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劉備夷陵大敗後,爲何曹魏不乘勝追擊呢?

劉備夷陵大敗後,爲何曹魏不乘勝追擊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裏面有兩個原因:一是蜀漢不好打;二是曹丕和孫權起了齷齪,因爲半個“江夏郡”起了爭端,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蜀漢不好打,是因爲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巴蜀+漢中”這個這個政權就像是保險箱一樣,裏面的人很難走出來,但外面的人也很難攻進去。

魏國想要攻入蜀漢,必須先拿下漢中,然後再拿下劍閣,而劍閣卻是蜀地咽喉,易守難攻。

並且,蜀國的漢中太守魏延也並非易與之輩,後世之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五虎上將被擡得極高,其實魏延的用兵手段並不比五虎上將差。

劉備夷陵大敗後,爲何曹魏不乘勝追擊呢?

當年,劉備攻下漢中的時候,大家都以爲張飛肯定是漢中太守,沒想到劉備提拔了名不經傳的魏延。

劉備非常欣賞魏延,魏延也不負其主,他在漢中執行的是“全面防守”,曹魏幾次用兵窺視,都沒有把握突破魏延的防線。

後來蜀漢被滅國,一是因爲蜀漢實力下降,二是姜維把魏延的策略改得面目全非,對漢中執行了“重點防禦”,結果敵軍用少量兵力牽制住蜀軍軍寨,大軍直撲漢中。

而孫吳政權不一樣,孫權想要守住基業,他就要和歷代的南方政權一樣,執行的是“守江守淮”的策略,一是控制長江上游,二是在淮南地區建立戰略縱深。

但這個戰略有個硬傷,都是“以點守面”,由於防禦面過大,一旦“一點”被擊破,則全面被動。因此,魏國選擇攻打吳國,是有原因的。

況且,在《魏書》中記載,剛好這一年的孫權又“降而復叛”了。其實,這裏面的故事非常精彩,兩國博弈,可謂是爾虞我詐,刀光劍影!

當年,呂蒙白衣渡江,奪了荊州,殺了關公。孫權便把關公的人頭獻給了曹操,一是向曹操服軟,二是向世人宣佈,是曹操指使他這麼幹的!

有人說孫權破壞孫權聯盟,大是不該,但誰讓關羽把住了長江上游地區了呢?

對於孫權來說,這個威脅也很大啊!因此,白衣渡江之後,孫權也知道,吳蜀之間必有一戰,爲了準備好這一仗,他儘可能緩和與魏國之間的矛盾。

等到曹操死去,曹丕上位。

公元220年3月份的時候,譙縣上空有黃龍浮空,曹丕也加大了他稱帝的節奏。

因此,孫權在4月份給曹丕又是送大禮,又是上表祝賀。

公元221年吳蜀之戰爆發之前,孫權又向曹丕上了一封奏摺,說逆賊劉備來攻打荊州了,希望陛下同意讓他掃清這一股亂臣賊子。

見於《魏書》: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克捷爲效”。帝報曰:“將軍其亢厲威武,勉蹈奇功,以稱吾意。”

劉備夷陵大敗後,爲何曹魏不乘勝追擊呢? 第2張

吳蜀相爭,曹丕當然樂見其成,其實也是孫權多慮了,曹丕當時正在完成他改朝換代的工作,根本沒有時機來插手吳蜀之爭,但孫權把身段放得極得也是對的。

這兩人都是千年老鬼,說這些陰風鬼話根本沒什麼意思,什麼“上表稱臣”,那只是在明面上和氣一番而已,曹丕是沒時間,但並不代表他搞點小手段。

“夷陵之戰”在公元222年七月結束,但在之前的五月份,吳蜀雙方還在膠着的時候,曹丕就出招了,他把荊州、揚州長江以南地區分爲八個郡,合併爲新的“荊州”,然後表孫權爲荊州牧,而江北的四個郡合併爲“郢州”,也就是說,孫權的半個江夏郡沒了!

赤壁之戰後,江夏郡曹操孫權各佔一半,然後各自都設置了江夏郡。這裏面有點趁火打劫的意思,趁着你還在和劉備鬥毆的時候,你認了那我就賺了,你不認,那我以後打你就有了藉口!

果然,夷陵之戰在七月結束,十一月,孫權就不認了。什麼荊州、郢州,笑話!我的地盤我做主!於是,曹丕當月發兵,與孫權對峙於長江兩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