影響直接延續到了唐朝與吐蕃戰爭之中。唐高宗初年,李治與武則天的舊情復燃,在朝廷中引發了震動。這種震動從表面上看似李治不合禮法,強行娶李世民留下的姬妾,引發的道德層面的衝突。實際上是唐朝門閥世家大族與中小地主家族、寒門官員之間政治利益的衝突。被李治廢除的王皇后便是太原王氏的女兒,是父兄都是朝中大員,是門閥世家官員的典型代表。而武則天雖然也是官宦家族出身,但父親武士彠最初是木材商人,只能算中小家族和土地主。

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帝后,一直都在通過各種政策限制門閥世家對國家朝廷的把持,提高中小家族和寒門子弟在朝廷的官員數量。李世民的做法卓有成效,很快就打破了歷史週期律,解決了數百年門閥政治造成短命王朝的頑疾。爲此他不惜拿兩個站在門閥世家立場的兒子開刀,就要要避免唐朝步隋朝的後塵。李世民選擇李治作爲繼承人也是這種考慮,因爲李治在政治立場上不依託於門閥世家,這是他與李承乾和李泰最大的不同。然而門閥世家不甘心一步步被削弱,所以引發了不少叛亂和政治鬥爭。

李治廢除王皇后,立武則天爲皇后,就是在政治上向中小家族和寒門官員靠攏,這卻是門閥世家的官員們強烈反對的事情。當時以長孫無忌爲首的門閥世家官員甚至已經同意李治廢后,但要求他迎娶其它門閥世家的女兒做皇后,而不是改立武則天爲後。可是李治始終不同意,堅持立武則天位後。

裴行儉作爲河東裴氏的子弟自然站在了門閥世家的一邊,極其反對李治立武則天爲皇后。他認爲國家的禍患就是從這裏開始的,並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門閥世家出身的官員祕密商議對策。這個事情被大理寺卿袁公瑜知曉,並向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告密,於是他被貶爲西州都督府長史。

這次貶謫雖然讓裴行儉在西域崛起帶來了機會,卻也讓他上了李治和武則天的黑名單。當時主政西域事務的正是裴行儉的老師蘇定方,所以這次貶謫並沒有給裴行儉帶來任何壞處,反而讓他一身所學有了用武之地。有了這樣的背景撐腰,蘇定方很快做到了安西都護府大都護的高位,成爲西域舉足輕重的人物。可蘇定方去世後,裴行儉便迅速被調離西域,回到長安當文臣。這樣一來西域弱化給吐蕃帶來了機會。於是吐蕃就趁着這個機會出兵西域,和西域部族聯合攻打安西四鎮,於是就出現了李治從高句麗調薛仁貴出兵西域攻打吐蕃的事情。

李治選用薛仁貴帶兵就是因爲薛仁貴是破落世家出身,祖上雖然闊過,到他的時候已經是寒門。薛仁貴與其它的門閥世家沒有太多的交集,政治上可以信任,軍事能力也比較突出,這些方面是李世民都比較認可的。而裴行儉本身就是門閥子弟出身,又是反對武則天當皇后的先鋒,早就是黑名單的選手。而當時李治患有風眩症,無法處理政務時都是以武則天代勞的,所以裴行儉不可能成爲出兵西域統帥的首選名單。尤其是出了武則天誅殺上官儀一家的事情後,爲了穩定朝局,李治就更不可能讓世家子弟掌握兵權了。

因此李治派了薛仁貴當出兵西域的統帥,而把裴行儉放到了吏部侍郎的位置上。正當薛仁貴和吐蕃軍隊打得熱火朝天時,裴行儉只能在長安城搞科舉。雖然裴行儉在科舉方面也是成就斐然,他定下的“身、顏、書、判”的規矩,和各種國家選才授官的制度也成爲後世沿用的標準。可這對於唐朝來說是極大的不幸,也成爲大非川之敗的重要原因所在。因爲政治鬥爭的原因,李治和武則天將可以平推吐蕃的名將放在長安當太平官,這就是典型的利令智昏。而這種昏聵的操作,也讓唐朝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