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俗話說好戰必亡 李世民年年對外戰爭爲何越大越強盛

俗話說好戰必亡 李世民年年對外戰爭爲何越大越強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唐代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唐代可以說年年對外戰爭,唐代爲什麼能越大越強盛?李世民是怎麼做到的?

唐太宗是天才軍事家,教員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他講究“先勝而後戰”,會選擇最有利的時機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根本沒有勞民傷財。戰略戰術的運用,軍事和外交手段的結合都達到了完美的地步。僅舉渭水之盟一例。

即位之初突厥趁機發兵,兵臨渭水,李世民是怎麼做的呢?先是扣押突厥使者,又輕騎而出,就帶了幾個人去怒斥頡利。他這麼做的目的是出其不意,打亂對方的戰略意圖,將主動權轉到自己這方。突厥之所以這個時候來攻,就是以爲自己剛即位,想來個措手不及,如果放使者回去了,就是示弱了,正中對方的預料。扣押使者,又輕騎而出,這就出乎了對方的預料。

俗話說好戰必亡 李世民年年對外戰爭爲何越大越強盛

突厥孤軍深入,本就會害怕,又見對方軍容齊整,這個時候戰則必勝,和則必固。至此,他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場戰鬥的主動權,是必勝的。這個計策也不是誰都能用的,就帶幾個人去面斥頡利,不是有非一般膽識都難做到。

這個計策成功還有一個前提,就是之前李世民打的柏壁之戰、洛陽虎牢之戰、洺水之戰等等百戰百勝的戰績令突厥聞風喪膽了,如今見他輕騎而出,當然不免疑神疑鬼。所以這個計策是不可複製的,也只有當時的太宗能用,換個人都達不到這效果,勇氣和智謀往往必須是兼而有之。

突厥果然來請和。他明明有十分的把握打退突厥,將達官醉而縛之,因襲其衆,然後在幽州伏兵,擊敗突厥易如反掌。但他在衡量利弊之後覺得這不是最有利的時機,決定先議和,理由呢,一是打仗必有損傷,他剛即位國家未富,百姓未安,需要靜而撫之。二是這一戰勝了,突厥會因爲畏懼而加強防備,再滅它就難了,陷入長期苦戰的泥潭。他的目標不是眼前這一戰的勝負,他考慮的是滅亡突厥的最終勝利。如此深謀遠慮,走一步看一萬步,有誰會是他的對手?

俗話說好戰必亡 李世民年年對外戰爭爲何越大越強盛 第2張

緊接着李世民積極練兵備戰,打探突厥情報,挑撥突厥內部矛盾,果然在三年之後,趁着突厥內亂和雪災,李靖發動奇襲,一戰將其滅亡,大唐成爲東亞霸主,李世民成了天可汗。

爲什麼“好戰”卻不亡,反而越來越昌盛呢?因爲效率高,一場奇襲就滅一國,奠定霸主地位。後面基本也是這個節奏,不戰則已,一戰滅國,百姓真正打仗的次數很少,時間也很短,基本都是前期各方面準備很充分,瞅準了對方最薄弱的時機,已經是做成必勝的局了,纔去打。

所以真正會打仗的人反而很“慎戰”,儘量不戰而屈人之兵,實在要打,也做到一擊必中,一戰滅國,一勞永逸,根本不是“好戰”。李世民的百戰百勝也帶來了震懾效果,給戰爭省了很多事,後期甚至出現還沒開打,對方直接投降的事情,直接零損耗。

俗話說好戰必亡 李世民年年對外戰爭爲何越大越強盛 第3張

唐太宗根本不好戰,如果你瞭解唐代的霸主地位給大唐帶來了什麼,就不會質疑這幾仗的必要性了,國內的經濟文化發展都有了長久安全的環境,真正的做到了長治久安,“安不世之功”也就是這樣吧。

有一句話一定要銘記: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得不到。能戰方能和。如果真的走到了傾盡府庫換和平那一步,讓敵人看出來你寧可賠光身家都不敢開戰,那麼敵人早就直接把你宰了吃肉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